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中日关系。廖承志作为中国对日关系最高负责人,启动民间外交,开启了中日友好之门,最终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今天总结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经验,对于开拓中日友好事业,仍有可资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1958年,周恩来调整了对日民间外交政策,逐步提出了发展中日关系的"三原则"。这些原则充分表达了中国政府不可动摇的发展中日关系的基本政治框架。  相似文献   

3.
1965年镇江的日本旅行者中井金兵卫抢救事件是中日民间外交的一次偶然事件,反映了中国积极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开展中日民间贸易、发展国际旅游事业的友好愿望。这一事件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增进中日友谊,成为当时处理类似涉外医疗事件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外交的天平开始向民间事务倾斜。外交不只是领导人出访这样的“高级事务”,“国家利益”应当具体为每一个中国公民、侨民在海外的民间利益。  相似文献   

5.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如何在国际大格局中正确处理错综复杂的国家关系,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改变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制定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工作方针。周恩来既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在外交工作实践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有许多独到的创造。关于新中国的外交工作问题,周恩来在建国初期曾指出,旧中国长期遭受帝国主义的蹂躏,新中国要不折不扣地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这是我们确立外交政策的…  相似文献   

6.
冯晓霞 《大观周刊》2012,(43):414-414,382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建国始,周恩来同志作为第一任外交部长,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人,同时也是当代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出色的外交家之一,因此在建国后至1976年周恩来过世,新中国的外交都带有强烈的周恩来色彩。本文从周恩来外交思想的形成的历史条件,外交思想的应用及其现实精神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力求再现周恩来的外交风采。  相似文献   

7.
安少凯  秦奇 《大观周刊》2012,(45):118-118
中日两国邦交恢复之前,两国的交往由民间外交所主导。两国民间经济活动日益活跃,民间贸易成为了中日民间外交的主要形式。六十年代,中日LT贸易建立并逐渐成为两国民间贸易往来的主要内容之一。LT贸易的建立、执行拓宽了两国民间贸易交往的范围,为1972年中日两国邦交恢复准备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为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我不是间谍     
他从川端康成笔下美丽的伊豆走来,却说着一口流利的京片子。在日本,别人骂他是卖国贼;在中国,他是"可怕的中国通";有人说他是潜伏在中国心怀叵测的间谍,而他自己却说要永远献身于中日两国的外交事业,把"民间外交使者"的角色扮演下去……他在学习、游历与教学,甚至是平凡的生活中,亲历、观察、记录着中国式变革的欣喜与阵痛。  相似文献   

9.
五十多年前,还处于美军占领时代,鸠山一郎即恢复了中日之间的民间贸易,并坚定地迈出了日苏邦交正常化的一步。现在,亚洲共同体构想、稳定的对华外交,已经成为鸠山由纪夫内阁最重要的政治功绩  相似文献   

10.
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淮安市举办“世界瑰宝——周恩来外交礼品特展”,2月下旬起在淮安市博物馆展出。展览的120件(套)外交礼品,是从周恩来生前收到的4000余件(套)外交礼品中精选出来的,其中绝大多数是首次与江苏公众见面。本刊记者按照江苏省档案局领导要求专程赴淮安采访报道。  相似文献   

11.
公共外交的核心载体就是国际传播.传播决定了国家的影响力,现代媒体的介入促成了内政外交一体化;现代媒体成为国内公众参与外交的“新闻广场”;国际传播直接影响国家软实力;互联网等新媒体已成为公共外交竞技场;媒介素养是现代外交官的必备能力.因此,我国公共外交的理念,应进一步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立足点要从“以我为主”转向“以国外受众为主”,话语体系要从“中国官方语言”转向“国外受众语言”,传播方法要从“讲道理”转向“说故事”,主体要从“官办”走向“民办”,内容要从“政经利益”走向“文化交流”,传播模式要从“被动应付”走向“主动设置”.当前加强公共外交、提升中国影响力的对策建议是:整合“三外”力量、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巧妙借助境外媒体、重视国内舆论引导、妥处国内突发事件、用好新兴媒体平台、提升外交人员媒介素养、培养“民间大使”、建立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国际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12.
吴明  胡蝶 《出版参考》2005,(11):30-31
在中国外交史上,除了像周恩来、陈毅、乔冠华那样优秀的男外交家,还有一大批闻名中外的外交官夫人。她们或本身就是外交官员,或身为外交官的夫人,通过自己的各种优势与努力,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有一位新中国的外交家,在复杂的外交斗争中,纵横捭阖,搏击风云,大义凛然;对待国际友好人士,谈笑风生,和蔼可亲,广结善缘.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维护祖国主权尊严的神圣事业,忠诚执行毛泽东和周恩来制定的外交路线.他就是九十高龄的著名外交家,我国驻联合国安理会首任全权代表,曾任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的黄华同志.  相似文献   

14.
朱华 《新闻前哨》2014,(8):38-40
电视外宣是对外文化交流和民间外交的重要渠道,其任务是用国际化的观念、中国化的视角、全球化的语言,通过电视节目向外宣传中国,展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中国形象,传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5月下旬,正在日本访问的我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突然中断访问行程,取消原定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的会面,提前同国。吴仪提前结束访日行程足一个相当严重的外交事件,中国政府甘冒自身外交形象在国际社会可能受损的危险,断然取消会见,象征了中日之间长期以来的矛盾和隔阂已经发展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长期以来“阴雨连绵”的中日关系降到了建交以来的最低谷。中日两国民众之间互相不满和厌恶的情绪加剧,民间感情也陷入了低谷。  相似文献   

16.
《春天的旋律》是一台连续15年成功举办的跨国春节晚会,也是广西的重要外宣品牌。南宁充分发挥与东盟地缘相近、人文相通的得天独厚条件,以跨国春节晚会为桥梁,搭起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平台,有力推动了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和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创新性地起到了“民间外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松川事件"是建国初期中日关系中一件能反映两国民间交流的典型案件,其中所体现的交流途径,如抗议日本政府对工人的迫害、为日本被捕民众捐款、与日本民众之间的书信往来、中日两国间互访,都为以后中国的外交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顾育豹 《湖北档案》2004,(12):36-37
1956年8月19日,泰国政府的最高顾问乃讪在其总理銮披汶的支持下,通过绝密的渠道,将自己的女儿送到中国学习。此乃被周恩来总理戏称为中泰关系的“人质外交”事件。  相似文献   

19.
叶钦 《兰台世界》2013,(12):87-88
林则徐(1785-1850)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近代外交开创者,他对我国近代外交活动的贡献在于:定义了公正公平的外交原则、辨别了区别对待的外交策略、破除了陈旧的外交旧习、开创了新颖的外交视野.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外交看国家对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国际关系角度,从政治文化外交、宗教文化外交、大众文化外交等方面,解析了文化外交在国家对外传播中的载体功能.文化外交本质上是一种思想外交、观念外交,它传播的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巧,而是一种完整的价值观.文化是一种投入相对较少却极其有用的软力量资源,它往往不求物质回报,只要对方听之信之服之.其透过价值观的输送,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以价值观的改变带动对方态度和行为模式上的改变.正由于文化的这种柔软性、吸引力和摧眠术,使文化外交较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刚性外交,更易为目标国受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