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同语言学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学流派,而原型范畴理论是其重要理论之一。原型范畴理论是一种新的概念构建模式,它对语言研究及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一般现在时态为例,探索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时态教学中的应用,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般现在时态各种用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希望推动该理论在英语时态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英语中有许多情况下,动词的表现形式与所表达的实际含义不尽符合,这种形式可称其为时态错位。本文就谈了这些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中日语言差别进而重点分析学习日语语法的切入点:一,明确日语句序;二,严格区分自他动词;三,把握正确时态表达。  相似文献   

4.
英语和西班牙语同属拉丁语系,分属日耳曼语族和罗曼语族。本文采用类型学方法对英语和西班牙语在动词时态平面进行共时对比探讨。从语言结构和类型方面把握两种语言的特征,能够促进双语教学,促进语言学习和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5.
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时间表达特点来看,英语中,时间词语或其他成分只能是辅助性的标记,动词才是时间表达的必要条件,不可缺少。英语动词的过去时有使用的强制性,而汉语中表达时制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动词后加语法词语,时间词语、补语等成分等都可以表达时制。"了"表示"先时",先于参照点的时间。英语的所有动词都有过去时的形态变化,而"了"的运用得受动词的性质或句子情况的限制。英语用不同的动词形式表示绝对时制和相对时制,而汉语的"了"既可以表示绝对时制,也可以表示相对时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yahoo网站主页的每日新闻标题为材料自建语料库,分两次从中选出英语新闻标题共280条,每次140条,旨在用语料库的方法证实英语新闻标题是否在语法上(动词时态上、语态上)、用词上等方面有其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7.
金颖 《江汉学术》2011,(4):73-77
语气副词"不免"由表示"不能避免"的动词词组语法化而来,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语气类型。"不免1"始见于先秦,表示"免不了",与动词短语"不免"语义最为接近。"不免2"始见于魏晋,表示"只好"、"不得不",其语义比"不免1"更为虚化。"不免3"始见于唐宋,其VP与心理活动有关。"不免4"始见于宋元,重在强调事件发生的自然而然...  相似文献   

8.
根据Langacker的“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构成了符号系统的连续统”观点,以语法符号隐喻为认知工具,从认知的角度重新解释了“主动语态表达被动意义”之说,并探究了英语动词主动语态的语义特征,即英语动词主动形式表示主动意义,且呈多义性:主语自主意义,主语致使意义,主动潜质意义,主动存现意义,主观意向意义等.  相似文献   

9.
教外语的老师和教母语的老师不同,他们对教一种新语言语法的必要性不加过问,而对应该如何教这种语法持有相当多的疑问。对于教什么样的语法有时意见也不统一。但比较起来,教什么样的语法这个问题要简单些。一般认为学生学习英语必须知道普通名词的复数形式,如child、penny、fish和他们要用的动词的常用时态形式。学生们必须  相似文献   

10.
徐进霞 《阅读》2009,(12):41-41
我们都喜欢说计划,谈打算,议将来。在英语中也有一个时态.可以表示将来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它呀,就是“一般将来时”。“一般将来时”有多种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名词化素"■口"和"■"为研究对象,对比两者之间的意义特征,对分别由"■口"和"■"形成的派生名词及其与上位动词的呼应关系,与时制语尾的结合关系等统辞性特征进行详细研究,以期对韩语习得者正确使用名词化素"■口"和"■"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汉语的时体范畴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联系前人对汉语"时"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体"在现代汉语中的表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确实存在时标记和体标记,但纯粹的时、体标记并不多,且常以复合的形式出现,并有强势弱势之分。另外,汉语普通话时、体标记不同于汉语方言中的时、体标记,二者有区别,且时、体标记在不同方言中的表现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3.
荀子所谓“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并不是指没有审美对象,其审美对象是伦理道德之“礼”。在其观照方面,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审美心境,其中的“虚”与“藏”、“壹”与“两”、“静”与“动”是辩证的关系,并由此进入“大清明”境界。“元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是一种精神态度,“大清明”是一种境界,而“虚壹而静”是持有这种态度、达到这种境界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从社会发展角度解释悲剧,认为构成悲剧的基础是“历史的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这构成了不少学人对马恩悲剧观的全部理解并视之为万古不变的教条.但就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悲剧观来看,这是失之片面的.在马恩的悲剧观中,旧社会的没落和毁灭也具有一定的悲剧因素,如契诃夫笔下的四幕抒情喜剧《樱桃园》.作为社会历史范畴和社会形态的象征,樱桃园有着自己的合理性和存在价值,但其无可挽回的毁灭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樱桃园》凝重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5.
著名的“形式主义”音乐美学家爱德华·汉斯利克,其音乐美学思想可总结为“否定的命题”和“肯定的命题”.这些命题对世人关于如何谓音乐之美的认识和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然而此二命题也存在一些令人发疑的地方.对它们进行梳理和分析势必增益相关研究的完善与深化.  相似文献   

16.
"内家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一个常被提及、充满神秘、让人想象的概念。内家拳概念需要进行梳理,由于内家拳概念模糊,特征不明,由此可能滋生传统武术神秘主义以及反对玄学进而忽视传统武术理论研究,而这些都将成为武术健康发展的障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借助牛顿经典力学对内家拳概念的产生及演变、内家拳劲力的意义和作用、内家拳特征展开探讨。长期以来二元对立观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局限了对内家拳的视角,言"内家"必提及"外家",甚至认为内外家是武术一种分类方法。应该说传统武术有内、外家之说,而内、外家的武术分类并不严谨。内家拳的最初概念,指的是王征南一系的浙东内家拳;而其后内家拳概念转移到清朝影响深远的三大拳种,并沿用至今,这是内家拳概念的演变过程。内家拳劲力相对稳定,与内家拳概念的演变相比,劲力是贯穿内家拳体系关键"基因",不受拳种盛衰、流派增减、风格变化的影响。内家拳的特点主要有:哲学式的表达方式;主静处雌内家拳整体风格;后发而先至内家拳技击原则。  相似文献   

17.
试析“艳照门”之“门”的类词缀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艳照门”等词语中“门”的语义与“门户”及其引申义完全不用,它虚化为表示“一类事件”的类属意义,给词语增添了贬义色彩;其语法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该语素附着在词根之后,在词语中的位置逐渐定位于词尾,并能表示词的体词性质。在传媒的积极影响下,“门”呈现词缀化的一面,仍保留作词根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为一个类词缀。  相似文献   

18.
在英国诗歌里,有两首同以水仙为描写对象的诗作,一为华兹华斯的《咏水仙》,一为赫里克的《致黄水仙》。两者在风格上各有特色,但表现的主题却相去甚远。水仙在华兹华斯笔下是自然的象征,美的化身。《致黄水仙》则表达了生命短暂的哲理。以新批评派的观点评判,这两首诗构成了一个极好悖论。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中的“X客”族词主体是类后缀式指人的词,其中的“客”指“……的人”.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们认知心理的影响.“客”的高频使用最终使其意义抽象化,而形成“……的人”的认知模型,进而构建出一个“X客”的词语模,这一词语模具有较强的类推构词能力,只要符合“……的人”这一认知模型的表达,都可以构成“X客”族词.  相似文献   

20.
在以往的各种训练和运动生理理论中,通常只提及“正”、“负”两种效应。但训练实践要比预想的更复杂,训练只注意避免“负”效应,并不能确保训练取得预想结果。因为训练中除“正”、“负”效应外,还有极易被忽视的“正、副作用”。这种“副作用”不仅易被忽视,而且因被传统的训练效果“迁移理论”证明有用而被掩盖,干扰着我们的训练方向而不为人知。认识这种作用的存在和危害性,并在训练中尽量避免,可使军体训练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