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Judith Rink Laura Jones Kym Kirby Murray Mitchell Panayiotis Douti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13,84(3):204-215
Abstract A statewide program assessment was established to make positive change in 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 programs in South Carolina. Reform efforts depend both on balancing accountability for change and teacher support for change (Odden &Anderson, 1986).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eacher perceptions of the South Carolina Physical Education Assessment Program and its effects across six related themes including: change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anges i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eacher awareness of the assessment program, teacher support for the program, work place conditions, and the advocacy role of the program. It was als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to determine if the survey responses were in any way related to teacher and school variables. The overall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d positive change and support for the assessment program, supporting the viability of the standards, assessment, and accountability reform effort to positively impact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s. 相似文献
2.
周风祥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7):60-60,109
中小学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有效而合理的渗透德育教育是提升中小学生身心等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本文从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以及思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了解定向运动的起源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结合日照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经过分析研究认为,日照农村中学从环境、场地、师资条件等,都可以满足定向运动的开展。它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对社会、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分析可以证实,在日照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定向运动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邢中有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11):73-75
对8所职业中等专科学校的学校体育进行调查,并结合在职业中等专科学校执教十年的经历,发现职业中等专科学校学校体育有以下特点:学生迫切渴望参加体育锻炼,但是不能很好如愿;体育课堂教学、课余体育训练与比赛的开展不理想;体育场地与设施缺乏;多数同学没有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术,对体育知识了解不多;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且下滑严重。要想改变目前状况就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并加大对体育的投入,狠抓体育课堂教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训练与比赛,认真贯彻执行新课标,体育教师要发挥核心作用并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 相似文献
5.
6.
沈红波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4):66-66
本文采用查阅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淮安市部分小学体育竞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摸清了淮安市中小学体育竞赛的基本现状,并就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体育竞赛建议和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7.
张超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1):162-165
学校体育的发展关乎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本文采用可视化分析法,对中国知网收录的1999—2019年的论文以学校体育和中小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的427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自2009年后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的研究整体呈下降的趋势;论文关键词以现状与对策、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体育教学四个板块展开研究;该领域的课题主要集中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的主要专家以王健、毛振明等人为主;研究的主要单位大多数是师范类的体育学院和专业体育院校;《体育学刊》等期刊是中小学学校体育发文的主流期刊;有关中小学学校体育的一系列问题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凌平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13(1):37-41
为尽快适应现代社会高度紧张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体育面临着对许多教育改革问题的选择。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模式应该是模仿还是创新?学校体育的教学和训练形式应该是自由还是规范?学校体育的培养重心应该是大众还是精英?学校体育的教材更新应该是手段还是目的?学校体育改革的出发点应该是理论先行还是实践当头?学校体育改革的落脚点应该以增强“肌力”为中心还是以增强“心力和脑力”为中心?文章认为上述6个方面的变革成功,将会为中国学校体育的腾飞奠定最坚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学校体育卫生教育对闽东、西、南、北、中五所城市中学共1420名学生作了调查与分析,探讨了其在目前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的现状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研发现,现行中小学主要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不能体现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更不能体现体育教师的工作性质。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特尔斐法,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和学科特点,构建了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从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需要为出发点,经调查分析得出江西革命老区各地经济都比较落后,特别表现在广大农村和偏远山区,所以体育资源的供给没有办法落实到实处,全省各中学体育教学受到地域、经济、师资、体育资源等因素制约,实施新《课标》的体育大纲具有局限性。体育教学内容的陈旧是必造成了中学体育教学停止不前,若在教育部门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适当融入江西地区具有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能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营造出快乐体育氛围,不但易开展,且能解决体育课程资源严重缺乏、学生身心发展不全面等问题。同时它能起到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提高的作用,为江西省各中学的学校体育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2.
13.
快乐体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将快乐体育融入体育教学中,既增加其娱乐性和趣味性,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主观能动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中等专业学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次小班化教学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提出了分层次小班化教学模式,并就该模式进行了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分层次小班化教学对营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课堂互动交往活动、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促进学生体育态度的转变具有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领队访谈等研究方法,对第一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进行了现场调查,分析了中小学体育教学技能大赛的价值取向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虽然绝大多数群体的价值认同度是一致的,但暴露出的问题也是多元的,如何落实教学技能大赛的初衷,如何更好的搭建起这一载体平台,确立教学技能大赛的逻辑主线,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人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才能最终发挥这一载体的应有价值和使命。 相似文献
17.
18.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新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为出发点进行的,把课堂教学设计作为一个封闭的、固定不变的体系对待,造成了教学实践上的种种问题新课程理念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进行教学设计,它是一个开发、设计、利用和评价四个环节构成的动态系统 相似文献
19.
教学思想被指责缺乏导向效力时,实质上是对其解释力下辖的解决效绩的控诉,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将指导思想的解释阈限规划清楚。审视孕育于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层面的教学指导思想,无一例外地显示着针对性的性格,提升对不同\"能量形式\"的认知、理解与操作水准十分紧迫,否则,不仅不利于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各扬所长,高效运作,而且会造成指导思想的指向与现实的教育\"效益\"愿景对接错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立足于学校体育的多层面的把握,提出学校体育“边界”一说。学校体育分为3个基本界面,即工作界面的学校体育、教育界面的学校体育、超教育界面的学校体育。对于同一“学校体育”用词的不同含义,都依赖于不同的语境、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它们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局限。因此,我们有必要:确立边界意识、明确边界内涵、连接边界过渡、超越边界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