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往何处去     
青年作家甘世佳为什么要出《你往何处去》这个作文题,且看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毛荣富的解读《东西南北,你往何处去》。  相似文献   

2.
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中的“何处”,有以下几种解释:(一)《语文教学通讯》84年11期上侍问樵同志的《“今宵酒醒何处”疑析》认为“何处”应作“什么时候”讲。(二)《中学语文教学》85年9期黄培煌、黄良筹的《“何处”能解成“何时”吗?》一文,却不同意侍问樵同志的见解,认为“何处”不能作“何时”讲,其理由有三:①侍文“忽略了‘酒醒’下面省略了‘时’、‘在’二字”。②“由于‘处’(讲成“时”)  相似文献   

3.
柳永《雨霖铃》(高语第三册三单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句中“何处”看似简单,但对其释义历来争论颇大。归纳起来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何处”表示地域方位,另一种则主张“何处”表示时间。的确,“何处”在古代诗歌中既可表处所,也可表时间。请看下面的例子:①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苏轼《满庭芳》)②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陆游《鹧鸪天·懒向青门学种瓜》)③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以上三例皆以“何处”发问,紧承之句则以表处所的词语明晰作答,“何处”当…  相似文献   

4.
《袁中郎集》载有这位明代公安派诗人给当时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的一封信:《金瓶梅》由何处得来?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后段在何处?抄竟当于何处倒换?幸一得示.这封信写于万历二十四年,是时《金瓶梅》还仅以抄本形式流传.中郎在其他地方也曾极赞《金瓶梅》,但从此信看,他对这本书的来源、作者情况,实在知道得很少.后来,袁中郎又将抄本借给谢肇淛,《袁中郎集》有他向谢追索是书的信:"《金瓶梅》  相似文献   

5.
刘松 《中学文科》2008,(4):143-144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解释的:  相似文献   

6.
文选学笔记     
本文论及《郡斋读书志》李善注《文选》提要、《文选》李善注引《感甄记》、《资暇集》的作者、王粲所登之楼在何处四个问题。一得之见,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教师培训》我爱你上海浦东周浦中学赵天安唐代诗人杜牧曰:“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用来形容踏青人的欣喜之情。我仿杜牧诗句,杜撰为“借问花圃何处有,园丁遥指“《培训》刊”。用来形容我们中小学教师爱《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心情。因为《中小学教...  相似文献   

8.
每期赏谜     
题面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黛玉所吟《莽花辞》无尽头,何处有香丘?米若锦囊收  相似文献   

9.
董一菲老师是一个我不熟悉的名人。编辑转来了她的《乡关何处——乡愁诗鉴赏》课堂实录,拜读再三,然后,又认真翻阅了董老师的背景资料,感觉这堂课是董老师教育理念和语文课堂教学主张的一次成功实践。从她的《乡关何处》实录,想到了如下几个问题,愿与同行一起讨论。  相似文献   

10.
【原文】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的大树……。这些有机物质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分析】科普说明文怎样一开头就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呢?《食物从何处来》这篇文章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开头段相当重要。《食物从何处来》的开头段很有启发性,而且语言很形象。它先不急于回答“贪物从何处来?”这个问题,甚至不提  相似文献   

11.
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高中课本中误作“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问的“何处”,据笔者所见,有关译诗都直接以今义来代替古义,如徐荣街、朱宏恢编的《唐宋词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版)中所附的译诗,把此句译为“今天夜里,酒意醒来该在何处……”即是一例。也是由于这样理解,其它有关选本(包括语文课本)也多认为“何处”一词不需注释;而教者对此也就不  相似文献   

12.
作为作家的梁衡,因《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多篇作品走入中小学语文课本,而为广大师生耳熟能详,然而作为一个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一  相似文献   

13.
名师名作何处去 林风眠在欧洲的成名之作《摸索》,归国后的《人间》、《天道》、《人类的痛苦》,这些主题深邃宏伟、手法强烈独特、震人心魄的辉煌巨作,最后哪里去了?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第四册说明文的教材有如下特点 :第一 :科学性。科学知识含量大 ,尤其是一些边缘学科或最新的发现、发明等。如《食物从何处来》除涉及生物知识外 ,还有生物化学 ;《恐龙危机无处不有》除古生物学外 ,真正证明的是地理学中的“大陆漂移说” ;《被压扁的沙子》则涉及到化学、物理学中的压力学、热力学 ,真正解说的又是古生物恐龙灭绝的原因。第二 :丰富性。内容涉及面广。有人文性较强的 ,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 ;有探究自然之谜的 ,如《蜘蛛》、《日本平家蟹》、《死海不死》、《大自然的文字》、《食物从何处来》、《时…  相似文献   

15.
<正>一日,乾隆皇帝和纪晓岚闲谈。乾隆皇帝问纪晓岚:"爱卿,现在正读什么书?"纪晓岚答道:"臣正读《全唐诗》。""《全唐诗》中你最熟悉的是哪一首,能背诵吧?""杜牧的《清明》,全诗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能否把它改为六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相似文献   

16.
几位中学语文老师当面对我说:“我们感到说明文难教,原因何在?怎样克服这种情况?”同时举出《食物从何处来》这篇说明文为例。现在,就以《食物从何处来》为例谈一谈我的意见。说明文比较难教。凡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有这种感受。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  相似文献   

17.
正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有一首千古传诵的七绝《清明》,清新隽永,脍炙人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但是,在千年传唱的过程中,曾有诸多名人雅士,从多方面别出心裁的修改该诗,却又成了妙趣横生、幽默有加的新作,仅举四例:一、《清明》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二、《清明》五绝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一首流传极广的好诗,但由于断句不同、标点不同,其意趣也就不同。有人曾将它改为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即或改成四言句,亦未尝不可:“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相传清人纪晓岚,将它压缩成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古人亦有将它改为六言诗的:“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清明》诗如重新标点,则成一首颇具特…  相似文献   

19.
一、《金瓶梅》:中国文化之谜《金瓶梅》行世四百载,至今还有许多未知之谜。它神秘地、几乎是突然地出现在中国明代的士大夫知识阶层面前,引起一片惊诧。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年),袁宏道在吴县致函董其昌,云:“《金瓶梅》从何处得来?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后段在何处,抄竟当于何处倒换?幸一的示。”这是明代《金瓶梅》流传于世的第一则消息。而在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至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之间,其弟袁中道随他赴真州任,曾“见此书(《金瓶梅》)之半”;在此之前,袁中道“往晤董太史思白,共说诸小说之佳者,思白曰:‘近有一小说,名《金瓶梅》,极佳。’予私识之。”(袁中道《游居柿录》)据袁氏兄弟记载及转引董思白语来看,《金瓶梅》抄本于十六世纪末期在文人间传看,传抄得以流传。至万历  相似文献   

20.
写好说明文,恰当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是关键。下面我们结合《食物从何处来》这篇文章具体来谈谈。下定义。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以便读者明确了解被说明事物的基本概念。《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在介绍“食物”、“自养”、“异养”,“光合作用”等事物时,就采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