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初中代数第四册教材中有这样两道题,在△ABC中,AD为角A的平分线,用正弦定理:证明BD/DC=AB/AC。(P89第14题)。设AD是△ABC的中线,利用余弦定理证明:AD~2=1/2(b~2+c~2-a~2/2等)。这表明,用三角法证平几题,对初中学生已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运用三角知识证明几何命题是非常值得重视的。这不但可以使学生巩固和复习三角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解题的能力。三角法的实质就是运用公式的计算代替几何的逻辑推理。从而减少几何证题中的一些困难。鉴于初中学生知识面较窄,笔者只从如下三个方面谈谈几何题的三角证法:  相似文献   

2.
对于几何题的证明,习惯方法是根据几何的定义、定理、性质和添作适当的辅助线进行推理论证,这就是所谓的纯几何法。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这就启示我们,几何题也可以用非纯几何法——代数法、三角法等去解决。非纯几何法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减少许多添作辅助线的麻烦,从而使问题简单化。另外,用非纯几何法证几何题,对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解题技巧都大有益处。下面简略谈谈用三角法证几何题。一、应用三角函数定义证几何题当已知图形中多次出现直角时,可考虑用三角函数的定义证题。  相似文献   

3.
初中阶段教学的三角知识有三角函数的定义(包括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等,虽比较少,也能用于解较多平面几何题。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初中学生,不仅要熟练运用纯几何方法解几何题,还应掌握其他方法解几何题,因之,对他们进行平面几何的三角解法的教学是必要的;并且,这对于拓宽学生的证题思路,复习巩固三角知识也有很大益处,本文就教材中一些例题、习题探讨这个问题。一、运用三角函数的定义解题例一、在等腰△ABC中,D是底边BC上任一点,DE⊥AB于E,DF⊥AC于F,  相似文献   

4.
平面几何问题的证明方法很多。除了纯几何的证题法之外,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是三角证法。但由于初中阶段学生三角知识的限制,因此对三角证法的认识主要表现在正弦定理的应用上。  相似文献   

5.
初中几何教学其重要部分是解题技巧与规律教学,尤其是在初中几何的后期与复习阶段,通过对学生的几何解题技巧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有系统性的掌握,同时还能够培养思维能力。只有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解题技巧与规律。以下笔者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详细分析初中数学几何题的解题思路。一、初中数学几何的解题技巧(一)对常见的题型与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6.
实践表明:“沟通不同部分的知识和方法,并能综合运用它们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数学教学和复习中一项极为重要的课题.近来不少同志在用三角法、解析法证几何题和代数在三角、几何上的应用方面发表了一些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文章,但涉及三角在代数问题方面的应用则较少。现将我在教学中所使用的一些题目(多数是自拟的),提供数例如下。引玉之砖,敬希指正。  相似文献   

7.
三角法证几何题,即用三角计算的方法证明几何问题.因为初中阶段只研究锐角三角函数,所以三角法适合证明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几何问题.(人教社几何第二册习题二十二第8题)如图1,矩形 ABCD中,AB=a,BC=b,M 是 BC 的中点,DE⊥AM,E 是垂足.  相似文献   

8.
正对初中的几何教学来说,解题技巧与规律的教学也应该成为初中几何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初中几何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几何解题技巧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系统性的掌握,同时能够培养其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当然,除了解题技巧与规律的培养,还应该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掌握解题技巧与规律。下面笔者就详细进行分析中学数学几何题解题的技巧  相似文献   

9.
三角函数是初中数学的后期教材,它的教学一般在平面几何之后。平面几何题的证明,要求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证明方法又千变万化,因而常使一些初中学生感到困难。根据数形结合的观点,同时用三角方法把一些几何问题化为三角等式来处理,又能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因此,我们应当重视三角方法在平面几何证题中的应用。一、应用三角函数的定义证题锐角三角函数能用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比值来表示。因此,在遇到与直角三角形的边有关的问题时,可以考虑应用三角函数的定义证题。证题时  相似文献   

10.
《中学理科教学》1979年第二期王林全同志“用坐标法证明几何命题几例”以及《数学通报》1979年第五期章士藻同志“解析法证题初探”二文,都论及了用解析法证明几何命题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并举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我们的实践经验也表明:在当前学生逻辑推理和逻辑表达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在高中毕业复习阶段,适当加强解析法证题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几何证题能力,使之熟悉解析法这一有力的数学工具,培养学生“沟通不同部分的知识和方法,并能熟练综合运用它们来解决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介绍利用中间媒介证明初中几何题的几种常见的方法,充分体现中间媒介在几何证明题中的重要作用.只要学生掌握了这种数学的思考方法,他们在证题时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同用三角法解一些类型的几何题一样,也可以用三角法解一些类型的代数题。前者,学生比较熟悉,后者,则往往比较生疏。在教学中,有机结合教材,讲授一些用三角法解代数题的方法,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初等数学知识之间互相渗透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而且对学生以后学习高等数学,也大有助益。用三角法解一些类型的代数题,要点是:根据代数题自身的特征,找出与三角知识的内在联系,以三角函数作为辅助未知数或辅助函数,设法将代数问题转化为三角问  相似文献   

13.
不等式在初等数学中的应用很广泛,它分为解析不等式和几何不等式.我主要从解析不等式进行探讨,先介绍一些重要的不等式以及这些不等式在初等数学证题中的应用举例,然后从方程和函数、三角证题及三角不等式、极值问题、平面几何不等式、立体几何不等式、解析几何问题及数列与极限这七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不等武的应用.在几何不等式中,举出一个例题说明在平面几何不等式的证题中的应用.通过对不等式系统的整理和论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三角法是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及它们间的简单关系知识来解(证)几何题的方法.在解含有垂直、直径、直角三角形的几何题时,如能善于分析已知条件与图形结构特征,选择与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初中几何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困难的是几何证题方法。其关键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几何证题方法。所以只要把证题的关键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在证题过程中就“有法可依,依法炮制”,再经过反复练习,从而掌握一般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在初中几何证明题中,多采用直接证法,直接证法的思路有两条:一是由因导果,即综合法;另一是执果索因,即分析法。综合法是从题设出发,以公理、定理为依据,逐步推理,最后达到证明结论。而分析法则从结论出发,以公理定理为依据,每步采用“要想证明…只须证明…”的形式,步步上溯,环环相扣,寻找证题途径。分析法利于构思,综合法便于叙述,两者互为逆施,因果为用。用分析法执果索因,寻找证题途径,用综合法写出条理的证明过程。两种方法在证题过程中交替使用。就可对命题进行证明。下面举例说明以上两种方法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6.
几何证明综合题是每年中考用来拉开分数档次的压轴题。它常用相似、全等,还常与代数、三角知识结合,其特点是涉及的知识面广,条件比较隐晦,关系错综复杂,解法灵活多变,常需掌握几何证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添加恰当的辅助线,才能取胜.  相似文献   

17.
几何证明题是平面几何教学中的难点。这是因为几何题千变万化,一般没有明显的证题规律可循。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引导学生探索证题途径,适当给以知识归类,熟悉一些证题的基本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为此,我们试从如下三个方面谈几点证题体会。一、学会分析综合方法,打好几何证题基础。几何证明题,一般需要根据题设进行分析,从分析中寻找证题途径,用综合法书写证明过程。所谓分析,就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追朔到“已知”;所谓“综合”、就是从“已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以后,初中数学教材中代数与几何内容并存,几何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知识具有特殊性,对几何的教学和学习方法都不同于代数数学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立体思维,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初中数学几何知识,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多思考问题、总结经验。作者根据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的经验,对几何教学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初中数学的教学方式随着新课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部分的知识具有其特殊性.对几何的教学和学习方法都不同于代数数学知识,它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立体思维,所以在初中几何中经常出现教师学生共同感叹几何部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圆锥曲线本身是几何图形.具有几何特征和几何性质.本文通过曲线的几何特征剖析10道例题,展示平面几何思想在解决这些解析几何题上的优势,而用到的几何性质都是初中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如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相似比例、勾股定理和简单的三角知识.这样在教学中既没有增加难度,又可以在引导学生对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探究的同时.有机地把代数和几何问题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