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百行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特质,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教化的出发点。在今天,“孝道”教育依然是青少年实现社会化道德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首先探讨了当今青少年孝道教育的现状;其次讨论了对青少年进行孝道教育的毖要性;最后针对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孝道教育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
刘煜 《中学教育》2008,(7):25-26
“孝”是一种已融入中华民族血液中的传统美德。《说文解字》解释“孝”是“善事父母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子女敬爱奉养父母的行为。改革开放后,传统道德,包括“孝”的涵义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梳理。很多学校开展了感恩父母的教育活动。但是,当前青少年的道德素养还是不容乐观,在学校教育中全面系统地提倡“孝道”,仍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以道德修养为第一要义,青少年的道德践行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维持和强化。本文以传统孝文化与青少年道德养成的相关性为切入点,阐述孝文化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传统孝文化有很多优秀的道德内容是青少年德育不可忽视并需要借鉴的,但是随着当前的社会转型、制度变迁,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孝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出现混乱。孝文化的当代困境,不利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与全面发展,因此,如何通过加强孝文化价值来促进青少年道德教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孝经》中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孝”在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至高地位。孝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和传统文化理念,理应纳入到来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孝”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源头、起点和核心内容。在我国,长期以来,孝德作为一种中国人共有的社会伦理、  相似文献   

5.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孝文化对青少年的道德建设,也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孝文化具有启蒙作用、基石作用和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6.
试论孝教育的价值与实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燕红 《中国德育》2006,1(2):26-28
孝教育是实现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前提和基础。孝教育可以培养人的敬爱、仁爱、忠爱之心,奠定人的道德素养,帮助人正确处理家庭代际关系。学校德育是实施孝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在开展孝教育时,还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舆论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孝道是中华民族德育的根本。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由所生也。”这就是孝的分量,这就是孝的尊严。一个人的人格塑造,应该从这一根本上起步。离开孝道,其他的教育将大打折扣。因此,我校提出“以孝立德”的口号,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一二三四”孝道教育实践活动,从“孝敬父母”这一最基础的道德修养起步,努力引导学生将孝敬层次由“养亲”、“孝亲”向“尊亲”、“推恩”提升,将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推广到爱集体、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的境界,实现基础道德向崇高理想的飞跃,达到以孝促礼仪教育,以孝促养成教育的良好效果,得到了家长、社会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8.
孝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范畴之一,数千年来一直为中国人所重视。不能否认,孝具有许多封建性的内容。但是,孝的核心内涵是合理的,那就是善事父母,对父母做到既“养”且“敬”。因此,对孝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创造性地改造,完全可以古为今用。正如谢幼伟先生所说:“孝的伦理,在中国社会或任何社会,均有应该存在的理由”。在当代中国,孝对于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同时,孝作为一个道德范畴,不仅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内在要求,它对于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价值。在中国传统社会,孝不…  相似文献   

9.
孝,作为一种基础道德,它与公民道德各个要素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中国的孝道,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是家庭美德的核心,社会公德的根基,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本文从“孝”与公民道德建设、当代学校的“孝育”、组织以“孝”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能给广大学者和同仁以启迪。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占有极高的地位。所谓“孝为百行之本,百善之先”,“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于不孝”。孝的理论从最初的“善事父母”发展到宗法伦理属性的由孝及忠、及义、及节,成为“以孝治天下”的稳定阶级统治的家、族、国的伦理秩序。但是有人对在目前形势下开展“孝”的教育颇有异议:这样是否会导致封建思想的死灰复燃,会扭曲青少年一代的独立人格?笔者觉得大可不必杞人忧天。首先,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封建思想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不存在,封建的生产关系自然也就…  相似文献   

11.
孝道是中华民族德育的根本.孝经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由所生也.”这就是孝的分量,这就是孝的尊严.一个人的人格塑造,应该从这一根本上起步.离开孝道,其他的教育将大打折扣.因此,我校提出“以孝立德”的口号,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一二三四”孝道教育实践活动,从“孝敬父母”这一最基础的道德修养起步,努力引导学生将孝敬层次由“养亲”、“孝亲”向“尊亲”、“推恩”提升,将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推广到爱集体、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的境界,实现基础道德向崇高理想的飞跃,达到以孝促礼仪教育,以孝促养成教育的良好效果,得到了家长、社会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修养》是一门以道德品质教育为基本内容的课程。道德品质包括三个基本成份: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彼此联系,互相促进。正确的道德认识是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基础,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是受道德认识调节和支配的,又深化道德认识。如何教好《青少年修养》这门课,我有三点建议: 讲清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在《青少年修养》教材中,有很多道德概念,如“修养”、“道德”、“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小团体主义”、“理想”、“幸福”、“善”、“恶”、“美”、“丑”、“诚实”、“谦虚”等等。讲清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形成良好的道德  相似文献   

13.
汉字“孝”的字形像一个孩子搀扶老人走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孝”的文化传统。天长市城南小学11岁的男孩魏陆篪用实际行动诠释“孝”字,将尊老敬老的德孝精神传承下来。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魏陆篪努力追求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4.
网络道德伦理是社会道德伦理的延伸。针对层出不穷的青少年网络道德伦理问题,网络道德伦理教育急切需要从传统的“供给驱动”教育模式向现代的“需求驱动”教育转型,即以需求驱动网络德育,从而更加切实可行地进行和加强网络道德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15.
酒与尊老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精义之一。从社会伦理学的层面看,孝的本质含义是“尊老”。作为孝文化这种尊老的社会伦理学特征,也明显地反映在酒文化当中。  相似文献   

16.
钱逊 《中国德育》2006,1(11):45-46
一、关于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孔子毕生致力于教育。他在回答“为什么不去为政”时说,通过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影响到政治上去,本身就是为政。他把道德教化当作治国的手段和国家的重要职能,这是他对教育本质的根本看法。他认为教育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文化活动,而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国家治乱的根本大事;治国不能单纯依靠强力管制,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素质,使百姓“有耻且格”。  相似文献   

17.
《论语》以“孝”为人的道德情感的出发点,使之层次化、系统化、普遍化。孝不但要养亲,还要敬亲安亲,愉色而养,真正成为人的道德情感需要;其次,还把“孝”、“悌”相连,由家庭推向社会,把家庭内部之爱普遍化;最后,还赋予孝以政治内涵,由“孝”而“忠”。深入理解领悟《论语》中的孝道观,对于我们今天更好重倡新时期的孝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社会变革,经济转型,各方面面临极大的冲击,教育也受到强烈的震荡,“道德滑坡”还是“爬坡”是争论的焦点,青少年的道德状况是进步还是退步要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社会在进步,青少年道德状况虽仍存在问题,但总的来说是进步的,教育者要转变观念,促进青少年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化的影响给青少年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与青少年德育之间存在着多种矛盾。面对和解决这些矛盾,开展网络教育,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建设网络道德文化,培养青少年道德自我完善能力,是“E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化的影响给青少年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与青少年德育之间存在着多种矛盾。面对和解决这些矛盾,开展网络教育,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建设网络道德文化,培养青少年道德自我完善能力,是“E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