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本文分析了"教育目的"内涵的变化,并对历史上存在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以及中间形式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反思,进而思考了厘定教育目的的主体问题.笔者认为,教育目的观的选择应坚持社会目的和个人目的二者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有所取舍,就当前我国的国情和形势而言,我们的教育目的取向应更多地偏向社会目的.  相似文献   

2.
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的最终归宿,对教育活动的方向性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对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维度分析这些方面进行了论述与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实际现状,得出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应该定位于培养人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当前,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我国教育正在进行一场深入持久的改革,如由教育思想、培养目标的讨论到教育整体结构改革;由改革教育体制到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等。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中,人们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如何通过我国  相似文献   

4.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教育活动的方向性的指导与最终归宿。而对于教育目的最终指向是“社会”还是“人”,其中就渗透了个人对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本文从哲学层面分析了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的内涵,并对我国历史上存在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以及中间形式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梳理与反思。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依据当前我国的国情、“人”的发展要求以及教育的规律,我们应该确立培养“人”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6.
李燕 《考试周刊》2011,(45):165-166
作为物理学家,罗素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具有独特的视角,其"人本位"为基础的系统的教育目的观引发了无数后人的思考,也成为我国现今教育目的制定和实施的参考依据。本文从罗素教育目的观出发,剖析了我国教育目的实施中亟须纠正的不足点。  相似文献   

7.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社会功利主义盛行,教育也呈现出越来越急功近利的态势。升学压力使培养人才的教育逐渐失去本真。社会对学校教育和教师质量的评价机制不够合理,教师面临着价值选择困境。教育的目的应该让人成为人,教育的重点应该关注过程。教师应该是具有人格魅力的引导者,教师教育的重点是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教育传统具有较强的功利性,这种功利取向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中的政治至上,教育内容中的实用至上,德育思想中的以德至用以及教学方法中的重考轻教。这种传统对今天的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也间接导致了学术腐败。  相似文献   

9.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在具体历史时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只有明确具体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宏观上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眼光考察了广义意义上西方教育目的演进的主要历程,阐释了每一演进历程中西方教育目的主要特征和思想内容,并从西方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中理性探索了西方教育目的的三种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个人和教育社会一直是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引起争论但到目前为止并未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在此笔者试图进行再一次的梳理,以期通过分析比较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区别和联系能引起一定的思考和启示,对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处理教育个人和教育社会的关系有一定的引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框架下的教育以“知识就是力量”为旗帜,教育过于注重“科学”、“理性”,看重功利和目的,而在教育中丧失了人文精神的熏陶,教育活动成了目的的奴隶,教育过程被忽视了。教育应该重视本体价值,重视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让学生更多地感悟生命的意义、体验人生的价值。教育应该是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走向过程与目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教育史上长期存在着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争。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哲学及社会思想渊源,他主张教育即生长,生长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长;教育过程以外无目的,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虽然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受到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的批评与质疑,但在今天,这种教育理论依然有很多积极因素值得人们去探索、去挖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历史的视角,梳理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演进过程,基于此过程,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工作也相应生成新的理念,并指导具体的实践。受传统社会依附教育目的取向的影响,教师教育也一定程度上迷失了"人"的主体,体现出强烈的纯技术观。现代教育目的追根溯源,转向关注人本身,具有显著的人本取向,地方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实践中也更加融入人文精神和发展视野。  相似文献   

15.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维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可从两个维度来考虑:个人与社会、未来与现在。前者涉及教育目的服务的利益主体,后者为时间之维,显示生命中的不同阶段。由这两种维度构成的教育价值坐标系,可以让我们全面多角度地考察教育目的,对于教育理论建设与教育实践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恩方 《文教资料》2012,(17):101-102
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历史悠久,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但因为某些过激的观点和不尽科学的研究方法,它始终是不完美的。本研究试对传统的个人本位理论做出归纳和评析,并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作出应然、实然两方面的尝试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价值选择的过程。教育目的有"应然"和"实然"之分,"应然"的教育目的宏观而抽象,对实践的指导是有限的,因此有必要细化进而转化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然"的教育目的。针对我国只注重"应然"的教育目的的提出,而不注重落实的问题,特提出国家宏观教育目的具体化的问题,即教育目的基本内容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不断受到人们质疑,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功能决定了其作为教育目的选择依据的必然性。文化的共性与个体差异性决定了文化视域中教育目的的选择需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发展儿童最低限度的自主;二是设置多元文化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9.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在其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身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反对的是外部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反对的是功利性的教育目的。其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强调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追求教育本身的内在价值,弘扬学校的精神教育。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告诉我们:教育应具有一定的“无目的性”,教育目的应有一定的理想追求,教育目的应有一定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高度发展,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的人、自由完整的人、会创造的人、有个性的人。在高度功利主义的场域中,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重成才轻成人、重就业轻创业、重灌输轻启发、重共性轻个性的倾向,学生的中心地位日益走向没落。切实把学生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高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需要从专门训练走向人文引领,从技能培养走向完满生长,从知识掌握走向素质拓展,从千人一面走向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