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网络环境下,网络用户信息搜寻能力直接影响其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水平。本文在结合网络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构建网络用户信息搜寻模型,并从收益和成本两个角度探究其中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信息搜寻收益、信息搜寻成本是网络用户信息搜寻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信息搜寻意识、信息搜寻知识显著影响信息搜寻收益,信息搜寻知识、信息搜寻技能、信息搜寻平台显著影响信息搜寻成本,并通过它们影响信息搜寻能力;SNS社交环境显著影响信息搜寻意识、信息搜寻知识、信息搜寻技能,从而间接影响信息搜寻能力。  相似文献   

2.
沈雨田  陆泉  曹高辉  陈静 《情报科学》2021,39(6):143-151
【目的/意义】探索学术信息搜寻过程中用户信息焦虑的动态变化过程,了解其成因,为减轻用户在学术信 息搜寻中的信息焦虑程度和构建良好学术信息环境提供建议。【方法/过程】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和8份访谈数据修订学术搜索信息焦虑量表,根据信息搜寻过程理论进行阶段划分并编制问卷,对 649名学术用户进行调查。【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信息质量焦虑、信息数量焦虑、信息检索工具焦虑、信息素养焦虑、 信息获取焦虑及信息处理焦虑是学术信息搜寻中普遍存在的6种焦虑类型,其中学术信息获取是引发焦虑的主要 类型;学术信息搜寻过程中信息焦虑呈先增后减的变化模式,收集阶段用户焦虑程度最高;每个阶段出现的信息焦 虑类型和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初始阶段、选择阶段和表述阶段信息焦虑出现类型较为集中和单一,探索阶段用户产 生的信息焦虑类型最为复杂。【创新/局限】构建学术信息搜寻各阶段行为框架,从微观层面将信息焦虑的研究细化 到学术搜索的各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比较中美两国有代表性的网络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结合相关数据,分析中美网络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特征的共性与差异,并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研究发现,网络用户的信息检索关键词数量、检索结果条目的查看数量及逻辑运算符的使用都偏少;由于价值观、文化背景等因素,两国用户的网络搜索内容有较大差别;两国网络用户使用手机上网的行为方式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既有文献中关于用户感知风险是否会影响网络信息搜寻行为的研究呈现了差异,传统的定性综述方法无法明确二者关系的整体效应以及可能的调节变量。[方法/过程]文章基于大量关于二者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采用元分析方法对来自34篇文献的36个独立效应值进行了探讨(N=13837)。[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整体效应上,用户感知风险与网络信息搜寻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轻度正相关关系(r=0.156)。调节效应中,信息类型和感知风险的测量方式都显著影响了二者的关系,而文化情境没有对元分析结果产生显著性影响,结果表明未来研究要加大对于信息类型和测量方式的关注以及思考二者结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应急信息搜寻作为公众应急信息利用、舆论发声及应急决策的基础,对应急管理和应急信息服务至关重要。[方法/过程]以COVID-19为例,综合文献调研法、深度访谈法总结出社交媒体应急信息搜寻行为模式,使用问卷调查采集数据,综合利用均值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构建了社交媒体用户应急信息搜寻行为画像。[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并构建了3种类型的用户画像:潜水关注型、搜寻困难型和积极无障碍型。潜水关注型用户受灾风险低、风险感知程度低,应急信息搜寻行为表现较为被动;搜寻困难型用户受灾风险高、风险感知程度高且对应急信息搜寻障碍感知明显;积极无障碍型用户受灾风险较低、风险感知程度较高,对搜寻障碍感知弱,应急信息搜寻行为表现积极。基于此提出了应急信息服务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社会化信息搜寻研究是一个相对新兴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文章从基础理论层面、检索技术层面和用户行为层面3个方面对国内外社会化信息搜寻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与梳理,并围绕当前社会化信息搜寻研究的不足列出部分急需解决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7.
针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问题,运用用户协同生成机制将网络信息资源加工、转化并应用到用户的数字化学习中,以便更好地开展信息服务。通过对用户协同生成内容进行概述,分析用户协同生成数字资源的表现形式和分类,基于活动理论和资源生命周期理论建立了用户协同生成模型,并解析用户协同生成数字资源的主要模式。用户协同生成数字资源是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补充和平衡,需要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许孝君  王露 《情报科学》2022,40(8):152-159
【目的/意义】研究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采纳和持续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二者之间的转化问题,有助于社交媒体平台优化建设,提升健康信息服务质效,增加用户黏性;有助于丰富健康信息行为研究内容,提高理论阐释力。【方法/过程】基于信息采纳模型以及期望确认模型,综合考虑感知有用、信息因素、满意度、感知风险等变量,构建健康信息采纳-持续搜寻行为转化理论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运用结构方程等研究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感知有用对信息采纳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满意度对持续搜寻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感知风险对信息采纳和持续搜寻产生间接的负向影响。【创新/局限】本文立足信息行为转化视角,研究信息采纳行为和持续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模式,并深入分析了两个行为之间的转化问题,有效提升用户信息行为的连续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信息用户的研究进行概括和总结.将该领域的研究概括为信息用户研究的研究和信息用户本身的研究2个方面,并对该领域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0.
商品价格与信息搜寻成本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鹏  方云安 《情报杂志》2005,24(7):62-63,66
通过建立商品价格和信息搜寻成本的最小值期望算法模型和市场平均值期望算法模型,比较两种模型的差异,研究在不同情况下消费者搜寻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证明了在最小期望下消费者搜寻能取得更低的价格,而在平均期望的情况下消费者搜寻成本增加不能得到更低的价格,并通过相关分析对地区间商品价格差异的原因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1.
肖强  朱庆华 《情报杂志》2012,31(4):138-142,111
随着Web2.0的发展,个体逐渐参与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活动中来.但是,关于个体在Web2.0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享现象的研究还不常见.本文以此为视角,主要运用TRA、社会交换理论等,研究了影响用户生成内容共享意愿的因素.经实证性研究,本文发现预期贡献、预期报酬、工作协同性和感知易用性对共享态度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感知易用性对主观规范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态度和主观规范对用户生成内容共享意愿具有相同的显著正向影响作用.通过对用户生成内容共享意愿的研究,可以指导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  相似文献   

12.
龚立群  方洁 《情报科学》2012,(4):535-539
用户生成内容的迅速增长,为普通用户和商业网站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法律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用户生成内容面临的法律问题研究现状;其次对用户生成内容带来的知识产权侵权、隐私侵犯、仇恨言论、诽谤、网络色情等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分析了用户生成内容规范过程中所面临的法律、法规及技术的缺陷;最后从各参与方角度,提出了用户生成内容所带来的法律问题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深入探讨和分析面向开放内容协作生产的虚拟社群信任关系及其模型构建。在现有网络信任相关概念研究基础上,给出普遍适用于网络应用情境的定义,并归纳出二元关系、可度量性等网络信任属性。通过分析认为协作社群的信任关系应当建立在基于间接反馈的信任模型上。同时,基于间接反馈的计算模型以及统一信任研究框架,研究了反馈、推荐、声誉与信任间的关系及其度量方法,并探究信任关系来源以及主体信任策略对信任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韩玺  韩文婷 《现代情报》2021,41(1):78-87
[目的/意义] 在线医评信息对构建互联网医疗信任十分重要,但目前医评网站中医生人均评论十分有限。因此,探索用户生成在线医评信息的影响因素有利于促进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方法/过程] 对34位健康信息用户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基于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结果/结论] 通过分析得到45个初始概念、15个范畴及对应的用户认知、用户个体特征、医疗环境和医生特征4个主范畴,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用户生成在线医评信息的影响因素模型,并从医疗政策、医疗服务提供者、网络医疗平台和网络用户4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激励对策。研究结果对在线医评信息生成的影响因素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促进在线医评信息的生成提供了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软科学》2015,(9):127-130
通过实证研究考量项目组织间信任对风险分担的作用机理,同时探讨彼此信任感知差异对项目组织间信任趋同与风险分担合理配置之间潜在的调节效应作用机理。结果发现:信任趋同对于风险分担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信任感知差异对风险分担效率具有显著负向作用,双方的高度信任促进风险分担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6.
《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07,23(5):383-389
Privacy has largely been equated with every individual's right to privacy. Accordingly, current efforts to protect privacy on the Internet have sought anonymity by breaking, where possible, links with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information (PII)—all uses of aggregated data stripped of PII are considered legitimate.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we need to use a broader concept, general or group identifying information (GII), because even aggregated data stripped of PII violate privacy at the community level. The search engine companies, or anyone else with access to their log files, can use these data to generate a moment-by-moment view of what is on the collective mind. Such a view can be used in a variety of ways, some with deep economic and even political impact. In order to frame this discussion, it is necessary to examine some of the realities of the search engine-mediated associative interface to the World Wide Web. While this interface has enormous benefits for the networked world, it also fundamentally changes a number of issues underlying various current debates about Internet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17.
18.
19.
长期以来,诸多领域对信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初始信任的建立和发展。然而,信任违背和破坏却是一种常态。破坏后的信任该如何修复?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从信任修复内容、信任修复方式和信任修复机制三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最终提出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临时团队中快速信任影响前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临时团队中快速信任构建的影响前因。在梳理了有关国内外快速信任前因研究的基础上,从四个影响层面出发,建立了信任影响因素与快速信任间的前因驱动模型;并以国内的临时团队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揭示除Meyerson等人提出的团队层面因素外,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因素、传统的信任前因、沟通行为特征等,也对快速信任的构建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