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作者另辟溪径,探究马克思《手稿》中的认识论思想,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主客体观,在哲学史上第一次从辩证唯物论的视角界定了认识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并对实践作出界定,引入认识论作为主体与客体的中介,这就为建构本体论、认识论(狭义认识论)和价值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本框架,深入研究《手稿》中闪光的认识论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基本概念,为论证这一基本概念,马克思提出了两个相关的命题:即“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和“对象化活动”。这两个命题如同经纬、相互交织在一起。因此,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看出马克思在《手稿》中哪些地方还保留有费尔巴哈的影响,哪些地方已经超越了费尔巴哈正在向历史唯物主义接近,进而对《手稿》作出符合马克思思想演进真实过程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是马克思自1843年之后15年间经济学研究的结晶,实现了马克思经济学从对现存的经济学理论批判为主的研究向以经济学体系构建为主的理论叙述的转变,第一次对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趋势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因而,《手稿》是继《共产党宣言》之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重要路标,也是马克思向《资本论》进展的思想驿站.深入系统地研究《手稿》,对于探寻马克思的整体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马克思《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本文简称《手稿》)于 2 0世纪三十年代公诸于世 ,不同思想阵营的争论从未停止。西方学者称之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 ,以为新发现了一个人道主义的马克思 ;前苏联学者则称《手稿》仅仅表述了一些没有联系的思想 ,不是成熟时期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学者对《手稿》的关注在 70年代末 80年代初形成热点 ,伴随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社会进程 ,在哲学、美学领域出现了大量集中的研究成果 ,结集出版了《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人民出版社 1983年 )、《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陕西…  相似文献   

5.
人的问题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一个中心问题,《手稿》有着十分丰富的人的思想,它代表的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的一个阶段,并以萌芽的形式包含着即将诞生的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但《手稿》在论述人的本质的逻辑上存在着两种思维方法和两种立足点的矛盾,所以出现了经验与思辩、实然与应然的悖论,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因此,分析《手稿》中的人的本质思想,对厘清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的问题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一个中心问题,《手稿》有着十分丰富的人的思想,它代表的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的一个阶段,并以萌芽的形式包含着即将诞生的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但《手稿》在论述人的本质的逻辑上存在着两种思维方法和两种立足点的矛盾,所以出现了经验与思辩、实然与应然的悖论,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因此,分析《手稿》中的人的本质思想,对厘清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朱媛媛 《文教资料》2011,(31):90-91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具有类本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阐述了关于人的类存在、类生活、类本质及类本质异化的观点。《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对于我们至今仍有深刻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一系列的文艺美学思想。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系统评论了欧仁·苏《巴黎的秘密》的创作,并对“青年黑格尔派”关于长篇小说《巴黎的秘密》的评论进行了评论。《手稿》和《神圣家族》是马克思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最初形态和表现。  相似文献   

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是马克思早年的两部著作。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确立了自己科学的唯物史观,而在此之前的《手稿》则明显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特征,它们之间的美学思想是有着明显的差别的,同时《手稿》中唯物观的雏形与《神圣家族》中科学的唯物史观又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0.
由西北师范大学张和平与甘肃工业大学戴春勤合著的《一代哲学巨人的足迹———马尔库塞哲学思想研究》一书 ,已于 2 0 0 2年 5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马尔库塞看来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奉行的理论 ,而是以马克思《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 为代表的以克服异化、实现人的真正复归为核心内容的人道主义理论。作者对此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 ,正确地指出《手稿》的核心思想确实是人道主义理论 ,但它只是马克思还不成熟的早期思想 ,并不能代表马克思思想的全部。在《手稿》时期 ,马…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是通过正确定位生产关系与社会形态的整体模式和历史发展的关系建构起历史唯物主义的。他力图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隐喻来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时所反映出来的复杂的洞察力。蕴含三层内涵的“生产关系”是理解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相关性的核心概念。但是在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那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在此被误读。因为没有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本质,没有处理好历史本质层面和具体事实层面的关系,阿尔都塞混淆了多元决定论和最终决定论;艾伦·伍德则走向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统一在包罗万象的“社会存在”中。  相似文献   

12.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大局.本文根据当前的安全生产形势,阐释了安全生产工作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做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  相似文献   

13.
互文性是一种新型的文本观。它不仅是文本的普遍存在方式,也是语言的普遍存在方式。它依赖于人的体验,具有其存在的心理现实性。Langacker认知语法以研究语言的心理现实性为目标,对语言现象做出了解释。认知语法中的语法单位层级性可以解释互文本与成分文本的层级关系;合价关系和情景语境可以解释成分文本生成复合文本的潜在机制以及文本之间的动态网络关系;焦点调整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不同阅读主体对文本形成的无限识解。从心理现实性的角度理解互文性可以使互文性理论更加系统化。  相似文献   

14.
赫德认为郭嵩焘有学问,有能力,性情温和,头脑清醒。郭嵩焘认为赫德为中国办事十分出力,极有心计。双方关系是友好合作的。赫德认为马格里是李鸿章的人,力求将马格里挤出公使馆,因为郭嵩焘与李鸿章关系密切未能如愿。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中 ,对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对象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方面 ,做出了巨大的新贡献。邓小平从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基本国情出发 ,以不发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指明了方法和途径 ,对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开拓了广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以及晚年马克思的思考,贯穿其中的关于社会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视角,就是对社会历史主体的关注,从而揭示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关联.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全部思考的当代价值,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关注社会主体,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自然法是孟德斯鸠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却长期被忽略的问题。20世纪中期之后人们开始重构孟德斯鸠的自然法理论。自夏克尔顿区分孟德斯鸠的两类自然法,围绕孟德斯鸠的基础自然法究竟是描述性的还是规范性的这一问题展开了无数的争论。这要求进一步考察孟德斯鸠对一般法的新定义,以及支配孟德斯鸠的另一概念“关系”和他提出的“法-关系”新理论。那些将关系界定为自然科学规律的释读忽略了孟德斯鸠关系概念和自然法概念的层级,忽略了孟德斯鸠的另一概念——适合。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维果茨基的经典著作《思维与语言》,深入梳理其关于科学概念的论述,逐一讨论科学概念的本质、形成过程以及发展规律,探讨维果茨基对科学概念发展的研究为教学带来的启示。维果茨基对科学概念和日常概念作出区分,开创性地指出二者是同一概念形成过程的两个方面。他结合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重点分析了科学概念的发展方式,指出儿童智力发展与学校教学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教学先于发展。教师教授科学概念时,儿童的高级心理机能尚未成熟,而是在互动教学中通过与所学概念不断建立内在联系而逐渐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主动性、教师的积极性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共同构建了概念的发展,而这些教学概念和方法同时也为科学概念在儿童内部心理机能中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路径,不断深化人们对掌握概念和学科知识规律的认识。维果茨基对儿童科学概念的研究为教学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开拓了新的角度,推动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Whitehead and the Spiritual Dimens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ack G. Priestley 《Interchange》2000,31(2-3):117-133
Whitehead's contention that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that it be religious has been widely overlooked by many of his adherents who have found it a difficult, or even embarrassing, concept with which to deal. But what did Whitehead mean by religious? In Britain there is currently a deep interest in what is being termed the, "spiritual dimension of education" which is itself to be seen in the context of the postmodern rejection of positivistic modes of thought which have dominated educational discourse in recent decad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Whitehead's own concept of religion both in his explicit academic work and in his assessment of what we might term, indirect education. It goes on to suggest links with other key thinkers, in particular William James, Soren Kierkegaard, and Ludwig Wittgenstein.  相似文献   

20.
In his central educational work, The Science of Education (1806), J.F. Herbart did not explicitly develop a theory of listening, yet his concept of the teacher as a guide in 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the learner gives valuable insight into the moral dimension of listening withi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Herbart's theory radically calls into question the assumed linearity between listening and obedience to external authority, not only illuminating important distinctions between socialization and education, but also underscoring consequences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listening in educational relations. In this inquiry, Andrea English argues that critical listening in teaching contributes to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earner. To do this, she examines Herbart's view of the teacher's task as a moral guide in the realm of moral education. English contends that reexamining Herbart's theory of education (a theory that is, for the most part, no longer discussed in Anglo‐America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can productively inform our understanding of moral education in democratic and pluralist socie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