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道”作为先秦道家的哲学范畴,老子是进行的本原性探讨,而庄子却是进行的本体性论述。庄子对老子的“道”有所继承,但更多的是有所发展。庄子“道”论,重视体道的社会实践,主张道艺结合,带有浓厚的世俗化色彩。  相似文献   

2.
道家生态哲学主要包括"道法自然"的生态存在论、"尊道贵德"的生态价值论、"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三个方面。"道法自然"突出了宇宙万物运化过程的自然性,认为人与万物均由道而生,是平等共生的关系;"尊道贵德"强调尊重自然运化过程及秩序的价值以及人与万物自然本性的价值;"自然无为"主张"无为而为",减少对自然万物的干扰,顺应、发挥自然造化过程及秩序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新儒家中,唐君毅提出"性情的形而上学",牟宗三提出"道德的形而上学",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对中国哲学精神传统作一清理。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性情"一词其实和"道德"一词是相对而共生的,反映了早期儒道两家对人性的基本认识。可以说"性情的形而上学"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拟从早期道家的思想来讨论道家是如何体现出"性情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4.
先秦道家(以老庄为中心)之休闲哲学,其核心在于关注个体生命在社会规训、政治压力下的保全与展开;全身成为道家休闲智慧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道家由此建立起一套身体论的休闲智慧,安身以止贪欲,心斋以致真知;身之大患的解决,可以物化以忘俗形,可以逍遥游以自得:这二者可代表道家休身之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5.
从先秦道家老子庄子的著作看,老庄没有从正面论巧,文中出现的巧也基本是被否定的。但透过其文字深层看,老庄有肯定的“巧”。他这种“巧”,是“大巧”,“大巧若拙”,拙不见巧,是不见其形的道之运行,但舍去了运行的形式,表现为自然之巧,隐迹之巧,体道之巧,因而此巧为“不巧之巧”。形而上的“道”下落到物质层面,就有人为的体道之巧。老庄对体道之人的创造之巧也给予了张扬,而对不符合自然之“道”彰显于外的人为背道之巧给予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6.
《齐物论》为庄子内篇中重要篇章,体现道家哲学的中心思想,历来认为是庄子自。根据司马迁《史记》没有记载此篇作为提出问题的依据,再通过《齐物论》与《老子》、《慎子》等比较,其言论多有相类之处。从作年代看,《淮南子》有关言论为《齐物论》作注,《齐物论》产生不迟于《淮南子》;从《齐物论》综合《老子》、《慎子》及公孙龙子诸说看,其作年代不得早于战国晚期,可见《齐物论》非庄子自。  相似文献   

7.
关于陶渊明思想的探索,有主道家说、有主儒家说、有主玄家说,有主老子说,有主庄子说,有主儒道佛合一说。本文从陶诗陶文中举出荦荦大者数端,进行诠释与疏理,得出了自己坚信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道家主干说”由于陈鼓应等人的提倡,在学界广为流行,为人们所熟知,并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对其作一综述,很有必要。回顾“道家主干说”的提出及其所引起的争论,可以发现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易传》是否为道家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易传》并非道家著作,“道家主干说”不一定能成立。但“道家主干说”并非没有意义,可以说老子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家,是他实现了中国哲学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以明”是《庄子》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正确理解庄学的一个必由视点,但历来对此范畴的阐释众说纷纭,且均有偏离本义的缺陷。从辨析历来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人手,本着“以庄解庄”的原则.试图提出正确理解“以明”的两个角度:一是与庄学的其他相关范畴联系在一起进行理解;二是从比喻的层面来理解,认为“以明”的本义即因事物的本然状态,摆脱一切由社会强加给个人的价值观念,是庄学看待一切事物的总原则与到达庄学之“道”的必由途径。  相似文献   

10.
虚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渊源流长,起初老庄所谓“虚静观”在宗教、哲学、心理学影响很大,它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静观的精神境界。后来这一观念被移植到审美和艺术领域,进入审美领域的虚静则是指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这一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老子以“道”为本的言意观是道家言意观的基础。他以“道”不可说论为生发的基点,显示了语言不可能与世界亲密无间的倾向。老子认为,意可通于“道”,但言与“道”隔,不得已而用时只能“强为之名”。老子提出“行不言之教”并不是否定言之功用,而是要求运用合道之言,即“希言”、“贵言”和“言有宗”,其实质是“其中有信”。而对形式上的要求则是要运用“善言”,要“无瑕谪”,从而达至用言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否定之否定”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的提法及其表述具有非科学性。在普遍性的视野内 ,“肯定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  相似文献   

13.
虚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渊源流长,起初老庄所谓“虚静观”在宗教、哲学、心理学影响很大,它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静观的精神境界。后来这一观念被移植到审美和艺术领域,进入审美领域的虚静则是指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这一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石梦娇 《文教资料》2013,(7):68-69,101
在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中,所追求和提倡的精神,一直是自由、洒脱、超脱世外,遗世而独立。老子作为道家的始祖,在其思想中表现出了强烈地对"独"的追求,但在解说中仅仅把"独"作为对"道"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特性的宇宙论描述。庄子则在继承老子基本思想实质和精神的同时,更进一步发展深化了老子关于"独"的概念的阐述,在修养境界论中,提出了"见独"的超越思想。使"独"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抽象,其内涵也不断得到扩展。在对这二位哲人有关思想的具体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独"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这无疑为我们深刻理解道家思想中的精髓,把握道家发展脉络又开辟了一条蹊径。  相似文献   

15.
道家人性论的本质是以"德"释"性",而以"得道"为"德",凸显出"自然德性论"之于"仁义德性论"的超越意蕴。这种超越在老子那里表现为对"仁义礼智"的解构和对真朴之"德"的复归,而庄子则以"天性"进一步表现出反知反人文的倾向,而导之于逍遥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老子》以"自然"为最高价值理念的"自然"哲学主要阐发民"自然"、君"无为"的政治理念,根本上是以政治自由为旨趣的自由哲学。《庄子》以"无待"的"逍遥游"为话语形式的哲学思想则大体上是探讨精神自由何以应当、何以可能的自由哲学。此一精神自由哲学无疑主要取资于《老子》,是在准确把握"自然"之自主、自由义前提下对"自然"哲学的继承与发展。从对外在的政治自由的追寻偏移至对内在精神自由的探求,《庄子》对《老子》哲学的这一转进,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句子语境对too…to结构意义的选择限制作用,希望语境的选择限制作用能被重视起来.  相似文献   

18.
自然语言“非”的逻辑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自然语言中"非"的逻辑意义的多样性。一、它表示否定意义:充当负概念的语言标志、否定判断的联项,表达对判断的否定,但在现代汉语中不单独做负判断的否定词;二、它表示肯定意义:它作为独立运用的词或作为词头与词于组合成词表达正概念,它可以做强势肯定词。文中论及负概念的语词构成与构词法的区别,并提出了负概念外延具有层次性的看法。作者表明,不能用自然语言的丰富性来否定人工语言的确定性,更不能用人工语言的单义性来否定自然语言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9.
"方而不割"四句在汉简本《老子》中不但因其章段归属不妥,造成义理不明,而且因其缺乏承上连词及表示动作或状态的主体,造成语句难通。"方而不割,廉而不刖,直而不肆,光而不燿"四句不应划归汉简本《老子》第二十二章(相当于王弼本第五十九章),而应划归汉简本《老子》第二十一章(相当于王弼本第五十八章),并且在该四句之前应据传世本补上"是以圣人"数字。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论自然观颇具特色,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根本,世界的本原。庄子进一步丰富了“道”的内涵,提出以无为本的宇宙本体论思想。近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使人们认识到人与大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这就是老庄思想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