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真正的诗人 曹辛之是江苏宜兴人,在家乡这片人杰辈出的福地,他从小就养成了酷爱书籍和写写画画的习惯。1936年他十九岁时,即在中共地下党员吴伯文、孔厥等同志领导下,创办了文艺刊物《平话》,但只出了两三期,便遭到查禁。抗战爆发后的1939年,曹辛之奔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和鲁艺美术系学习。1940年夏,被派到韬奋先生直接主持下的生活书店工作。  相似文献   

2.
鹿耀世 《出版参考》2005,(23):42-43
真正的诗人曹辛之是江苏宜兴人,在家乡这片人杰辈出的福地,他从小就养成了酷爱书籍和写写画画的习惯。1936年他十九岁时,即在中共地下党员吴伯文、孔厥等同志领导下,创办了文艺刊物《平话》,但只出了两三期,便遭到查禁。抗战爆发后的1939年,曹辛之奔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和鲁艺美术系学习。1940年夏,被派到韬奋先生直接主持下的生活书店工作。  相似文献   

3.
我国杰出的书籍装帧艺术家、书法篆刻家、著名诗人,原中国版协装帧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协、美协、书协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曹辛之同志,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于1995年5月19日不幸逝世,终年78岁。5月26日,首都出版界、文艺界友好数百人前往同仁医院向这位学识渊博、成就卓著的老一辈艺术家告别。 曹辛之的装帧艺术,着眼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并注重吸收西方现代艺术表现技巧,他既努力于继承和融汇,更致力于创新和发展。他的装帧设计作  相似文献   

4.
在1981年的全国书籍装帧展览会上,陈列了一批新颖别致的佳作.其中,长篇历史小说<曹雪芹>的封面,吸引了很多美术工作者的注意:在沉着典雅的底色上,三方斑驳的图案多么古朴疑重,三个老宋体字组成的书名多么道劲严谨!下部一方印章,一排反白黑体字既延续了图案,平添了装饰美,又为小说做了简洁的提示,使整个效果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民族风格.这件封面的设计者,就是著名书籍装帧艺术家曹辛之先生.  相似文献   

5.
曹辛之是我国书刊出版界享有盛誉的书刊装帧艺术家,其人其事在业界早已流传,对其装帧艺术成就的研究也有见诸媒体,对相关历史文献的调研发现,关于曹辛之作为书刊装帧艺术家的编辑思想来源很有研究价值.但还鲜见深入研究报道.值此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探究曹辛之的出版装帧思想来源,可以为广大编辑出版工作者提供多方面的借鉴参考,也藉此缅怀这位值得尊敬的新中国第一代出版装帧艺术家.  相似文献   

6.
辛之先生的艺术和文学成就,举目共仰,无须我再赘述。此文记述的仅是我与辛之先生十多年交往中留下的一些难忘片断的回忆,虽然多是一些琐事,但从其中却能窥见先生超凡脱俗的风范与人格。  相似文献   

7.
虽然不是档案专业毕业,一踏上工作岗位,我就被分配在江苏省肿瘤医院院办从事档案工作,这也许就是和档案工作的一种缘分吧。工作16年以来,我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其中既有领导,又有同事。还有最让我不能忘记的老师——何蕴宁。  相似文献   

8.
1996年9月15日的绿城,晴空万里.郑州大学校园里充满了喜庆的气氛.数千名来自祖国各地的学子汇聚一堂,庆祝母校的40岁生日.就在这万千“桃李”中,有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清朗的老校友.他步履稳健,充满笑意的目光中,透露出一种沉稳与睿智.他就是新华社副社长、总编辑南振中.  相似文献   

9.
我至今珍藏着一幅邹韬奋先生半身油画像的印制品,神态庄重,色彩明亮,有一种感人的强烈印象。那帧像页是我四十六年前刚刚参加三联书店工作时保存下来的。我敬仰韬奋先生,对这幅画像也留下深深的记忆。1950年我调到北京后,三联的老同志告诉我,这油画是曹吾画的。画家曹吾就是曹辛之同志的笔名。可以说,我认识辛之同志的绘画  相似文献   

10.
不经意照镜,头发泛起缕缕白丝,感触万千。记得刚满17岁那年,步入黄石市图书馆,恍然28年!真可谓“弹指一挥间”啊。回想走过的岁月,没有大成就,也未枉度人生。出版4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十多次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如果说,在学术道路上有点进步,我说,这与省图书馆启蒙分不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我的老师     
我是贵州省一个边远山区的农行基层职工,学习写新闻是我工作之余的一大爱好。过去我既无专业书自学,也无老师指导,虽勤于练笔,但稿件见报率极低。去年我订阅了《新闻爱好者》之后,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写起稿来也较得心应手,见报的稿件也较过去多得多了。  相似文献   

12.
我的老师     
  相似文献   

13.
14.
15.
范军 《编辑学刊》2007,(2):50-54
作为书籍装帧艺术家、篆刻家的曹辛之(1917-1995)早已为人所知.但作为现代诗人、编辑出版家的曹辛之人们还了解不多,特别是对于他在编辑出版领域的成就论述几乎是空白.这篇短文专就其图书广告艺术作点探讨.  相似文献   

16.
函授中心全体老师:你们好。我是去年底刚从新疆奎屯市驻军退伍的一名战士。在服役期间,有幸参加了团政治处统一组织的《解放军报》第十一届新闻函授学习。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和你们的精心指导,我从一个对新闻一无所知的“门外汉”,渐渐成为在军内外报刊见稿40余篇的基层报道骨干。退伍回家后,已养成良好写作习惯的我,常常夜深人静之时仍挑灯奋笔整理白天的见闻和灵感。因几篇有深度的稿子发表,我被家乡的一家报社聘为特约通讯员。近日,当收到为我转寄的第12期《军事记者》和第9期《函授学员通讯》时,一股暖流充满了整个心房,真…  相似文献   

17.
正当年的诗人虽不再从事文学创作,可是他在一部部画册的整体编排上,在一帧帧封面的精心设计中,抒写了格律分明的无声诗的节奏,融入了凝练动人的无形诗的深情。在1981年的全国书籍装帧展览会上,陈列了一批新颖别致的佳作。其中,长篇历史小说《曹雪芹》的封面,吸引了很多美术工作者的注意,在沉着  相似文献   

18.
朱颂扬 《军事记者》2008,(11):68-68
初识你,是在我任连队报道员的那一年。由于我平时比较喜欢写写画画,又有几篇小稿子在部队的“猎豹之声”广播上被广播,于是我被指定为连队的新闻报道员。然而,由于缺乏新闻理论知识,自己辛苦熬夜写出来的50多篇稿子,全都石沉大海,连一篇火柴盒也没在报纸上出现。我的写作激情一下子降到了冰点,甚至不想当报道员了。  相似文献   

19.
在我的书橱里珍藏着一摞1981—1985年的《河南日报通讯》.当年,她像雨露和阳光,哺育着我茁壮成  相似文献   

20.
《档案天地》2007,(3):59-60
我认识草明老师,是在1973年。那时,我还在京西的煤矿里当一名掘井工人。当时,“文革”已经进入中后期.似乎是江青等人要搞一些歌舞升平,因此,通知各单位找一些“工农兵”代表,讴歌一下那个欣欣向荣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