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娟 《文教资料》2006,(8):85-88
经世致用是儒家传统的哲学思想,“经世”是儒家倡导的积极入世精神,要以天下为己任;“致用”即要求切乎实用,不务虚。顾炎武正是以这种思想为其学术思想核心的。在分析这种思想对于顾炎武诗歌理论的影响时,首先应该了解建构在这种思想基础之上的学术思想和文学思想。因为思想本身是复杂的,而且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和文学思想之间没有明确的界定,就是文学范围内,也没有严格的划分,所以不能孤立的就事论事。《顾亭林诗文集》中《与人书二十五》所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1)在《与潘次耕札…  相似文献   

2.
作为初盛唐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张说在文学上尤多建树。不仅以诗歌创作为盛唐诗导夫先路,而且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文学思想。“通变”是张说文学思想的特色:既有继承“四杰”、陈子昂等人革新理论的一面,也有超迈前贤、创新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引用了宋人朱熹的话:“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给比兴下的结论是对宋以前诗歌创作和文艺理论有关比兴的论述所做的总结,是比较确切的。但是,在如何理解毛主席的话和朱熹的结论上,却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比和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是诗歌创作中互相独立的两种表现手法,两者是不容混淆的。另外一种从文学批评史的角度立  相似文献   

4.
超越困境:苏轼在海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古代史上,北宋伟大的文学家苏东坡在人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个乐观豁达的典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他在结束三年的儋州流放生活,渡海北归时写下的诗句。这两句诗,作为他这一段流放生活的总结,是绝对如实的:既没有美化其险恶,也没有被险恶所压倒。在此,他获得了一个让后世永远神往的人生境界!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但他总因“愁神苦思”,最后“自沉汨罗”;柳宗元被贬岭南,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却由于未能摆脱”堙厄感郁”的困境而“卒以谪死”。只有苏轼,虽以年逾花甲的高龄被贬逐到更为偏远穷荒的海南儋州,却战胜了种种迫害和磨难,不仅终于身还北地,而且登上了他诗歌创作和文学思想的顶峰。  相似文献   

5.
杜甫的文学思想是杜甫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从杜甫的诗歌创作入手,以及其诗的有关论述,对其文学思想从文学价值观、文学审美观、文学创作论、文学发展观和文学借鉴观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杜甫文学思想的五个方面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揭示了杜甫的文学思想和他的创作成就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如杜甫之《北征》,可谓‘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然其中亦有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毛主席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肯定了形象思维这一艺术创作的规律,并指明比、兴是诗歌创作中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法,这是从我国历代诗歌创作经验中总结出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7.
顾炎武“理学,经学也”这一著名命题,是试图对“理学”概念作一种历史释解,并表明了他所提倡的社会改造理论的一种致思趋向。现代著名学者侯外庐先生批评了全祖望的说法,以为全氏之说缩小了顾炎武“经学”所涵盖的内容,而认为顾炎武此论主要是区别古今思想的异同离合和批判理学-禅学式脱离现实的空谈。宋人所论“理学”,即顾炎武所述的“今之所谓‘理学’,已非孔子儒学;其专论“心”、“性”,空谈义理,故顾炎武斥之为“禅学”。  相似文献   

8.
韩愈的诗歌创作是其文学思想的反映。他被贬潮州后,其创作似乎偏离了其文学思想的指导。文章通过分析韩愈被贬潮州后诗作的变化,认为韩愈被贬后诗作内容虽有变化,但其信仰及所坚持的文学思想并未动摇。  相似文献   

9.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10.
房暤是金末元初的重要诗人,“河汾诸老”之一。他追随元好间积极参与开创“以唐人为指归”的诗歌创作局面。史料散佚是其生平、思想、创作和地位长期以来隐而不显的主要原因。对有关史料的考稽辨析,对房暤文学思想、成就、贡献和地位的探赜发微,有助于从特定侧面揭示金末元初诗坛风尚和诗学思潮。  相似文献   

11.
历史学家赵俪生先生是顾炎武专题研究的大家。他终其一生都在进行顾炎武的问题研究。赵俪生先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生活实践决定人意识”为指导精神,从顾炎武的生活实际出发,探讨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形成的原因、思想精神和价值,全面客观地揭示了顾炎武的思想。他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今天认识顾炎武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熹是宋代著名理学家中对文学研究有建树者之一。他从理学的视野对文学作了深入的探讨和阐发,形成了其独到的文学思想。朱熹诗歌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文道观主张“文道一贯”、“文从道中流出”的审美倾向;其创作本源论强调诗歌的美学脱胎于哲学母体,实践、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本源;其创作风格论推崇凛然正大而又淡泊高洁的人格,诗风上提倡平淡素净之致与苍劲刚正之气相交融的格调;功能论强调“情”与“志”统一,“兴”在诗歌感发性情中的审美教育作用。朱熹诗歌的美学思想对南宋中晚期的诗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数千年中华大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英哲圣贤,在众多英哲圣贤行列中,有一位以他在“政论、吏论、思论、诗论”方面的丰厚著述、独到地见解而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他就是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 王夫之(1616—1692)字而农,号姜斋,学者称为船山先生。在政治上,他是一位坚强的爱国志士,早年曾亲自参加抗清斗争。中年以后,隐居著述,始终不与清廷合作,临终前自题墓碑云:“明遗臣王夫之墓”;在思想史上与顾炎武,黄宗羲齐名,对中国哲学理论有重大建树,创立了具有总结历史意义的博大哲学体系,他既是古代哲学的总结者,又是近代哲学的开启者;在中国诗学史上,他是清初最著名的诗学理论家,他在总结继承优秀诗学传统的过程中建立了一套新的诗学理论体系;在史论上,坚持进化论,提出了超过前人见解的“理势合一”说。总之,王夫之在“政论”、“史论”、“思论”、“诗论”方面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仅就“政论”方面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14.
<正> 在唐代文学发展中,元稹、白居易曾以其现实主义精神的“新乐府”诗歌创作影响当世,并赢得后人重视。而当人们细溯其源,便又认识到:新乐府的创作既是一种文学表现,同时也是一个文学思想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二方面:理论阐述和创作实践,就后者言;陈子昂、李白、杜甫等就已经开始,但他们都还未提及新乐府之名。正式提出写  相似文献   

15.
追求创新自立的呼声贯穿于宋诗学的始终,宋祁是北宋文人中较早明确地把“自名一家”作为一种诗歌创作理想来加以追求的。作为一位西昆派诗人,能从对“唐音”的模仿、学习到明确地提出“文章必自名一家,然后可以传不朽”的观点.这是很可贵的。他的文学思想及诗文创作无不体现出对创新自立精神的追求,这在宋代诗歌由“唐音”到“宋调”的转变过程中,具有特定的价值及意义。本文拟就宋祁的文学思想对创新独立精神的追求及其影响作一些探讨,同时可以看出后期西昆派诗人在宋代文学思想史上所起的过渡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名学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学名。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  相似文献   

17.
妙悟是佛学术语,为禅宗所重,指对佛法的新解和觉悟。而在严羽的《沧浪诗话》中,他借用禅法来讲述诗歌创作的原理,他认为所谓“妙悟”是针对“兴趣”而说的,也就是现代人说的灵感。妙悟在诗歌创作中,特别是在诗歌创作的萌芽阶段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桂甫是古典诗歌语言艺术的大师,他以“语不惊人死不休”自诩,既表示了他对诗歌创作的严谨态度,也说明了他诗歌创作的语言艺术成就。事实上,也正是因为他的严谨推敲、认真锤炼,他的诗才会有这样的“惊人”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 戴名世是清康熙时代著名的古文家。方苞曾说:“当世之士,学成而并于古人者无有也,其才之所以扳进于古者仅得数人,而莫先于褐夫。”(《南山集序》)足见戴名世古文之成就和地位。戴名世“抱难成之志,负不羁之才”(《与弟书》),以振兴古文,改造时文为己任,不仅在古文创作方面实绩卓著,而且总结出一套较完整的古文理论。在文风颓败的清代,戴名世的出现,无异奇峰崛起。在他之前,初期启蒙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等,在社会改治、哲学学术诸  相似文献   

20.
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偶题》这是杜甫在五十五岁那年(即唐代宗大历元年)秋天,对自己的思想和创作所作的总结。意思是说,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致力于诗歌创作,思想多取法于儒家。杜甫一生每每以“老儒”自诩,又以“腐儒”自怜。后人研究杜甫,也多从这方面去探索他的思想渊源,研究他的诗歌创作与世界观的关系,在文学史上是很少有人把他看成儒家的异教徒。只是前些年,在“四人帮”鼓吹的“儒法斗争”的谬论的影响下,有些人才用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