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底,我在长沙讲学,有幸聆听了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得主海克曼教授的演讲。他把教育分为三种:一种是我们挂在口边的教育.即学校教育;第二种是家庭教育:第三种是培训教育.即社会教育。他认为从人才培养目标来讲.未来教育不能仅仅给人知识,更重要的还是价值观、品性、态度、生活和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培养.这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很多学校都给予发表作品的教师一定的奖励,以期提高教师参与写作的积极性。但不得不说的是,如果不解决教师"写"的能力这一问题,教育写作就永远只是有"写"这方面能力教师的"专利"。要想让更多的教师进行教育写作,还需要实实在在提升教师写的能力。而这,需要先做一些看似与"写"无关的工作。一、引导阅读,夯实"写"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阅读比写作更重要。因为写作是教师自身经验的外显,是教师对外输出自己的智  相似文献   

3.
山东教育社陶继新副总编在近几年来的采访中,以其抵近教改前沿的敏锐目光、独特的新闻敏感和慧眼识才的判断力,发现了不少隐藏于教学沃土、含金量很高的教改“璞玉”,经他挖掘、打磨,立即熠熠生辉,光彩照人,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山东乃至全国引起非同凡响。青岛嘉峪关小学的年仅24岁的苏静老师关于在小学阶段开展以诵读中国古诗文为主要内容的经典教育的实验以及蕴含其中的新一代教师形象,是陶总首次挖掘并打磨出来的一块不可多得的教育“璞玉”。经陶总力荐,我自2003年3月以来以极大的兴趣,并通过看材料、电话交谈、面谈、听报告、编发稿…  相似文献   

4.
功夫在诗外     
在担任初二(5)班班主任之前,我就知道这个班有个叫李冠群的学生。原来,他还在上初一时,由于老师发现有人不交课堂作业,便决定进行一次作业大检查。当时,已经有近两个星期没写作业的李冠群,眼看补作业已来不及,干脆使一招“偷梁换柱”———把别人作业本拿来,写上“李冠群”三个字。当然这事情最后被老师发现了,气得老师要见他家长。然而,当老师拨通他给的电话号码时,讲了半天,才发现电话并没有接到李冠群家,而是接到了他姑妈家。老师问他家里的电话号码到底是什么,并让他把号码写在纸上。由于写得有点慢,引起了老师的怀疑,老师让他在纸的背…  相似文献   

5.
功夫在诗外     
<正>120分的中考试卷,作文就占了50分甚至60分,可谓"半壁江山"。作文既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身为语文教师,我也经常被问道:"老师,作文总写不好怎么办?""老师,我们家孩子就作文不行,麻烦您一定多指导他(她)一下。"在学生和家长期待的眼神中,我俨然成了一株救命的稻草。我能理解这种期待,虽然大家都知道想要写好作文并无秘诀可言,但却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期待有人能三言两语道  相似文献   

6.
功夫在诗外     
在担任初二(5)班班主任之前,我就知道这个班有个叫李冠群的学生。原来,他还在上初一时,由于老师发现有人不交课堂作业,便决定进行一次作业大检查,当时,已经有近两个星期没定作业的李冠群,眼看补作业已来不及,干脆使一招“偷梁换柱”——把别人作业本拿来,  相似文献   

7.
功夫在诗外     
还是在计划编辑今年“尖尖角”的去年年底,就设想第3期能为大家出个“诗歌专辑”,并拟名为“三月诗风”,不想没能如愿。这一期,我们终于选发了几首同学写的诗,但也终于没有能够辑成一个“五月诗坛”。作为文学园地,“尖尖角”发表的作品大都为散文,确实单调了些。许多关心“尖尖角”的同学往往写信来为“诗歌不能占尖尖角一席之地”而“打抱不平”。作为编者,当然也极想改变这样一种局面。同学们寄来的诗歌稿件不算少。有许多也确实能使人感受到作者“有感而发”的激情,或“以诗言志”的抱负。然而,既是“诗”,就必须有诗味。从表达说,诗系雅言。诗的语言必须含蓄、凝炼、优美,而绝不是将长  相似文献   

8.
远远看见一张大白纸贴在了布告兰,走近一看,才知是一批学生因期中考试作弊被公布于众.每次考试,学校、老师都要三令五申,强调考场纪律,强调作弊将会受到严肃处分.可这样的事情怎么就屡禁不止呢?"哎,看看,谁又作弊了",正在沉思间,耳边响起说话声,"有什么好看的,谁不想考试时偷看点儿,谁被抓住谁倒霉呗,无聊",回头一看,原来是两个学生毫不在乎地笑着走了过去.望着这张极具讽刺意味的大白纸,我想我们应该深刻反省一下了.  相似文献   

9.
远远看见一张大白纸贴在了布告栏,走近一看,才知是一批学生因期中考试作弊被公布于众。每次考试,学校、老师都要三令五申,强调考场纪律,强调作弊将会受到严肃处分。可这样的事情怎么就屡禁不止呢?“哎,看看,谁又作弊了”,正在沉思间,耳边响起说话声,“有什么好看的,谁不想考试时偷看点儿,谁被抓住谁倒霉呗,无聊”,回头一看,原来是两个学生毫不在乎地笑着走了过去。望着这张极具讽刺意味的大白纸,我想我们应该深刻反省一下了。学校尽管在每次考试前都开动员大会,但每次考试都有作弊学生的名字被公布,这一动员方式并没有对他们产生影响。从学…  相似文献   

10.
功夫在诗外     
有位科学家曾这样怀念他少年时期的一位老师“我在念初中的时候,有几位教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是一位数学教师。他不仅精通数学,而且对于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晓,还会写诗。我之所以爱上数学,并且懂得应该怎样孜孜不倦地去追求知识,乐  相似文献   

11.
缘起:“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一直成为我们取笑江湖郎中的话柄。那么,我们语文素养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贫乏”、“认识肤浅”等毛病,又该如何医治呢?  相似文献   

12.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向晚辈传授过写诗“绝招”:“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同样,一个教师要想上好课,不是只在教案上花力气,而是在教案外要下更大的功夫。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一味在教案上花心血,忽视了在教案外下功夫。不言而喻,教师这样做,大都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不是为了教学的需要。不是吗?一些学校领导在指导、检查备课这一环节上颇有偏差:把教案写得工整与否、字数的多少当作备课的唯一体现,当作衡量备课充分与否、敬业态度优劣的标准,当作选先进、评职称的根据。这些教案还必须是新写的,即使一年前教…  相似文献   

13.
功夫在书外     
作书如作诗,功夫在书外。书外之功是超越笔法、结构、章法之上的艺术造界。主要包括:吭尚的人格情趣,良好的道德修养;丰富的人生体验,充沛的感情积淀;广博的知识积累,扎实的化功底;高雅的审美情趣,良好的美学素养;对自然万物的体会和感悟。书外之功是建立在书内之功上的,与书内之功是辩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功夫在诗外     
<正>培养小学生英语解题能力,并不是单纯地讲解题目、多解题目就能做到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功夫在诗外",教师必须通过整体性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磨砺,不断积淀,才能真正培养小学生英语解题能力。下面试就这一问题作一些探寻。一、以"爱"育"爱",激发兴趣陶行知先生说过:"对待学生,归根结底是一个‘爱’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英语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的情绪、  相似文献   

15.
功夫在诗外     
这句话,出自南宋的陆游,原诗是这样的:“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示子yu》/《剑南诗稿》卷七十八)这是陆游在山阴(即今之绍兴),给他儿子陆yu写的一首诗,时为公元1208年(南宋嘉定元年),他84岁,很快他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因此,将这首诗视作诗人的一份文学遗嘱,也无妨。但这句诗要是诠释的话,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正宗的,陆游认为:一个作家,所写作品的好坏高下,…  相似文献   

16.
功夫在诗外     
学 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益。为此 ,我们不妨在备课过程中多研究一点学生的心理特点 ,把学生喜闻乐见、兴趣浓厚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及表现手法恰到好处的引入课堂 ,为更好的传授本学科知识服务。比如 ,高一《思想政治》第六课“银行的产生”中有“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一结论。它需要从历史的角度 ,分析银行产生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之后 ,方可得出。这部分知识虽然较为简单 ,却也比较枯燥。不在教法上动动脑筋 ,极易流于表面化介绍和空洞说教 ,既无助于学生深入…  相似文献   

17.
功夫在诗外     
家长忙于生意,不能来园接孩子,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宽容大度,给予谅解,并利用这样的机会与家长好好沟通交流。先从家长的兴趣点着手,聊聊其工作生意情况,拉近距离,也可以谦虚请教家长,请其针对幼儿园工作提些宝贵意见和建议。做家长心声的倾听者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条件,也是赢得家长尊敬,获取家长信任的有效途径。谈话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介绍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情况,赞赏其点滴进步,让家长感受教师工作的细致、琐碎和艰辛,从而学会体谅教师、理解教师。功夫在诗外。教师平时应注重家园共育,多开展家教讲座、经验交流、电话交谈、个别咨…  相似文献   

18.
功夫在诗外     
~~功夫在诗外@谢昊 @宋庭会  相似文献   

19.
功夫在诗外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对陆游的这两句诗,许多人都耳熟能详。一些语文教师常常把它当作指导学生学好语文的有益经验而谆谆告诫不已。其实,它又何尝不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教好语文的最有价值的金玉良言呢?  相似文献   

20.
功夫在OM外     
当下,头脑奥林匹克活动(Odyssey of the Mind,简称OM)正在国内的学校中如火如茶地开展,我们的代表队在世界大赛中也屡次取得不俗成绩。2004年,在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举行了第25届OM世界决赛,就在本次比赛中,来自上海的两位老师或首次履行国际裁判职责,或带队参赛,在赢得荣誉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赛场内外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