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已成为重要的公共舆论平台。所谓传统媒体的手机新媒体评论,是指包括报刊、广播电视、新闻通讯社在内的传统媒体机构利用微博、微信等手机新媒体就方针政策、新闻事实、社会问题等发表的评价性意见或意见性信息的统称,其中不包括新闻客户端,因为传统媒体入驻客户端尚属少数且无专门的评论客户端。目前不少传统媒体在微博、微信上开通或设置了专门的评论栏目和账号,比如"@人民日报"开设的《你好,明天》《人民微评》栏目、"@新华视点"的《新华微评》栏目、  相似文献   

2.
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在微博平台上开设了微博账号,发布消息与评论。本文通过对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及独立的官方评论微博的研究,分析认为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的新闻评论以其"短、平、快"的特点让评论更具时效性,符合当前碎片化阅读的趋势,微博评论与传统的评论形成互补,能够保持和扩大传统媒体原有的影响力。并针对官方微博表现出来的优势及不足进行讨论,提出发展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沈阳  罗婷 《新闻战线》2013,(8):28-30
人民日报将法人微博作为"增量",除了在微博上推广人民日报等母媒的新闻外,还发布突发新闻和评论。@人民日报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传统媒体在微博舆论场中的运营标杆。2013年7月,新浪微博风云榜媒体影响力榜上,位列前五位的传统媒体微博分别是@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闻晨报、@南方都市报和@广州日报。通过  相似文献   

4.
自从微博在中国开始发展,微博这一话题就成了网络的关注焦点,微博的未来将何去何从,目前尚有争论。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微博的出现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意味着什么?传统媒体该如何面对这种新兴媒体的出现,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并与微博更好地互动和互补,使得二者能够共生共荣,共同发展。微博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机遇微博是时下兴起的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媒介,在140字以内即时发布信息,并以此实现即时分享的迷你型博客。微博具有自主、互动、简洁、快速、随时随地分享信息的优势,它的出现必将会给传统媒体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一)创造了"微新闻"微博的字数控制在140字以内,通过简短的文字便能获得新闻信息,进而快速判断是否是自己需要的信息。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这种快速以及言简意赅的效果深受人们的喜欢。《华西都市报》根据微博所创造的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取微博之长,开创了一种新的新闻传播体裁———"微新闻"。微新闻在形式上类似微博,短小精悍,字数不多,却同样具备新闻五要素,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了读者新闻价值所在,吸引了一批喜欢快速阅读的受众。(二)利用微博,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其竞争力和影响力受地域及自然等因素的限制,某些突发事件或边远地区的信息,传统媒体难以及时获得,然而微博却可以随时随地地发布信息,成为传统媒体发现新闻线索、热点话题的很好的渠道,也便于记者对热点话题、突发事件及时跟进。针对微博上网友提供的海量信息进行总结、求证、挖掘是专业媒体在微博上的全新发展空间,也是获得新闻线索并维系群众的绝佳渠道。(三)互相整合,把微博打造成传统媒体推广的平台网络的快速发展,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都在促使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发生变化。已有媒体把网络内容直接开发成自有的内容。例如《南方都市报》的"网眼"版,信息来源主要是网络上的BBS社区,或是个人微博。记者通过电话采访等方式,获得事件的最新进展,再结合网友的观点形成新闻报道。新闻的选材多以社会事件为主,令媒体更好地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将微博内容选登在传统媒体的板块中是二者合作的方式之一,另一种方式便是传统媒体进驻微博,然后充分发挥创意做自身的推广。很多的传统媒体都已经进驻微博,《潇湘晨报》、《新周刊》、湖南卫视、凤凰卫视、中国之声等,利用微博进行内容、形象、营销推广,加强了与粉丝之间的互动。微博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微博的出现与兴起在为传统媒体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让传统媒体感到巨大压力。(一)即时性强、现场感强,传统媒体无法比拟微博利用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结合,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很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充分融合了多种媒体形式,可以是文字、图像,也可以是音乐、视频等,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突出的现场感,充分调动了人们的感官,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在强烈的现场感和人们的视觉冲击方面,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二)互动性好,打破传统媒体僵化生硬的主客体关系微博一经发表,可能被感兴趣的博友看到,引发大量接力的转帖和评论,将信息快速传播出去,受众迅速地对信息传播的效果进行反馈。而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缺乏互动一直是其硬伤。媒体一直处于高处,作为主体对受众进行信息传播,但受众却只能够作为客体接受信息,较少能够参与到信息的反馈中。微博的出现则完全打破了传统媒体僵化生硬的主客体关系。(三)自由平等传播,打破媒体精英对话语权的垄断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专业的媒体人员才有资格发布新闻或对新闻进行评论。微博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现象,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当"记者"。发言内容也较少受到外力的干扰和限制,是一种自由的表达和主动接收的传播活动。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平等地传播,不必拘泥于身份的限制,打破了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挑战虽然微博为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但传统媒体与微博的关系并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传统媒体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积极地面对微博带来的挑战,采取适当的措施,实现更好的发展。(一)进行信息整理微博的即时性和现场感强,形式多样,但是信息却多是碎片化,而且杂乱,让人看了眼花缭乱。在这些多而杂的信息中,真正重要的信息却是经常被掩埋其中。传统媒体可以从这方面着手,通过专业媒体人员的选择和相关联信息的归类,使得杂乱、碎片的信息变得条理化,有针对性,从而为受众提供便捷的服务,使受众不必为多而杂的信息而困扰。(二)进行深入分析面对微博速度上的优势,传统媒体要发挥自身的优势,避开自己在速度上的不足。字数的限制使得微博新闻能够直接地突出新闻的重点,却很难展现新闻的背景。所以,在新闻报道中,传统媒体的深入分析仍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微博无法企及的。传统媒体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发挥自己的专长,做深入分析,以赢得受众。(三)与微博融合,加强互动微博作为受众反馈情况便捷的方式,实现了受众与传统媒体零距离接触并且无障碍地进行沟通。传统媒体可以利用微博发出自己栏目的最新动态或是节目预告。受众也可利用微博上的私信功能或是直接向媒体反馈情况,从而加强了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四)坚守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微博打破了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但是传播的随意性和门槛低,使很多的信息未经核实便传播,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转载,进而引发了许多恶性事件。传统媒体存在着审核机制,有着自身岁月沉淀的品牌效应,有着微博无可替代的公信力,不可能有许多不实信息存在。所以,传统媒体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对于事实不清的,有争议的事件利用自身的公信力,吸引读者。(五)坚守传统媒体自身的标准微博在传播过程中,并不在乎信息是否真实,而是在"求真相",这对于先确认新闻事实再进行传播的传统新闻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客观、真实是传统媒体立足的根本,传统媒体切不可面对微博的冲击,放弃了自己引导主流价值的身份,放弃了客观真实的基本标准,为了公众的喜好走向庸俗和低谷。而应强化议程设置,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从容应对微博对传统新闻价值观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陈亦希 《东南传播》2014,(7):110-112
在媒介融合时代下,多数传统媒体积极选择将互联网最流行的产品微博作为全媒体战略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分析杂志影响力、人气排名均第一的《新周刊》的官方微博,从发布数量与粉丝量、发布时间、关注者评论与转发、发布方式、内容与主题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新闻类周刊官方微博如何走出一条极具特色的传统媒体与微博的融合之路,其在微博时代的运营策略对其他传统媒体的微博应用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微博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生产流程,使传统媒体在新闻获取、传播形式等方面做出调整。2012年,我国传统媒体陆续开通官方微博,进行内容生产与传播。本文主要从微博新闻的现状、优势与困境、创新发展,以及未来思考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传统媒体微博新闻未来的生产与传播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你好,明天"和"微评论"的349个样本为基础,对人民日报微博新闻评论的选题内容、呈现方式、发布时机、评论视角、评论意图、高频词等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日报微博新闻评论在选题上突出"执政意识"和"民生意识",在呈现方式上注重文图结合,在时机选择上具备敏锐的新闻意识,"病毒式"传播使评论产生裂变效应是其显性特征;而始终关注中国现代性转型,坚持公民视角发表观点和意见,注重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功能,与粉丝结成弱交互关系等则是其隐含逻辑。  相似文献   

8.
新闻评论“微博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的崛起与普及给媒体新闻评论的功能、内容与形式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对媒体新闻评论"微博化"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如微博时代新闻评论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包括以微博内容为由头的新闻评论越来越多,选题来源更加多样化,还有新闻评论形式上的许多变化,如微博体评论的盛行。与此同时,微博对新闻评论也存在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数字时代,传统媒体集体发"微"。140个字,使得微博新闻传播迅速、发布便捷;朋友圈,让微信资讯更易于分享、互动性增强。可以说,借助于微博、微信等"微"平台,媒体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譬如: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粉丝2084万;南方都市报,新浪微博粉丝614万;楚天都市报,新浪微博粉丝389万;(数据截至2014年6月5日)但在运营中,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一家媒体的"微"平台,如果播发所在媒体的稿件越多,那么其转发和评论就越少.在影响力榜单上的排名就会下降;反之,一些摘录的心灵鸡汤以及生活常识,更容易提高转发和评论数量,影响力排名也会上升。  相似文献   

10.
曲桑吉 《新闻世界》2011,(12):107-108
微博的快速兴起,使传统媒体面临着新挑战。成都电视台多档新闻栏目,在挑战中寻求契机,试图在形式和内容上充分利用“微力量”爆发大威力。  相似文献   

11.
沈燕萍 《新闻世界》2014,(5):100-101
自媒体时代,微博上纷繁复杂的信息丰富了新闻的内容,而同时信息的真伪也常常受到质疑。微博信息如何为传统媒体所用?新闻报道如何强化微博价值,提升影响力?这是当代媒体人亟待思考的课题,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微博传播与传统媒体新闻互动。  相似文献   

12.
朱芳 《新闻世界》2014,(9):30-32
在微博成为当今中国重要的新闻平台和言论平台之际,安徽日报社评论内容生产系统对做好党报微博新闻评论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将这一传统优势领域继续在微博账号上实现延伸。本文以其重点打造的评论栏目"Hi,你早"为例,探讨党报微博新闻评论的话语体系选择。  相似文献   

13.
沈燕萍 《视听界》2014,(3):85-87
一、微博介入新闻传播传统媒体受条件限制,提供给受众的信息量和传播范围有限,微博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这一限制。作为信息交流与传播平台,微博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速度快、内容新的特点。微博作为庞大的信息集散地,是记者取之不尽的新闻源泉。如今,新闻事件发生,最早赶到事发地的往往不再是传统媒体记者,而是恰好就在附近、可以随时随地记录的人,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浪潮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逐步嵌入人们的生活,微博的异军突起让我们进入了"公民记者"时代。微博在畅通人们交流渠道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传媒格局,多元化的话语体系正在被建构,碎片化的写作与阅读逐渐成为习惯。在这样的舆论背景下,传统媒体如何发挥新闻评论的优势,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在诸多声音中做到观点正确、理性深刻、引人入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现状分析自2008年起,笔者每年都对全年的中国新闻评论状况进行现状描述和分析,相继发表《民主进程中的公民意见表达——2008年中国新闻评论回眸》  相似文献   

15.
微博作为新的传播平台和手段,每天生产无数海量的"微新闻"。解析"微新闻"的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信息源,全民皆记者;二是即时传播,反应快速;三是互动性更强,传播效力巨大。"微新闻"的开放式新闻理念和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渠道霸权",对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一.转变理念,主动介入"微新闻"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必须跟上新兴媒体的步  相似文献   

16.
公众一度青睐传统媒体的新闻热线,一是为了解决问题,二是给自己寻求一个发布新闻的渠道。随着新媒体特别是微博等社交媒体快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人都有了信息发布权和评论权,传统媒体新闻热线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它的转型之路在于,理念上要从传统的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变,操作上要更多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为受众打造一个基于传统媒体公信力基础之上的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17.
曹林 《中国记者》2012,(7):37-39
微博给传统新闻评论写作带来了反思的机会,微评的一语风行也给评论写作的"走转改"提供了很多有益启示,但那种因微评出现而否定传统新闻评论的观点是偏激的。  相似文献   

18.
新京报评论微博、微信官方平台相继开通,依靠新京报评论版高质量的内容及新媒体平台自身的创新,是一个探索创新的范例。然而,其微博、微信平台仍有很大的局限性,集中表现在内容上主要依靠报纸评论版块内容,只是纸媒评论的推送平台,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创新较少,新媒体的互动性不足,带有传统媒体单向式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李佳宝 《新闻世界》2014,(11):64-65
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的兴起及发展,主流媒体微评论成为舆论引导的主要方式之一。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主流媒体的评论不仅在新闻传播方式、传播模式上取得良好的效果,更在舆论引导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本文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人民微评"板块为例,分析主流媒体新闻评论在微语境下如何进行舆论引导,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曹茶香 《青年记者》2016,(24):58-59
“两微一端”新闻,是指在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写作并传播的新闻,目前已成为自媒体的主力军,同时也是各类传统媒体改革转型的必然尝试.“两微一端”工具化特性越来越明显,新闻工作者应该在充分了解这一媒体特性的基础上,创新新闻写作方式方法,寻找内容、技术和媒介特性三者最佳融合点,发挥“两微一端”新闻的最大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