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11月2日-4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举办了第一届印尼华文教育与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研讨会分别就印尼华文教育与华文文学的现状和发展、华文教育与文化传媒、华文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华文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法等问题展开了充分而深入的讨论。本次研讨会及其成果对印尼乃至国内外整个华文教育和华文文学的进一步发展都将起到导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浅析印尼华文教育的复苏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聿峨  陈雷 《比较教育研究》2003,24(9):82-85,90
印尼华文教育具有跌宕起伏的兴衰史。近年来,由于华文教育的性质、国际形势、印尼国内局势的变化以及华文价值的增强,断层达30年的印尼华文教育迅速复苏。随着国际局势的缓和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印尼华文教育将朝非政治化、国际化、本土化及多样化等方向进一步发展,但也存在师资、资金、教材及学习意愿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荷属东印度时期,殖民政府推行“分而治之”的统治政策,这种族群分化的魅影并未随殖民时代的终结而消弭。印尼独立后,政府为解决族群矛盾与族群隔阂,陆续实施一系列的少数民族同化政策,被视为外裔的华人族群首当其冲。在苏哈托军政时代,白色恐怖的威权政治举措愈演愈烈,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华文报刊被全面封锁。对于威权同化政策下的华族生态,印尼华文作家并未回避敏感议题,他们立足本土言述华侨华人的政治遭际、族群创伤与身份认同更迭,在痛诉中融入政治批判与社会建言,在反思中寻求政治出路与族群新生。当前,在“一带一路”的共同发展理念下,印尼华族的社会作用日趋凸显。  相似文献   

4.
5.
试析印尼华文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苏哈托专制政权的垮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瓦希德和梅加瓦蒂两届新政府主张多元化社会,调整了华人政策,华教育如枯木逢春,又有了发展机遇。在新的情势下,华教育如何定位?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如何解决?华教育的发展前景怎样?值得华教育工作和学共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印尼西加里曼丹省当前的华文教育呈良好发展势头.文章分析了西加省发展华文教育的几条主要经验:(1)当地华人社团、基金会等机构大力支持、推动;(2)成立华文教育协调机构,规划统筹华文教育发展事宜;(3)重视当地华文师资的培养,开辟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师资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西加省华文教育的发展对印尼华文教育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印尼华文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走向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文献研究为主,结合作者多次前往印尼考察所获,研究了印尼政府华文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并对其未来华文教育政策走向做出预测:(1)印尼政府会从发展经济、培养人才和促进民族和谐的高度看待华文教育及汉语教学;(2)印尼政府官员中及民间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限华、仇华意识,这是印尼华文教育的阻力,也是印尼华族危险仍在的根源;(3)印尼政府会把重点放在正规教育和培养印尼族汉语教师上,校外华文补习班、家庭补习和华人华文教师只是必要的补充;(4)印尼政府财力有限、人力有限,拟采取私企办学、有限度利用华人财力、人力的措施;(5)印尼政府会借助中国政府和中国高校的力量,优先培养正规学校的汉语师资。  相似文献   

8.
把东南亚华文文学与澳美欧华文文学这两者笼统地放置于特定的华文生态中进行比较分析,似乎尚无人涉及。尽管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许多可比性,但真正梳理谈论起来却有相当的难度。当然这种比较对照自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素和探讨价值。如果我们从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缘因素,从作家身份意识与知识结构、从地域经验与文本书写形态等方面来加以观察,便可发现两者之间潜藏着诸多耐人寻味的话题。因为东南亚华文文学在亚洲语境中,即在"蕉风椰雨"中发展壮大,而澳美欧华文文学是在西方语境下,即在"欧风美雨"中自由生长。  相似文献   

9.
澳洲华文文坛既有老一辈作家的笔耕不辍,更主要是八十年代以来定居的年轻新移民的纵横驰骋,由于多种民族、多元文化的外部环境以及作家自身的因素,这个年轻的文学摆脱了传统思乡怀旧的思维模式,没有简单地表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而是呈现出青春的激情、豁达的。心胸,有时表现出长期压抑后自由渲泄的莫名的惆然。  相似文献   

10.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特区文学》一度成为传播“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阵地,从1990年代中期前以“主旋律化”的香港文学为传播重心到1990年代中期后以“艺术性准则”来取舍相关文本,都体现了期刊鲜明的地方意识形态导向对文学传播的制约。传播语境对于文学传播的这种决定性影响,使得 “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的跨语境传播中,“差异的成分”被过滤稀释,“他者”成为了“自我”的影子。《特区文学》中“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始终是特区文学的和谐分子。  相似文献   

11.
陈娜 《家教世界》2013,(12):275-276
通过对雅加达、三宝垄、梭罗等七地参加暨南大学函授班学员的调查和对公派到印尼的教师进行访谈,探究中印尼华文教育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其华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在台港文学进入文学史写作之后,对于华裔作家作品的归属问题成为一个新的命题。在"新移民小说"、"流散文学"、"华文文学"之后,"华人文学"概念被提出。本文意从文学的语言与语言的文学两个方面,分析异同并借此为海外华裔作家写作中的"留白"找寻答案。  相似文献   

13.
当前印尼华文师资瓶颈问题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印尼华文师资现状和印尼华文师资存在的数量严重不足、水平偏低、职业化程度低、后继乏人的困境,并对解决制约印尼华文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华文师资问题提出了比较详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热”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华文的普遍使用,将有力地推动华文文学走向世界;目前繁体和简体两种汉字并存,对海内外华文文学的相互交流造成极大障碍。汉字统一势在必行;海外华文文坛,多元的文学格局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欧洲各国华人数目在大量增加,华侨社会的结构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分子占了很大的比例,其中有爱好文学、以写作为专职的,因此欧洲的华文文学,便自然而然地诞生了。"欧洲华文作家协会"于1991年3月在巴黎成立,如今的欧洲华文文学,已进入成熟、稳定阶段,前景一片光明。"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成立于1992年,今天的整个世界之上,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文学。分布在海外各地的华文作家,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是都有完整的中华文化背景。再就是因为长居国外,多少受到一些住在国文化特色的熏陶。他们具有一种揉和了中国儒家思想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特质,他们更习惯以这两种特质的混合观点来看人生,看世界。海外华文文学代表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是对内,也就是对我们中华文化本身的。其二是对外,也就是对全个世界,对人类文化整体的。  相似文献   

16.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华人最主要的聚居区之一,其华人教育有着较早的历史和良好的发展基础.但长期以来,由于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华文教育在印度尼西亚的发展历经曲折和坎坷.印度尼西亚历届政府的教育政策、中国国际地位的高低以及华人的文化认同都影响着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但从根本上说,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是华文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支撑华文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17.
"陌生人社会"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出现的一个社会现象。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逐步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这种转型体现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必须正视其中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冷漠、信任缺失、道德滑坡等问题。面对"陌生人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文学作为人类精神建设的重要维度,应当提升文学教育的诗性境界,张扬文学经典的精神价值,发挥其制衡性、补充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甜 《教育与职业》2006,(28):80-81
黄循扬,一个印尼留学生,现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修金融专业。 黄循扬是个地地道道的印尼华人,但他能讲三种语言——印尼语、英文、中文。尽管他的中文发音有些古怪,但不能否认的是,他的中文很好,至少在外国学生中是这样。所以,我们之间的交流很顺畅。 通过他,我有幸了解了印尼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更知道了现如今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状况,用一句话来形容印尼的华文教育——“四处开花,方兴未艾”。[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微型教学和课堂观摩观察入手,对印尼华文课堂教学中的词语教学、课文和语法教学、课堂教学技能、分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目前华文教学和师资培训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东西方华文文学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观照,分析了二者的异同和两地文坛的种种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展望了发展趋向,并指出:如何正确处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是今天摆在东方和西方华文史学作家面前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