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热门研究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广大教师教学追求的核心目标.但我们非常遗憾地看到:为了所谓的教学效率,一些数学教师还在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与结论、例题和习题,课后沉迷于题海战术,用枷锁牢牢地捆住学生,使“减负”成为空谈;一些数学教师还通过课后加班加点和拼体力等若干方式,  相似文献   

2.
对于“减负”,在《深圳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摆在了义务教育发展任务中的显著位置,要求进一步改进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索“减负提质”有效机制,切实把“减负”贯穿到教育教学和校内校外各个方面。作为教育者,我们语文老师该怎样做才能使我们的孩子真正地高兴,真正地将“减负提质”落到实处呢?这里结合语文课堂的实际谈几点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3.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实效.因此“创新增效,控量减负”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文章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背景,简单介绍了对“创新增效,控量减负”的理解,论述了“创新增效,控量减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意义,进一步探究了基于“创新增效,控量减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对策,希望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当前初中生课程多、学业重,有识之士提出“课堂教学是‘减负’的主战场、主阵地”,抓好课堂教学是“减负增效”的根本,发出了“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要效益”的口号。的确,教学高效减负已迫在眉睫,而课堂教学实效决定着“减负”的成败。本文结合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课“我知我师,我爱我师”的教学,就如何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谈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正日益深化,在实践中我们愈加深切感受到:为了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必须寻求一些有效的可操作策略。而笔者认为认真地研读教学素材,并灵活地加以运用,是确保减负增效的可行性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减负”是否会降低教学质量?这是人们普遍担心的问题。如何把这种“担心”变为“放心”,达到既能“减负”又能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是我们在“减负”中集中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要将“减负”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重视每一节课的教学效益。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不是靠少数老师做几节课,而要“全员参与”和“全程优化”。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每位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是“减负”的关键。  “每个教师上好每一节课”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学校“减负”不减质量的一种承诺,是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减负增效”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要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改革数学作业等方面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科学操作“减负增效”,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8.
本学期学校适时推出了“减负增效聚焦课堂,把握标准有效教学”系列活动,从中要求我们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积极探索减负增效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我认为,要想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9.
自年初国家教育部召开紧急会议,下发“减负”通知之后,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宣传、新闻出版、共青团、科协等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加强联系,相互配合,对中小学生过重负担问题进行了综合治理,对一些地区学校的违规行为采取了一系列坚决措施,“减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研究、解决。1.部分学校、教师对“减负”缺乏正确认识,放松管理,降低了教学质量。个别学校或教师对“减负”存在认识“误区”,简单地对教材、教学实施“减法”,造成人们片面地理解“减负”即放松学生的学习要求,不要留家庭作业,课堂教学任务轻而又轻。这…  相似文献   

10.
季云 《教书育人》2014,(7):58-58
在当今形势下,给学生减负是国家教育部一再重申强调的教育问题,但是“减负”并不意味着不要教学质量,那么,如何能在给学生减负的同时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主要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减负增效”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立足课堂,重实效 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要想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减负”的目的,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操作,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呢?  相似文献   

11.
减负,须在“教”上下功夫李健,王如富“如何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心的热点,笔者认为,“减负”首先应从教师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素质,将课堂作为“减负”的主战场。认真坚持“教学五认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有人指出:教师负担重,学生负担重,是恶性循环的教学;教师负担轻,学生负担重,是误人子弟的教学:教师勤钻研,学生负担轻,才是“减负增效”的教学。这段话深刻地诠释了“减负增效”的内涵,即教学减“负”不减“质”,在“减负”的同时又要“保质增效”,这才是真正的“减负增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来落实“减负增效”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3.
去年以来 ,中小学生的减负成为整个社会的热门话题。造成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很多 ,从根本上讲 ,是我国教育总体水平较低 ,教育观念落后 ,教学方法不正确等原因造成的。“减负”最终要落实到学校 ,作为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的目标观 ,树立让学生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 ,并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课堂教学是体现“减负”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次我们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 ,即“减负”不“减质”。为此一要吃透教材 ,…  相似文献   

14.
汪冬青 《学周刊C版》2010,(11):125-12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己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如何才能实现“减负增效”。本文从“通过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实现‘减负增效’;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减负增效’;通过家校互动,实现‘减负增效’”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在低数教学中如何实现“减负增效”。  相似文献   

15.
《云南教育》2009,(5):27-27
初中“减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尽管基础教育改革进行了多年、尽管“年年叫‘减负’”,但依然是“年年负担重”。究其原因,仍然是中考“指挥棒”在发挥作用。有教师形象地说:“我们喊的是素质教育的口号,用的是课改新教材,课堂教学也进行了创新,但仍然走的是老路子。”“我们也想‘减负’,但考评我们的仍然是‘分数’。”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初中阶段“减负”的艰难。  相似文献   

16.
叶树林 《考试周刊》2010,(12):83-83
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如何通过“减负、增效、提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课题?本文介绍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减负、增效、提质”的具体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7.
"减负增效"是我们现在提得最多的话题。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该如何"减负"、怎样"增效"呢?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能当堂完成作业,就是"减负增效"了。对于"减负增效"的实质理解不透,不能很好地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方法,去真正地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由于教师片面地追求形式上的"减负增效",学生学得不够深入,练得不够充分,课堂教学匆匆收场,教学质量不能真正得到保证。如何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笔者以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落实"减负增效"。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有效课堂、有效教学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其实,笔者觉得这并不是新课程下的产物,自从有了教学,教学的有效性一直受着教育者的关注,当我们一次次地提及“减负”“增质”时,其实不正是在要求课堂的有效性吗?只有实现了有效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应该说,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如课堂的预设和生成,活动的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提供和结构,教师的评价和点拨,时间的分配,等等。而且我们也一直在这些方面做着努力,经过这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一、中小学“减负增效”的突破口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是“减负增效”的突破口。我们应该具有“整体导课堂、兴趣贯课堂、练习进课堂的教改思路和层次教学论。”1 .坚持“整体导课堂” ,做到四个结合。“整体导课堂”就是用全面完成教学任务观点统率课堂教学。教师备课时 ,要从教学、教育、教养三方面去考虑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讲课时 ,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按照“整体导课堂”的要求 ,归纳出课堂教学的“四个结合” ,即与…  相似文献   

20.
苏锦银 《考试周刊》2023,(10):33-36
“双减”背景下,课程教学的减负增效成为热点话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优化课后作业方案,给予学生更多的激励和肯定,让学生“轻松上阵”学习课程内容。文章以小学语文为例,从课堂教学、作业设计以及学业评价三个方面,总结了减负增效的教学路径,以推动“双减”在小学语文领域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