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的史诗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以西方的史诗概念来衡量东方农业民族的史诗。史诗本应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诗体叙述。对于东方农业民族而言 ,农业史是史诗的重要内容 ,土家族的《摆手歌》提供了东方农业民族史诗的范例。据此 ,《诗经》中讲述周人的起源史、农事史、迁徙史、西周开国史的叙事诗 ,是周人史诗的主体部份 ,相关的颂神诗则是史诗的副歌。周族的史诗并非只有已经被人们认识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为数不多的几篇 ,《七月》、《周颂》、《大雅》及《小雅》中的部分颂神诗是周人祭祀祖先、演唱祖先史迹的诗歌 ,是周人史诗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用现代的批判意识去审视《诗经·豳风·七月》,会发现《七月》就是豳地流传下来的一首周人时令歌,一首源于朴素的生活实践的时令歌,而且在艺术上具有嵌套式时间结构、"赋"中有"兴"以及兼有"风"雅"之制等重要特点,在教学与科研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诗·豳风·七月》中“女心伤悲 ,殆及公子同归”如何解读 ,古今研究者多有不同看法。正确解读这一诗句 ,要结合桑林社祭习俗和文本内容来理解  相似文献   

4.
《豳风·七月》一诗有许多地方尚待进一步研究,“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 归。”即为其一。故从文化学角度,依据《礼记·月令》、《大戴礼记·夏小正》、《左传》等典籍的相关记载, 以为“公子”当解为“豳公”;“女”即为后妃夫人一类人物,“采蘩”与高禖之祭有密切关系,遂为“春日 迟迟”四句提供新的理解途径。  相似文献   

5.
用现代的批判意识去审视《诗经·豳风·七月》,会发现《七月》就是豳地流传下来的一首周人时令歌,一首源于朴素的生活实践的时令歌,而且在艺术上具有嵌套式时间结构、“赋”中有“兴”以及兼有“风”“雅”之制等重要特点,在教学与科研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豳风·七月》与北豳先周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正统史著、地方史志以及民间文化遗迹遗俗相结合的角度,考察“诗豳”的地域涵盖,便会认为《风豳》之“豳”不但包括传统解释的古南豳(今陕西旬邑、豳县一带),还应该包括被传统解释忽视了的古北豳(今甘肃庆阳一带)广大地区。因而,以北豳先用文化遗存的大量事实,论述周先祖在古北豳的农事活动及其在《七月》一诗中的反映,理清周文化发展史的源流,并确解《七月》之章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邓春玲 《茂名学院学报》2005,15(2):44-45,56
《七月》是《诗经》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研究者对该诗题旨仍是众说纷纭,因而有继续探讨的必要。《诗经》给我们提供了当时社会的信息,《七月》也有着它自己的历史认识价值,该诗真实地反映了周代早期豳地农业生产劳动的情况,该文作者对《七月》研究得出结论:该诗为农官所作,是对农民的“同情与赞颂并存”。  相似文献   

8.
《诗·豳风·七月》是一首颇负盛名的现实主义诗篇,它真实、朴素、具体地叙述了西周前期豳地的农事生活,以一幅幅白描的画面反映了农奴所受到的剥削和压迫。此诗的第三章写农奴由春到秋的桑织之事,与第二章写春天女子采桑采蘩的内容不相重复,在此章中用很多诗句来写对桑树的管理与培植:  相似文献   

9.
夏商时期,周先公不窋、鞠陶、公刘迁居犬戎豳地之间,以农立本,繁衍生息。《诗经·周颂·载芟》《诗经·豳风·七月》《诗经·大雅·公刘》三首诗全面描述了不窋三代在北豳艰苦创业、积蓄力量、奠定基础、不断壮大的过程。《载芟》主要描写了周人窜于犬戎,伐木开荒的艰难立足;《七月》主要表现了周人因地相宜,取材而用,最终形成了农业为主、畜牧为辅的综合农耕经济,极具豳地特色;《公刘》则反映了周族武装迁徙、军队垦田,在豳地建国的壮举。笔者认为这三首诗完整展演了周人在北豳立足、发展、壮大,创业成功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是一首意象清新独特的诗歌,抒发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心声,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诗中写道:“就是那一只蟋蟀/在《豳风·七月》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  相似文献   

11.
《豳风·七月》的主题见仁见智,至今很难得出一致的观点.文章试图从礼俗这个角度切入,结合《尧典》《夏小正》论证了《七月》的物候和祭祀性质,又从本文句式出发,探讨了它的歌谣特点.笔者认为,《七月》的最初形态是一首在敬授民时仪式下产生的与《夏小正》有同样功能的一首集农谣和祭礼于一体的歌谣.  相似文献   

12.
古北豳是周人的发祥地,周先祖曾长期在这里生产生活。因此,在周人初期创业的历史过程中,它所处的位置不可小觑,并对以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豳风·七月》便是周人在"农本"思想的指导下对一年劳动生活的忠实记录。其中对周人的一些生活场景所作的描述,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而传承下来的陇东地区的民俗有着许多共同、共通的地方。文章通过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蚕桑之事、所使用的农具、所种植的农作物、酒的酿造、逢事必宴饮、祖灵崇拜及对长者的尊敬七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北大歌谣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它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结束了中国民俗学的史前史,开启了中国民俗学的科学史。使中国民间文化第一次登上了中国文化的大雅之堂,汇入主流文化:第一次有一批一流的学术精英关注研究民间文化,开展了对民间文化的学科的研究,形成了第一个民间文化研究的中心,创办了第一个民间文化的刊物——《歌谣》周刊,培养了一批民间文化研究的学者。  相似文献   

14.
宴席曲是青海河湟地区除山歌类的“花儿”以外的小调类民歌形式,它是青海河湟地区交通融汇、民族聚集的地理、民俗环境下产生和成熟起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作为表现多种复杂内容和感情的民歌艺术,青海河湟宴席曲在曲目和自身音乐特质上具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15.
汉水民歌源远流长,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它产生于商周时期,在流传过程中又接受了三秦、湖广民歌的影响.汉水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体可分为劳动歌、生活歌、情歌、仪式歌四类.劳动歌包括劳动号子与山歌两种;生活歌包括控诉阶级压迫、反抗黑暗社会、揭露封建礼教三种;情歌中既有倾诉热烈情意的,又有赞美情人优秀品质的,还有反映劳动与爱情密切关系的等等;仪式歌良莠交杂,精华与糟粕并存.  相似文献   

16.
《白纻歌》是著名的乐府歌曲,源于三国时的吴地,从三国时期到唐代传唱了数百年,唐代曾风靡一时。考察唐代音乐发展变迁的情况、《白纻歌》曲调及辞旨、辞体,可以认为,唐代《白纻歌》存在两个"版本",《白纻歌》在实际表演中有和声和送声。  相似文献   

17.
在侗族浩瀚的音乐文化中,其中侗族多声民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的和声织体丰富立体,演唱声腔独特韵味,衬词应用纷繁多变,具有独树一帜的民族特色与和谐的审美追求,是侗族音乐中一枝绚烂的奇葩,从它的成因、表现形态、声腔特点、衬词特点来探讨其丰厚的艺术底蕴。  相似文献   

18.
鲁迅评价《史记》的名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句后句之间是有联系的,“发愤著书”、“发于情、肆于心”是其核心所在。《离骚》之情对《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情感本是历史真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寓情于史,将历史的真情、历史的过程与自己的人生体验恰到好处地融汇为一部伟大的史著。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原生态民歌自身的原因与自然环境的恶化、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展示机会的欠缺,原生态民歌的生存环境堪忧;对原生态民歌进行有效的保护,不仅是因为原生态民歌本身具有超凡的艺术表现力,还是我们进行民族传统教育的需要,更是我们进行专业民歌创作的源泉;保护原生态民歌,要加强自然环境的保护、为原生态民歌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加强原生态民歌的教育力度,采取措施开发原生态民歌,提高其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周隋歌舞戏的西胡化主要表现在音乐、面具、表演形式三个方面。音乐的西胡化以乐器、乐律、旋律的西胡化为主,其实质为中原铁尺律向西域龟兹律的让步。面具的西胡化,反映出歌舞戏叙事、抒情意识的渐次强化。表演形式的西胡化表现为歌舞与叙事的结合,表征出歌舞戏剧情构建意识已走向自觉。周隋歌舞戏乐律的西胡化,为唐代乐律的改制铺平了道路,唐声诗的歌唱之风受乐律改制影响而兴发;周隋歌舞戏叙事意识的自觉化,直接助推唐戏弄进入发展巅峰,唐声诗、唐戏弄的黄金时代从此开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