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贞训 《职教论坛》2014,(10):42-46
我国高职教育成本分担现状不容乐观,现行教育成本偏低,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其教育成本分担比例不尽合理。通过对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情况、教育经费弹性系数、个人负担率及居民家庭对高职教育的支付能力等多角度的数据分析,表明学生个人及家庭分担比例过高,负担较重,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对高职教育成本的分担比例极低,政府的财政投入也有待提高。我国高职在校生主要来自于农村及城市低收入家庭,教育经费的个人负担率较高,支付能力不足。国家应加大财政投入、强化企业的教育成本分担责任、合理确定学费标准及学费资助政策,建立政府主导的以学生个人及家庭、企业等其他社会力量为重要主体的高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以实现公平的高职教育。  相似文献   

2.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进成本分担是全世界大学的变革趋势,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可能会不利于低收入、农村和少数民族家庭学生进入高校。为了保证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发展,必须对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充足的资助--用以支付包括学费、食宿费等学习和生活费用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因此,用什么方法向学生提供最有效和最公平的财政资助则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妥善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方洁 《考试周刊》2011,(68):201-203
高校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费用很困难的学生。这些费用包括学费、生活费、住宿费、书费等。由于我国存在的城乡差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困难学生问题日渐凸显,应建立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使贫困生资助工作在不断完善中彰显实效。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有许多值得学习学费制度及完善的资助体系是研究展的重要保障。文章对密西根大学资助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指出学生、家庭及社会共同分担教育成本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美国高校资助制度及其借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成本分担”与“教育机会均等”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成本分担”促成了高学费制度,而高学费是美国大学得以生存的基础;“教育机会均等”促成了各种高等教育资助制度的发展,保障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美国多层次的资助制度和高等教育资助管理模式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我国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是个意义重大的正确选择,如何使学费标准与分担比例更加科学合理需要认真研究;不能以高校的所有制性质来确定学费标准,高校学费应当在生均教育成本的基础上体现按质论价、高质高价、低质低价原则;至于如何确保低收入家庭子女上好大学问题,应通过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资助体系来解决。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方凡泉 《高教探索》2003,22(3):11-15,3
高等教育具有显著的准公共物品特性,受教育者在未来能获得相对较高的经济和非经济收益,应该分担部分教育成本。但高等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公益事业,社会和国家是高等教育主要的受益者。因此,社会和国家应当承担大部分教育成本,个人分担的成本不宜超过年生均经常性成本的25%。2000年以来,中国高校学费标准已达到居民个人和家庭承受能力的平均高值。为了适应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确保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我国需要实施各种形式的、有效的学生资助政策。  相似文献   

8.
论高等教育的学费   总被引:101,自引:0,他引:101  
:基于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和收益 ,受教育者应缴纳学费。作为准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服务 ,其学费不是高等教育服务的价格 ,而是高等教育服务的成本分担。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成本 ,大多数居民收入水平决定的支付能力 ,是确定学费标准的基本依据。学费听证会是政府确定学费标准的有效形式。当学费达到一定水平时 ,学费减免。助学金、奖学金、学生勤工助学和学生助学贷款等形式的学生资助政策 ,是缓解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高职教育成本就是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及其家庭在高职教育过程中所支付的全部费用,是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学习期间所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根据“谁受益,谁分担”原则,该成本的分担对象是国家、地方政府、用人单位、学生及其家庭。各方应分担比率,根据调查资料所反映的实际情况和国际普遍分担水平,建议定为国家40%,地方政府28%,用人单位17%,学生及其家庭15%。具体分担按年度实施,即主管部门按年度确定成本总额,国家和地方政府用财政拨款分担;学生通过学费分担;用人单位则先通过纳税形式归集,再由国家财政向高职院校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对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与生活费紧张的问题确实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其精神或思想上的问题。学校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物质或金钱帮助的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好资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依据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者必须支付一定的学习费用。一些原先实行免费高等教育的国家,开始依据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进行收费制度的改革。在全球职业教育面临经费短缺的背景下,收缴学费成为当今世界一些国家筹措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重要手段。一些实行职业教育收缴学费政策的国家对于贫困学生则采取重点资助的特殊措施。  相似文献   

12.
资助新政策的出台体现了政府在资助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是构建和谐校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新资助体系将形成以助学贷款、国家励志奖学金为重点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和学校资助资金为主体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问题。政府通过政策导向和经费分摊机制,将促使高等教育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流动趋于合理,区域教育得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和收益,受教育者应该交纳学费.学费的确定对高等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应遵循公平、效率和能力支付的原则.当前,我国大学学费标准确定应综合考虑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财政状况、高等教育的成本与收益、学生家庭的支付能力和社会人才的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同时,应建立贫困生资助政策,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  相似文献   

14.
对最近十年内国内外研究生学费定价与资助政策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关于研究生收费的理由问题国内文献已经基本解决。如果以成本分担理论为基础,则生均成本的计量和分担比例的确定,是研究生学费定价与资助政策中的难点问题,也是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在高等教育领域,随着入学率的不断提高和教育成本的快速上涨,政府资金难以单独支撑高等教育的发展,所有国家都在寻求非政府资金来分担一部分教育成本,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成为世界性的趋势.然而,高等教育财政是极其复杂的,与成本分担政策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仍需厘清,包括学生与家庭分担的成本比例问题、学费问题、学生贷款问题等.本文分十个命题详细讨论了上述问题,试图以此指出并廓清高等教育财政政策中存在的普遍误解.  相似文献   

16.
国外大学贫困生资助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红 《教育》2006,(12)
美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美国高等院校无论公立还是私立,一律收取学费,近年来更呈上涨趋势。因此,美国普通家庭的大学生要想只靠家庭或本人半工半读来支付学费是极为困难的,绝大多数学生是通过各种途径来争取政府、学校、基金会或私人的贷款、助学金或奖学金来支付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据统计,美国政府每年给予大学生的资助大约为180亿-200亿美元,州政府提供的资助约为20亿美元,学校提供的资助约为60亿美元,私人奖学金约为5亿美元。由此可见,美国大学生获得资助的主要来源是联邦政府,占所有资助经费来源的60%左右。  相似文献   

17.
发达国家政府对高校学生提供大量多种形式的财政资助。其方式或是政府将财资政资助份额拨给高校,以支付学生全部或部分学费,或是支给学生本人,使其能支付学杂费或支付部分或全部就学期间生活费。从实施情况看,财政资助的主要形式有:  相似文献   

18.
业界动态     
河南:安排专项资金4.6亿元资助23万中职学生今年11月起,2010年度秋季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补助资金将开始陆续拨付到位。全省共安排专项资助资金4.6亿元,计划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23万人。  相似文献   

19.
近期,广西壮族自治区进一步加大中职学生资助力度,不仅对库区移民、城镇低保人员等6类特定人员就读中职给予学费资助,而且在国家助学金覆盖范围的基础上,对农业、林业等特定专业学生继续给予第三学年生活费资助,同时专门设立政府奖学金,以上各项2008年共计投入5000万元。据悉,广西自2008年起至2010年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在此期间将实行3项新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贫困生资助体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国家整体教育投资满足不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高等学校理应向受教育者收取一定数额的学费,以补充高等教育投入的不足。为了使暂时无力支付学费的贫困生有学可上,国家和各高校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但是,要彻底解决贫困生的问题,还必须对现有的资助体系进行改革。建立起一套更加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