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美育是美学与教育学、艺术学、心理学等交叉应用与实践的学科,彼此间的互渗与融合生发于自然而然间。从实际应用方面看,美育与教育的结合中最容易见出实效;从引发兴趣与陶冶情操方面看,美育与艺术之间有天然关联;从学科的归属方面看,美育与美学最为密切或者说就是在同一学科结构之中。所以说美育与美学之间既存在学理上的渊源关系,又在互动互生中向前迈进、向外延展。如果说美学的学科发展可能产生多方面、多领域的影响,那么,美育则是一种走向应用而且最能见到实效的转化与推动。  相似文献   

2.
借用泛神论一词,在理解泛神论概念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日本宗教观中自然万物皆可为神的特点和日常审美观的描述,了解泛神性观点与欧洲泛神论的异同,以及泛神性对日本古典美学所产生的影响。并且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作品中所含有的泛神性特征,从而辩证地看待日本古典美学的"物哀"和;"幽玄"的特性。使我们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日本古典美学。  相似文献   

3.
有唐一代,文学、艺术全面繁荣并互相影响,题画诗创作兴盛,爱好绘画艺术的诗人杜甫,被公认为唐代题画诗创作的“第一人”。从盛唐到中唐,政治与社会、文化都经历重大转折,绘画艺术精神也同步发生重大变革。杜甫身处这一时期,高度关注绘画,以“诗人之眼”赏画、论画,其题画诗体现诗、画会通的美学思想:以“神”“气”论画,追求“传神”,强调“立意”;以画“遣兴”,在题画诗中表达山水隐逸的趣味与立意。杜甫的绘画艺术理念,体现出诗歌思想的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绘画实践变革的动向。杜甫题画诗及其绘画观念入宋以后深得推崇,不仅影响了唐代画史的建构,也对“文人画”理念的生成与绘画创作实践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众多清代绘画美学理论著作中,石涛的《画语录》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系统、完整的画学理论.从石涛的《画语录》入手,对其美学思想进行探究,深入分析石涛美学理论的核心观点——“一画论”,对于研究石涛的绘画美学思想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绘画"再现物象"的观念自战国开始萌发,到晚唐、五代逐渐明晰,经历了从追求外在形似和色彩描摹到呈现事物内在"真实"的过程。荆浩提出"画者,画也,度物象取其真"的论断,预示着绘画作为一门造型艺术的观念的确立。但由于对事物的认识缺乏客观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知识的支撑,绘画以抒情达意为主要目的,造型始终流于概念化和表面化。当代环境美学倡导的科学认知主义理论,将有助于深化对自然物的认识,从而可能开拓出艺术的新境。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从美学的角度,对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主题演出所体现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自然美、"敢为天下先"的社会美、中国风点火仪式的形式美、绿色行动与体育诠释的艺术美、舞台与视听的科技美五个方面的美学特征进行了简要的剖析,并对口号与主题,主题表达的深度,音乐的选择,文化符号的筛选四个美学瑕疵问题进行评析。重新审视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有助于规避瑕疵,为以后再次承办大型体育盛会的构思和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 ,历经魏晋南北朝 ,至唐代中期出现了以慧能为代表的中国本土化的宗教流派———禅宗。禅宗一出现 ,立即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巨大影响 ,紧接着就出现了以皎然、司空图为代表的诗禅。活跃于乾隆年间的金农的绘画艺术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画禅的一种表现形态。本文从归纳禅宗的代表作《坛经》入手 ,剖析金农的生平、处世态度及绘画风格 ,力图揭示其绘画美学思想和禅宗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选取具有普及性和代表性的奥运项目,对竞技体育的美学形态与本质进行了分析。首先,从中国古典阴阳美学出发,按照各个项目对人体素质和技术环节的不同要求,将竞技体育美学形态归类为极阴、极阳、中阴、中阳等,然后再从中国古典"和"观念出发,对竞技体育美学本质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倪瓒的生平和性情对其绘画风格的影响,通过梳理文人绘画追求"逸"的精神境界,崇尚简约、追求平淡自然的特点,总结出倪瓒的山水画是中国文人绘画空疏美学的集中体现,最后揭示出空疏之美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接受美学视野下手绘效果图与传统界画的整合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今,界画与手绘效果图作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两大环境艺术设计手段,已经逐渐进入了"边缘化"的境地,究其原因主要是设计理念及形式无法满足受众的"期待视域"。在接受美学视野下,对界画与手绘效果图进行整合与互动既有利于理解受众的期待视域,又为改变这种"边缘化"地位提供新途径,对手绘效果图和界画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要通过扩大"审美距离",为界画和手绘效果图的创新寻找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赵振宇 《美育学刊》2022,13(1):105-113
北宋徽宗画院因与画学设置问题相关联,历来为探讨宋代画史者所重视。本案在重新梳理国子监画学生成背景与教育理念的同时,力图将其实际意义的考察置于徽宗一朝画院建设的历史轨迹之中。由此发现,以崇宁兴学为背景,画学的应运而生,并非代表徽宗的个人意愿,而画学对于绘画人才的文人式教育并不成功,这也构成了画学罢停的重要原因。而自政和始,随着与画相关之事复入内宫,图画院再次成为绘事变革的焦点,这才意味着徽宗朝的绘画改革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虽然,图画院创作与后起之文人画理念存在根本差异,但这种审美取向的双重标准并未造成宫廷绘画的内部冲突。而这种在皇权影响下的北宋绘画的文人式探索,在徽宗朝实际呈现为画学罢停前后的两个阶段,但其结果则是无论画学生还是院画家,他们的地位始终不能等同于文人。另外,崇宁与大观间的画学设置并不能构成政和及宣和间画院人才兴盛的直接原因,而在圣艺的光环与禁锢下,画院创作专尚法度。虽然徽宗画院的创作规模与制作水平均称极盛,但就个人成就而言,却可谓星光暗淡,这与北宋宣和间绘事的鼎盛局面形成了鲜明对照。  相似文献   

12.
宋代学者沈括对中国书画艺术有精湛的见解,他曾在《梦溪笔谈》中提到绘画美学的四个重要命题,值得关注:一日“山水之法,以大观小”;二日“书画之妙,神会奥理”;三日“飞动之象,了然在目”;四日“远观山水,如睹异境”。沈括画论的这四个命题内涵丰富,它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也足以使沈括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倪瓒诗书画三绝,不仅是元代杰出的画家,还是一位绘画理论家,他的作品及绘画美学思想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誉最高,并且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绘画美学思想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同时又是总结了前代绘画美学思想的结晶。本文从布局、笔墨、独具特色的题画诗等方面赏析《渔庄秋霁图》的美学思想,深入分析师承传统和生活背景及道教、佛学及儒学对倪瓒的绘画风格和美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绘画中最简单与最便捷的表现手法就是线条,从我国远古时期的象形绘画到顾恺之等名家的绘画艺术,都是通过线条的表现与拓展来构成的艺术生命力。可以说线条是艺术峰巅的支点与骨架,更是构成绘画美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画具有深厚的文化韵味与人文精神,主要以线条作为绘画造意的基础与方法,这来源于中国哲学中的"意"与"象"的深刻内涵。本文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线条美的特征与内涵进行分析,进而挖掘出绘画线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从哲学、美学角度对竞技体育的跳水运动进行研究,竞技跳水是我国的优势项目,从文化的角度对其做进一步的解读,对于我们研究竞技体育的善与美,完善体育学科的理论架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如下:首先从美学类型看,竞技跳水美归属于社会美的范畴,具有艺术美的特征,最终表达了形式美;从美学形态看,优美与壮美的有机结合是竞技跳水最鲜明的美学形态特征;从生命美学角度看,竞技跳水美是人的生物生命、精神生命以及社会生命这三重生命之美的高度统一,缺一不可。从"符号"理论结合生命美学对竞技跳水运动作出的美学阐释:竞技跳水是一种身体文化,是人将身体作为一种符号运动而显示的"一秒钟"艺术,从而实现合乎人的三重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  相似文献   

16.
南涧词在风格上最明显的特征是其中和之美:思想内容上,借助酒和仙消解悲苦低沉之情感;艺术特征上,"深沉与轻倩相融","悲愤与悠闲相融";韩元吉的美学追求是"和心而近古",遵从儒家诗教传统,同时暗合张炎论词所提出的"雅正"。  相似文献   

17.
杨彬 《江汉学术》2011,(6):51-53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是一个影响深广的比喻。从表面上看,"德"与"风"和"草"之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则如果借助概念整合理论,抽象出这个比喻中的四个心理空间,并在它们之间建立一个全新的心理网络,就可以显现出"德"与"风"、"草"之间的相似性,让比喻得以成立。  相似文献   

18.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相较于德智体劳育等其他领域,美育始终面临着一些独特的问题。如果说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教育者问题,那么,美育领域的教育者问题似乎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故从科学共同体讨论入手,可进入中国当下大学美育学科共同体建构问题,即包括美育学科共同体的构成、离散性张力以及如何达致协同合力的路径等三个层面。美育是一个跨学科领域,美学(及相关学科)、艺术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是美育的四个支撑性学科,这些学科背景的差异既是美育学科共同体的生态,又是相互学习参照的根据。为此,当下美育学科共同体建设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提倡美育学科想象力,克服固有学科的视角局限,学会从其他学科来看待美育,进而为各自学科寻找赋能的新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自古就有宫廷画院的院体画、民间的画工画和文人士大夫画之分.几千年阴阳五行学说,儒、释、道的哲学思想和源远流长的文学积淀.中西文化的碰撞,新旧社会的交替.历代许多古今美术的相互渗透.为中国画的审美与表现奠定了极高的学术欣赏、审美内涵及存在形态.并确立了在世界绘画中无法比拟、无可取代的崇高艺术地位,自古以来一直处在世界优秀艺术之颠.成为永不凋谢的奇葩.  相似文献   

20.
不言而喻,中国古典诗词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以画赋诗,以诗作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都足以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国传统绘画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一直以来都是现代绘画理论界和文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站在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审美见解和思想哲理体现。文中主要以古代文人画作为二者关系探讨的切入点,从意境、精神追求和想象性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