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代汉语中的副词“杀”、“煞”是从动词虚化而来。从汉语史上看,“杀”、“煞”的补语用法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状语用法出现于唐代中叶。从元代的材料来看,补语用法读家麻韵,状语用法读皆来韵。“杀”、“煞”有多种变体。  相似文献   

2.
罗素珍 《文教资料》2007,(7):172-174
“邪(耶)”在上古时期是一个具有南方特色的语气词,南北朝时期,有了新的发展。本论文通过考察南、北朝经典文献《世说新语》和《洛阳伽蓝记》,以及北朝的汉译佛经中“邪(耶)”的用法,探讨“邪(耶)”在南北朝用法的异同,从而揭示出南北语言的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古时期,尤其是民族大融合、民众大迁徙、南北文化大交融、因而语言也发生很大变化的南北朝时代,是一个新;日交替、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研究这一阶段的语言现象,特别是来得最快的词汇变化,对于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有着特殊意义,本文仅就南北朝时期的代词“他”、“身”、“许”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一、他关于第三人称代词“他”的起源年代,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看法。杨树达认定《后汉书·方术传》中“还他马,放汝罪”中的“他”是第三人称代词,王力先生则力驳此说。在《汉语史稿》中,他认为这个“他”…  相似文献   

4.
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出发,我们发现了留学生容易对“一点儿”和“有点儿”的用法混淆,因此有必要对现代汉语中“一点儿”和“有点儿”的混淆成因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并进一步指出二者在用法和语义上细微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王东 《语文知识》2013,(4):27-29
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分裂对峙,导致了南北文化存在诸多差异。本文选取作为南北文学形式之一的南北朝民歌为研究对象,从语言角度探讨南北民歌的差异,以管窥南北文化之差异。  相似文献   

6.
汉语介词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只有几十个,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汉语介词"依""据"为研究对象,对介词"依""据"的历时演变进行探究。"依"作为动词的用法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使用,后来随着其引申义的大量使用,发展出"依赖、依靠"义,到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依"作为介词的用法,南北朝之后更是广泛应用。"据"的本义也为"倚靠",但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在连动结构中,汉朝时的"据"在连动结构中已可以没有"而"或"以"的连接,可见,"据"的介词用法开始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据"的介词用法使用频率有所增加,至隋唐时期已开始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水经注》是南北朝时期代表北方语言特色的重要文献。在穷尽性调查的基础上,从结构形式、结构成分、语义关系等方面对《水经注》的“是”字判断句进行考察和分析,一方面它继承了上古汉语“是”字判断句的语法特征,另一方面它体现了南北朝时期“是”字判断句的鲜明特色,反映了它在南北朝时期的基本面貌及其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8.
汉语是个微妙的东西,只有仔细品味,才能发现其中的乐趣。最近,一位北方朋友要我把“我”和“咱”、“我们”和“咱们”区分清楚,说他在和南方朋友交往中由于南方朋友不熟悉这两对词组的用法,有时会造成歧义甚至误解。的确,在使用第一人称时,  相似文献   

9.
“把”字的语法化是从实词用法过渡到虚词用法的过程。运用个案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对两名说汉语儿童“把”字的习得过程进行观察和研充,结果发现:儿童“把”字句的习得是一个由“把”字的实词用法过渡到虚词用法的过程;虽然儿童从“把”字句的实词开始习得,但是虚词用法的发展远远快于实词用法的发展。母语习得与语法化之间顺序上呈正相关,在应用频率上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吃”字被动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吃”字句是一种以“吃”字来表被动义的被动句。它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消亡于清代,是汉语史上特定阶段的特殊句式。考察其发展过程及语法化机制,对于汉语被动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南通方言疏证》为孙锦标著述四种之一,计四卷五十类,大致以“人事”、“自然”、“生物”为序;释义主要针对《光绪通州志·方言》辨正、溯源、订补;注音包括直音、读若、反切三类;引证广泛,例证丰富;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史料价值,在南通方言史研究方面有语料价值,在语词归类、本字考订、音理分析方面有一定的瑕疵。  相似文献   

12.
《龙州土语》是李方桂早期编撰的壮语著作。对于龙州土语判断句的研究,首先可根据有无标记以及句法成分的标准,将全书长篇语料中的判断句进行分类并描述;其次根据判断句中判断事物(前项)和判断内容(后项)的语义关系,将龙州土语的判断句划分为七种语义类型;最后补充阐述系词"是"的其他两种用法。基于这三项内容,试探讨龙州土语判断句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3.
入声字是上古音在方言中的遗留。作对《方言调查字表》中入声字的分派情况做了穷尽性的统计,总结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的分派规律,通过研究,发现《方言调查字表》中的入声字没有现在普通话中属鼻韵母的字等。此项研究对于掌握普通话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钦州正同音字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钦州正又称钦州正话或正话,过去也叫官话,是教学、祭祀等文化活动的工作用语。主要的语音特点是:有[ ]两个声母;阴声韵母和舒声的调类、调值像官话;阳声和入声韵母像白话和客家话;浊音去声部分字归阳平,像钦州、北海的白话;假开二的相当部分字读[ε],像闽南话。同音字汇收4000字。  相似文献   

15.
文水方言属西北官话。是山西方言内部并州片的一个地点方言。文水方言的人称代词与普通话一样。分四大类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和其他人称代词,每一大类又有单复数之分,但具体形式和用法有所不同。有很多保留了近代汉语的特点。本文着重从语法功能入手分析了文水方言的人称代词的用法。以及它的一些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6.
加尤高山汉话名词的语缀分后缀和前缀,后缀有"子,崽、崽崽,头,娘、娘娘,婆,手,巴,佬,鬼,家,匠,师,夫,客"等,前缀有"老、阿"等。形容词语缀多为后缀,基本是双音节,且以重叠式为主,附着在单音节形容词后;前缀很少,一般表示程度深,包含"很"的意思。有些动词词根后加叠音后缀,具有强烈的形象色彩;这些动词多表示人的情态。量词语缀只有"子",且构词能力很弱。  相似文献   

17.
山东沂水方言的程度副词非常丰富,除了部分与普通话形式相同的词语外,尚有大量沂水方言特有的副词。表示程度极高的后附加式副词"杀"至今仍在沂水方言中使用,而没有如普通话那样被"死"所替代。沂水方言"杀"的用法属上古、中古汉语的遗留。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近几十年来晋语方言中"圪"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从"圪"的读音、意义、本字、来源以及由"圪"组成的词类和"圪"的性质等方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细致地研究"圪"以及与之相关的语言现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描写湖南双峰方言中的“喷臭”、“喷臊”、“喷腥”、“喷响”等“喷”缀词的用法,同时举例说明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祁门箬坑方言,位于赣语与徽语的交界地带,语音特点十分突出,到目前为止尚无人涉足,因而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箬坑方言的语音系统进行梳理,并简单归纳分析了音韵特点,为徽州方言研究补充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