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科学的发展与"差生"的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今学校教育中所谓“差生”存在的现象进行多方位的分析与认识,并结合现代脑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利用大脑的不同机能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来探讨影响人的发展和造成“差生”的原因,并希望通过这一科学认识,让学校教育重新审视对“差生”的认识和评价,树立起一个真正科学的“学生观”,让每一个青少年儿童都能得到平等的对待和有效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肖之建 《班主任》2000,(6):28-28
“问题学生”传统的称谓是“差生”或“后进生”,具体说就是指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期望要求相悖,经常给学校、家庭带来麻烦的学生。这类学生在校直接影响班风、学风和校风,如教育不当,将会给社会留下隐患,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对研究、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3.
“差生”这顶帽子,宛如一盆冷水,浇得多少期望上进的孩子心灰意冷;“差生”这顶帽子,就是精神桎梏,束缚了多少天真、活泼的孩子,使其变得消沉、孤独、无望、麻木……难道“差生”真差吗?否!中小学从来就没有哪一方面都不行的“差生”,只有你这方面行,他那方面行,随时可以开发、随时可以奋起的“潜能生”。那么,“差生”从何而来呢?“差生”是机械的教育评价的牺牲品。传统的教育评价,过分地强调甄别和选拔,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为核心,学生成绩一个方面差了,就以偏概全地界定为“差生”。轻率地将其一个方面不成功,说…  相似文献   

4.
所谓“差生”,是一个客观存在,只要选拔性的教育体制存在。那么“差生”就会普遍存在于各级各类学校,就会存在于教育的各个阶段。根据多年的教学观察,我发现“差生”基本上有这么几类:一是不爱学习的:二是不会学习的:三是不遵守纪律的。不论哪类学生,最终结果无一例外地都是学习成绩差。我们也因此把这些学生定为“差生”。  相似文献   

5.
被称为“中国第一所行走学校”的准安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行走学校,学生大都是让学校、家长头疼的“差生”、“问题生”,学校的教育特色是“行走”,也敢体罚学生。学校没有固定的训练场所,9辆军绿色的大卡车便是他们的校舍,千里征途的苦和累伴随着他们成长……  相似文献   

6.
张彪 《江苏教育》2007,(13):84-85
前不久看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报道《管教“问题少年”的魔鬼训练营》,很震撼,也颇受启发。外界之称为“魔鬼训练营”的学校正名叫“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这里没有常规意义上的“老师”,只有跟学生同吃同住的“管带”:这里没有普通学校的文化课,取而代之的是特定严格的军事化训练,学生每人至少要参与一千公里的长途行军。学员也不是普通的学生,都是些性格叛逆、荒废学业或离家出走、沉迷网吧或在家跟父母顶嘴、在外劫钱打架的不良少年。所以“魔鬼训练营”又被称为“差生野战医院”。报道中说学生经过训练以后,多数都能痛改前非,只有少数反复的。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评价学生“唯分数论”,仅仅因为学生文化成绩落后,就给他们轻率地贴上“差生”的标签,实在让人痛心。  相似文献   

8.
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差的。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关心“优生”,又要关心“差生”。关心“优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优生”便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优生”各方面都不错,教师从感情上也容易贴近,自然关心得也较多。但“差生”则不然。有些差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尽管教师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你的话就如同“春风过驴耳”,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的“差生”,想让教师从心底里去喜欢他,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并不是说,“差生”就没思想、没知觉、没反应,就“无药可救”了。“差生”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工作是否到位。我认为。作为一个好教师,更要特别关注“差生”的成长,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也要从关注“差生”的成长着手,并且把最后的基点落在关注“差生”的成长上。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把“差生”、“后进生”等帽子戴在那些在学校里学业成绩不如人意的学生头上,认为他们“笨”、“智力差”、“没出息”。近来我们通过调查,事实并不如此。多数人由于某种原因,致使学业相对落后,而他们其他方面还是有很大潜能的,所以我们称其为“潜能生”。“潜能生”是“假性差生”.并非愚笨.他们的智商都属正常范围。本文笔者通过交谈、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手段.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潜能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其的心理疏导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有一类学生常被称为“差生”。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这类学生又被称为“后进生”、“学困生”、“潜能生”。但这些称呼多见于媒体、文件等正式严肃的语境,而在私下随意的语境中还是呼之以“差生”。甚至在很严肃的场合中也用“差生”称呼,  相似文献   

11.
每一个班级,不可避免地会有少数学习成绩差,纪律观念不强的学生,即所谓“差生”。“差生”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头疼。笔者从教多年,在“转差”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作为班主任老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来转变差生,这是“转差”成功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经常听到一些领导和老师讲.现在职业学校招的学生大多是“差生”。记得有一次参观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校长当着众多学生的面.大谈面对“一群不懂事的孩子”的教育经验,似乎只有用改造这些“差生”的说法,才能说明学校的功绩。所谓“差生”,习惯上是指那些文化考试分数不高的学生,有时也指行为有过失的学生。说实话,比起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一般都比较差。但是。我们是否就可以由此得出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差生”的结论呢?  相似文献   

13.
李奉义 《中学文科》2007,(11):150-150
长期以来,学习困难、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被称为“差生”,再加上不守纪律,就被称为“双差生”。学生一旦被视为“差生”,在教师、同学眼中往往就是“嫌弃儿”的角色,他们在集体里往往不受欢迎,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这种角色、地位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实验小学的40个“好孩子”日前在公开课上尽兴表演,赢得福州市五区八县各小学老师的一致好评。但令人痛心的是,该班另外29名盼望上公开课的“差生”,却被老师留在班上做作业。据称,这是因该校老师担心“差生”坏事,为保全学校和班级的荣誉不得已而为之的。  相似文献   

15.
不知从何时起,不准称“差生”,而要称“后进生”,理由是“差生”的称呼给学生定了性,“一棍子打死”,“后进生”则是“暂时”的,“动态”的,还可以赶上去。然而仔细一想,“后进生”与“差生”有什么区别?“差生”就不“动态”了吗?暂时差就代表永远差吗?要说“差生”的称呼给未成年人留下心理阴影,难道“后进生”就使人听着舒服?为使这一称呼更加“科学”,人们还作了各种探讨。比如,有人主张称“问题生”。不说学生差,也不讲某某后进,只是暂时遇到了问题。但是大家琢磨过没有,这“问题生”给人什么感受!你们没问题,就我有问题。我不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们所说的差生,是指那些功课不好、表现较差的学生。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或多或少总有那么一部分,就是在重点学校,或在按成绩编出的好班、快班,也相对存在着这样一些差生。分析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特征,做他们的转化工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差生的心理特征不想学习,亦即厌学,是中学差生普遍共有的心理现象。就其程度而言,大致可分为惰性心理、自卑心理,戒备心理和逆反心理。先说惰性心理,差生因基础不好,功课较差,加上家庭、社会的消极影响,极易滋生成绩好坏无所谓,“大学生赚小钱、小学生赚大钱”的想法,认…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许多学者和教师对学生班集体作好、中、差分类,将思想道德品质差和学习差的学生均视为“差生”,但对“差生”的界定并没有科学的标准。因此,有的教师把违法、犯罪的学生视为“差生”;有的教师把调皮、不听话的学生视为“差生”;有的教师把学习成绩一贯差的学生看作“差生”。我们认为,“差生”标准模糊,不确切、不科学,只会伤害一些学生的自尊心,  相似文献   

18.
“差生”这一学校“弱势群体”,人数虽然不多,但却会占用学校和教师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学校有关部门对“差生”的评判标准各有侧重面:教学部门以学生成绩的优异程度来评定,而学生工作部门却以学生的操行品德为标准。  相似文献   

19.
“有差异的学生”包括“学习成绩有差异”、“行为习惯有差异”以及“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均有差异”三种类型,其成因包括个体的内部因素和个体以外的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观念,视“差生”为“有差异的学生”,平等、真诚、科学地关注他们,使师生之间达到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看到一个延续至今而且是普遍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教师安排座位不是依据学生的身高、视力等因素,而是把“优等生”、有望升学的学生安排在教室中间靠前的几排,“差生”则分布在“教室的边缘”。这种座位的编排无形中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坐在“黄金地段”的“优生”无疑是班上的“贵族”,坐在“教室边缘”的“差生”自然地沦为“贫民”。[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