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练习太极推手是习拳者感悟太极拳劲力、劲路的重要途经,也是学习太极拳技击术的必经阶段。练习太极推手由浅入深,由懂劲而阶及神明。阶及神明是很难达到的境界。练习太极推手必须遵循舍己从人原则。 舍己,即是舍去自身的僵力,舍去无目的盲动;从人,即是顺从他人之力,避开其实处,进入其力学结构,进而瓦解破坏对方的进攻,实施主动有效的攻击。正如王宗岳阐述的“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这个“理”我体会就是舍己从人、以柔克刚之理。 外家拳的主要特点是以快制慢,大力打小力,强者胜弱者。而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以柔克刚,借力打人,以弱胜强。  相似文献   

2.
祝大彤 《武当》2001,(2):16-16
笔者经过多年实践,在太极十法的基础上,研习了一种操作简便的推手四法,供习练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二、双推手] 一、平圆双推手 1.预备势:甲乙(白衣为甲,黑衣为乙。下同)相对站立,两脚并拢,身体自然站立,肩臂松垂,两手轻贴两腿外侧,头颈正直,两眼平视对方。要做到虚领顶劲,下额微内收,舒胸展背,敛臀收腹,呼吸自然。接着甲乙两手握拳前平举,以拳面接触为准。(图1) 2.甲乙两拳变掌,下落还原。身体保持中正自然,用意念调整身体姿势,把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然后意念落于丹田,称之为意守丹田。(图2) 3.甲乙身体稍左转,以左脚跟为轴脚尖外摆45度。接着,两手外旋侧上举至头上方,掌心相对,掌指向上。(图…  相似文献   

4.
1.预备势:甲乙(白衣为甲,黑衣为乙。下同)相对站立,两脚并拢,身体自然站立,肩臂松垂,两手轻贴两腿外侧,头颈正直,两眼平视对方。要做到虚领顶劲.下颏微内收.舒胸展背,敛臀收腹,呼吸自然。接着甲乙两手握拳前平举,以拳面接触为准。(图1)  相似文献   

5.
翟维传 《武当》2001,(2):15-16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对练的内容之一。是在熟练太极拳架,掌握了一定的太极拳理,具有一定的太极基本功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二人技击性训练的一种方式。是学习听劲、摸劲到懂劲的一种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6.
每天清晨,好多人赶到公园、小区,练习太极拳、剑、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的成为教练,有的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但一谈起太极推手,却只知道表演推手套路。真搭手才知道还是门外汉,没入太极之门,是心知而身不知。太极宗师杨澄甫留给后人的《论太极推手》中说:“世间练太极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  相似文献   

7.
第一讲概述与基本手法[一、太极推手简介]   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代陈王廷(1600~1680)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创造了太极拳。 同时,他以太极拳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和恃巧不恃力的原则,将拿、跌、掷、打融为一体,创编了太极推手这一独特风格的锻炼手段和切磋技艺的运动形式。 传统太极拳推手是在太极拳套路练习具有一定水平的基础上,两人搭手,互相缠绕,遵循太极拳“沾、粘、连、随”的要求,运用“ 、捋、挤、按、采、 、肘、靠”八种方法,按照“不丢不顶,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运转自如”的原则,双方配…  相似文献   

8.
一、概说 太极拳除按一定的要求、姿势练拳架之外,还有两个人的对练和应用技术,这就是太极推手。用(扌朋)、(扌履)、挤、按或采、挒、肘、靠的要求来完成动作和达到目的。因此也称四正推手或四隅推手,实际是推手的四组动作。 太极拳的盘架(练习拳式)是练“体”(练习自己的重心平衡稳固),而推手则是练“用”(练在自己的重心平衡稳固情况下去牵动对方的重心,使其失控)。练体、练用是太极拳运动的两个不可分割部分,不可失之于偏。尤其是练推手不劣应当像  相似文献   

9.
第四讲太极推手的基本技术练习(下) 二、立圆双推手 1.接上势。甲乙(白为甲,黑为乙)身体左转,左脚尖外摆45度,重心移于左腿,随之提起右脚向前上步,两脚内侧相对,脚跟着地,脚尖翘起,成右前虚步;同时右手顺缠前伸,两手交叉相搭,手背向贴,左手抬起扶按在对方的右肘外上部,目视对方。(图17) 2.甲乙右脚尖落地踏实。甲右腿屈膝前弓,成右弓步,随之,右手道缠前伸,向乙面部伸插,左手随右手向前推按,掌型不变。同时乙身体稍右转,步法不变,右臂屈肘,右手逆缠向右耳侧引化甲势,使甲右掌不能触及面部而落空、左臂…  相似文献   

10.
1.练推手为什么要学点力学知识? 太极推手运动是武术对抗性竞技和健身项目之一,它体现着古老的搏斗艺术。学习推手的人若能懂得一点人体运动力学原理,那对于解决在推手中如何合理地使用力气、如何避免作“吃力不讨好”的无用功,以及如何进行攻守才能合乎力学原理等等问题,那肯定是大有裨  相似文献   

11.
第五讲双人粘臂练习(下) 三、弓步折叠按 1.预备势:甲乙(白衣为甲,黑衣为乙,下同)相对站立,两脚并拢,身体自然站立,接着甲乙两手握拳前平举,以拳面接触为准,拳心相对,拳眼向上;随之两拳变掌,下落还原至体侧。身体保持中正自然。目视对方。(图16、17) 2.甲乙身体稍左转,以左脚跟为轴脚尖外摆45度。接着,两手外族例上举至头上方,掌心相对,掌指向上;随之两手向内经面、胸前,向下按全腹部,掌心向下,掌指向前。同时两腿屈膝下蹲,身体保持中正不变,目视对方。(图18、19) 3.乙身体重心移至左腿,提起…  相似文献   

12.
雷世泰 《武当》2009,(9):17-18
第一,推手的基础是练拳,而练拳的基础是站桩。只有扎扎实实地把三体式站好,把拳练好,才谈得上推手。这是必须强调的基本原则。实践证明,拳练不好,即使推手的经验再多,也只能在短时间内奏效,基础不牢的弊病迟早要显露出来,真正能在推手上有所造诣的,都是在练拳上下功夫的。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二人相搏最后解决问题的是实力,是你的基本功。推手充其量只是解决了“术”的问题,即招数,属于技术,方法层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太极推手作为竞赛项目开展试行以来,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由于它尚巧不尚力,制人不伤人,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人们期待它将成为一项最具东方文化特点和中国武术特色的现代体育竞技。然而面对当前推手竞赛中大量出现的顶牛、较力现象和平淡无奇的战术、技术,人们又深感焦虑。在1993年9月召开的全国第2  相似文献   

14.
寨庵 《武当》2004,(6):21-21
古代称太极推手为“擖手”、“打手”、“揉手”等,是中国武术一种综合性的实战技击方法,是太极运动的对练和对抗形式,有很高的锻练价值。它蕴藏着民族的文化内涵及古老的东方哲理,是以上肢躯干为进攻部位,运用棚、捋、挤、按等技法,以达到借力发劲,使对方身体失去平衡的一项传统性、健身性的体育运动。它的主要内容有单推手、双推手、定步推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录像观摩法、逻辑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研究方法,旨在对竞技太极推手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综合考察,解析和梳理竞技太极推手的概念与渊源,阐释竞技太极推手的当代价值,并在反思其竞赛、训练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竞技太极推手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传统太极推手太极推手是武术对抗项目之一。早在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九代陈王廷(1600~1680),在家乡传拳的基础上,依据《易经》阴阳学说、中医经络学说和导引吐纳术的原理创编了太极拳。陈王廷在创编太极拳的同时,以太极拳引劲落空,借力打人和恃巧不恃力的原则,将拿、跌、掷、打融为一体,创编了太极推手这一独特风格的锻炼手段和切磋技艺的运动形式。传统的太极推手是在太极拳套路习练具有一定水平的基础上,两人搭手、互相缠绕,遵循太极拳“沾、粘、连、随”的要求,运用“扌朋、扌履、挤、按、扌采、扌列、…  相似文献   

17.
徐培良 《武当》2009,(3):18-19
太极推手怎么推?以笔者多年习拳之浅见,首要掌握“懂劲”与“听劲”,以沾连粘随为原则,从不丢不顶中找机巧,实现“四两拨千斤”之巧推.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拳架为体,推手为用,要体用结合。拳架是锻炼体形和大脑中枢神经的一种功夫,而推手则是运用阴阳哲理拳法而达到知己知彼的对抗功夫。如果练太极拳不练推手,就会不懂得"听劲",推手是太极拳的应用。相反只练推手不练套路拳架,则缺少技巧和方法。因此二者是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的。若要上升到太极拳的应用境界,必须"心意着功夫"。  相似文献   

19.
高俊鹏 《武当》2024,(4):22-23
<正>学者只知太极圈,不懂丢顶练更难。若不乱环敷吞盖,哪知凹凸都是圆。太极拳好!太极拳好就好在竞技与搏击。昔日的辉煌,曾经涌现出杨露禅、吴鉴泉、武禹襄、孙禄堂、杨澄甫等一代无人能敌的武术实战大师。太极拳好,好就好在与时俱进,发扬光大了健身养生功效,有长寿拳、君子拳、药拳的美称。若论养生健身,太极拳首屈一指,是任何拳种和任何锻炼方法与功法不能比拟的。  相似文献   

20.
[一、单推手]1.平圆单推手1(1)预备势:甲乙(白衣为甲,黑衣为乙,下同)相对站立,两脚并拢,身体自然站立,肩臂松垂,两手轻贴两腿外侧,头颈正直,两眼平视对方。要做到虚领顶劲,下颏微内收,舒胸展背,敛臀收腹,呼吸自然。接着甲乙两手握拳前平举,以拳面接触为准。(图1) (2)甲乙两拳变掌,下落还原。身体保持中正自然。用意念调整身体姿势,把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然后意念落于丹田,称之为意守丹田。(图2) (3)甲乙身体稍左转,以左脚跟为轴脚尖外摆45°。接着,两手外旋侧上举至头上方,掌心相对,掌指向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