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分析国内外高校“本-硕-博”连读或直博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合肥工业大学实际,从“本-硕-博”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着手,致力于构建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付诸实施,为探索具有工科高校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2.
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式是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重要类型,是目前国际上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通用模式。文章首先对我国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产生进行分析,总结了既有关于硕博连读培养模式的国内研究。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目前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挑战,并根据这些问题,以经济学科为例,提出了完善我国硕博连读培养模式的一些参考建议,即构建硕博连读研究生“五位一体”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硕连读”、“硕-博连读”,“保研、直博”时下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近日,某高校还提出“十年一贯制”的教育方案,让学生在该校接受本科、硕士和博士的系统培养。就此问题,笔者认为,需要深入探讨。 一、一贯制教育缺乏博大精神,不利于培养创造型的学生 许多人士赞成实施“一贯制”教育方式。理由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被分成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小循环,培养过  相似文献   

4.
对“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张小明“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连读”作为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广泛的兴趣与持久的讨论。目前,对此主要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种认为“硕博连读”有可能冲击现行研究生学位制度,硕士学位作为一...  相似文献   

5.
武汉大学在探索硕博连读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提出了1+4硕博连读的培养模式。本文就武汉大学推行1+4硕博连读的动因、具体措施和创新意义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6.
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分为三类:本硕连读培养、硕博连读培养和本硕博连读培养。在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框架下,课程一体化建设应遵循连贯性、基础性和层次性的原则。文章以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例,从学分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环节衔接四方面,探讨一体化课程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经济管理类"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的基础上,重点以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类"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为例,从培养方式、教学模式、创新教育、平台建设方面提出了"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的模式,并且构建了"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的选拔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8.
关于“缩短硕士生学制”和“硕博连读”问题的思考秦惠民编者按:“缩短硕士生培养年限”和实行“硕博连读”的改革设想,对于硕士生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利弊得失是否已得到了充分的论证?硕士学位作为一级独立的学位是否已无存在的价值?硕士生培养实行课程学习和论文并...  相似文献   

9.
也谈“缩短硕士生培养年限”和实行“硕博连读”吴镇柔“缩短硕士生培养年限”和实行“硕博连读”这两个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改革内容或措施,从广义上讲,均属于研究生教育学制改革的范畴,日益成为大家接受和认可的一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路,并已列人国家教委研究生工...  相似文献   

10.
加强过程管理提高硕博连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硕博连读培养方式是研究生教育中一种较新的博士生培养方式,其培养过程和其他博士生培养方式有共同之处,但也有独特的特点。笔者通过分析硕博连读培养方式的特殊意义,探究目前我国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过程管理、提高硕博连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1.
已成为博士生入学方式之一的硕—博连读对于激励广大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缩短了培养周期,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由此联想到,能不能借用硕—博连读的方式,进行学—硕连读?甚至进而在某些特殊的专业实现学—硕—博连读?我们认为:随...  相似文献   

12.
对1999年至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的学习年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硕博连读获奖者的学习年限均值为5-10年,单独攻读博士学位获奖者的学习年限为3.27年;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获奖者,年龄小的其学习年限也相对较短;对于不同学科获奖者,工学硕博连读获奖者学习年限最短,而单独攻读博士学位的最长,医学硕博连读获奖者的学习年限最长,而单独攻读博士学位的最短。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本-硕-博连读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部分“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高校中试点的情况,分析了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并探究了原因,提出兴利抑弊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4.
日前,武汉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表示,武汉大学每年将从招收的1500个博士研究生计划中,拿出600个名额用于硕博连读,保证高质量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武汉大学硕博连读采取的是“1+4”的方案,硕士阶段、博士阶段必须学习的公共课在一年之内全部学完,英语、政治只上一次,剩余四年时间一心一意做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校招生》2018,(2):26-28
“本科学习四年”想必是多数考生和家长对专业学制的普遍印象,因此,当大家翻阅招生计划,看到一些专业名称前标注的罗马数字“V、VI、VII、VIII”时,又有些“懵”,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不同的专业或不同院校的同一专业的学习时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某些专业有特殊的培养目标和学习要求,本科阶段的学制可能会被拉长至五年(V),待毕业后获得本科学历,那些学制在五年以上的专业则是本硕连读或本硕博连读,毕业后能够获得更高的学历。本篇,我们特意选择了本科学制为五年的部分专业(本硕连读和本硕博连读的大都属于医学方向的专业,并且多与开设高校的实际情况相关,在此不作介绍),为大家一一揭开她们“大龄”的真面目,也希望大家在选择这些专业时,能有“大器晚戍”的豁达和决心。  相似文献   

16.
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已成为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怎样保证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顺利地开展,保证本硕博连读同学顺利完成学业,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文章从本硕博贯通奖助体系角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观点     
《教育与职业》2006,(16):101-102
红网:“高校变脸”为何让人“心惊肉跳”?人民网:大学排行榜是一种教育“自恋”!中国青年报:建设和谐社会“贫困生”不该成为标尺;新快报:本硕博连读多年是机遇还是鸡肋。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研究生教育年度报告(2016)》子报告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对不同招考方式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读博期间硕–博连读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显著高于本科直博生和公开招考生,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博士生一、二年级,到博士生三、四年级这种差异逐渐消失。具体到各个学科,人文社科的本科直博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优于硕–博连读生和公开招考生,工学类的硕–博连读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强于本科直博生和公开招考生,但这种优势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弱至消失;理学类三种招考方式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大学试行硕博连读研究生制度暂行办法(1995年5月制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为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决定在有条件的博士点中试行硕博连读的培养方法。(一)培...  相似文献   

20.
新生见面会上,学校宣布了选拔硕博连读学生的相关事宜。硕博连读生在研二的时候转入博士学习,享受博士生待遇,学制三年。那就是说,如果顺利的话,在硕士同学毕业一年以后,我就能拿到博士学位。由于报名期限较短,我简单地和家里沟通了一下,就报了名。8月23日,我们三个同时填报硕博连读的同学完成了学校的考核,取得了博士学籍,光荣地成了一名博士生。在安静的研究生学院办公室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