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杜老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孔子拜师》一文里:"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的"驾"是否应为"架"?我个人认为,此句中的"驾"是作为量词用的。我翻阅《新华字典》时,发现字典中对于"驾"的三个注解中,并没有作量词用一说,而字典中"架"字的注解就有":量词,多指  相似文献   

2.
"吃"类动词不能与"下来"组合的说法缺乏条件的限定.事实上"下来"能用在"吃"类动词后表示行为的结束,而"下去"在"吃"类动词后表示行为继续进行,两者正好在"结束·继续"的语义对立对称模式中形成对称分布.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反差展开论述,提出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仅要知道其重要性,更应该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中,做到"知"与"行"统一.  相似文献   

4.
说"禅"     
现代汉语中"禅"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在"禅"字记录的许多词语中,"禅"的读音有些混乱.现在我们从汉语史的角度看一下"禅"字的读音及意义的演变历程,以分辨清楚现代汉语中"禅"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学研究中的"问题"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构建理论体系还是研究现实问题,对高等教育学研究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文章在对当前高等教育学研究中"问题"与"主义"简评的基础之上,提出关注现实问题,是高等教育学研究之必然.当今高等教育学研究应该走"问题导向"的研究路径,在问题研究中实现"问题"与"主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6.
认为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划分及定义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又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表达上的不准确,建议在中学教材中取消对"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等概念的要求,将"零族"、"Ⅷ族"分别称为"ⅧA族"、"ⅧB族".  相似文献   

7.
儿童对数学知识的表征方式是多元的,数学教学要引导儿童在"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流转互演.教学中,教师要累积儿童的数学知识表象,让儿童对数学知识进行动态想象,引领儿童返回知识的诞生处、源头处.由此,让儿童思维在直观中"显影"、在运动中"定格"、在物化中"成像".  相似文献   

8.
尝试利用网络环境下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使"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在英语课堂中实现很有必要,是一种可行且较为理想途径.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哲学心理学基础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运用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利于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达到英语课堂"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些在专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被民间各业人们惯称为"圣人"或"祖师"。现笔者辑录一些,以飨读者:被称为"圣人"的有:  相似文献   

10.
新的课堂标准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我们在尝试这种教学方式进行语文教学的研究中发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把握好"放"、"读"、"悟"、"创"四个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课探究动机的最活因素.  相似文献   

11.
吴校华 《现代语文》2006,(9):119-119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制服"与"治服"一并收录并特别指明"治服"不同于作动词"制服".(因为"制服"还可以作名词,因而在此特别指出本文中分析的是作动词的"制服",下文不再予以说明.)但是,在现实使用过程中,"制服"与"治服"的用法常常发生混淆,我们先看以下几个例句:  相似文献   

12.
"文气"是中国古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今天有关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中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文气"说的现代转型.可参照冯友兰先生在他的<新理学>中提出的"照着讲"与"接着讲"模式,先从继承古代优秀传统方面来"照着说".对"文气"说的历史作一回溯;在此基础上,再"接着"说,关注现代语言模式、文学形态的演变,在原有的概念、范畴里注入时代精神.同时也可与西方相关的文艺理论进行对接,在转型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保持"文气"说的诗性之思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复"、"復"、"複"、"覆"四字在中国古代均有其特定的字义,在传统典籍中,并不存在"复奏"一词,"復奏"、"覆奏"也各有其特定的含义.1956年推行的简化汉字方案将"復"、"複"、"覆"诸字简化为"复",由此开始,"复奏"开始取代"覆奏"而出现在各个著述中.虽然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规定"覆"字不再是"复"的繁体字,但由于作者和编辑缺乏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以及对"复奏"代替"覆奏"所导致的法律文化信息的衰减缺乏应有的意识,"复奏"的使用仍在继续泛滥.  相似文献   

14.
作为诗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渲染"与"烘托"、"抑扬"与"对比"极易混淆,现做如下区别. 一、"渲染"与"烘托"的区别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浓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种表现手法,用在诗文创作中,也叫渲染.诗文中的渲染手法,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相似文献   

15.
马青 《华章》2009,(21)
在汉语中"红"象征着喜庆、顺利、成功,是我国文化的基本崇尚色.然而英语文化中的"red"使人联想到"暴力"和"危险",它象征着残暴、流血,是种禁忌颜色.由于中西方在审美观、价值观、宗教信仰及传统风俗等方面的差异,颜色词的意义便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本文试图探讨"红色"与"黑色"在英汉文化中的主要象征意义及其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致"和"至"     
在荀子<劝学>中有这么两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中两个"千里"前面分别用了"致"和"至".这两个字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第1册第1课<劝学>中没有解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3册第10课<劝学>中仅对"致"做了解释:"到达".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同一与差异,研究了怎样在市场行为中运用"人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体现儒家创始人孔子最高理念的"仁-礼"思想结构,在现代哲学家拉卡托斯的理论中可以被理解为孔子学派的"理论硬核"。在这个"理论内核"中,代表心理维度的"仁"与代表文化维度的"礼",分别通过孟子学派与荀子学派得到彰显和侧重,并构成了其各自立论的基点。由此,学界"心理与文化的辩证法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的观点,即得到了一种现代哲学视域的新的论证。  相似文献   

19.
2007年4月,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广东省少工委办公室公布的《广东省中小学生安全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在校园安全方面,最近一年,24.9%的中、小学生"偶尔"或"经常"遭受别人的踢打,6.9%的中、小学生"偶尔"或"经常"遭受恐吓索取金钱。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组长王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描写了阳高方言中"去"和"往"两个词的读音、语法功能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等复杂情况.通过对比它与普通话中"去"和"往"的读音及语法功能,并立足于阳高方言存有内部差异性的基础之上,归纳了"去"和"往"两个词在阳高方言中的读音及语法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