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采用自编的高校教师职业压力问卷和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对北京大学等十所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受到职业压力的影响显著,且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各个维度主要受到职业压力中的教学工作直接压力、自我提升压力、职业环境负面评价的压力、信息快速更替的压力影响,而人际关系与机会竞争的压力以及管理机制的压力对职业倦怠没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与高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普遍。本研究为探寻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深层次影响因素,调查获取227份有效问卷,了解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普遍情况和严重程度,然后测度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分值,最后,运用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职称、科研压力满意度、月收入和高校制度公平性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文化程度越低、科研压力越大、月收入越低以及高校制度越不公平,将导致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加剧;职称越高,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越高。建议高校合理安排科研工作量和考核制度,提高高校教师待遇并完善高校管理制度,提高制度公平性,从而解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促进高校教师高效工作。  相似文献   

3.
高校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职业倦怠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降低了工作成效。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一般是在社会支持不良的情况下,由不切实际的社会期望、过高的职业和角色压力以及较低的工作自由度引起的。因此,只有全社会形成对教师职业的合理期待,提高教师管理参与度,提升教师素质,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积极作用,才能有效地缓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感、职业倦怠、工作压力的现状,采用总体工作幸福感量表、Maslach倦怠量表和教师职业压力量表对271名在职教师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目前高校教师总体工作幸福感不强,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工作压力较大或很大;高校教师的工作幸福感与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呈负相关性,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呈正相关性,而且正负相关性都较强。通过进一步归因分析之后,进而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职业倦怠是由于压力长期积累而形成的紧张状态。高校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表现为教学评估、科研成果、职称评定、职务升迁、同事关系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的工作压力状况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培养目标、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通过相关分析探讨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和成因,提出缓解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有效建议,以期预防或缓解教师的倦怠感。  相似文献   

6.
李正才 《大学教育》2019,(3):169-171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高校必须拥有一批健康向上、知识渊博的教师。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一直是阻挡高校教师发展的一大难题,通过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可知,目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热点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教师伦理道德缺失、职业期待淡漠、职业生涯规划凌乱、工作计划缺乏安排。针对这些热点问题,高校可以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自身因素出发,解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相似文献   

7.
由于经济、社会、心理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地方性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日趋严重。地方性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主要是受职业压力、角色模糊、职业认同感的消减、管理体制的欠缺及个人因素的影响等。通过外部环境及自身调节,可以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帮助地方性高校教师摆脱职业倦怠,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南京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倦怠”是当今压力型社会的一个主要话题。通过对南京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发现高校教师这一知识型员工已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职业倦怠现象,其中,个人成就感降低问题最为严重,情绪衰竭问题也较严重,去人格化尚不严重,但也呈现出一定的发展势头。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并缓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9.
创新继续教育模式,缓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大,社会支持少,是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会降低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导致其厌生、厌教现象增多,影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解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创新现有的继续教育的模式,满足高校教师的精神需要,帮助高校教师取得成功.创新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应该做到:创新继续教育的目标,创新继续教育的内容,创新继续教育的形式,创新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创新继续教育的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10.
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原因和外在推力,掌握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规律,分析了高校教师基本特征,高校工作氛围及高校管理制度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考察高校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两者间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提供依据。采用工作家庭冲突问卷和职业倦怠量表对525名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高校教师在职业倦怠和工作家庭冲突上存在显著差异,职业倦怠总分与工作家庭冲突各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工作家庭冲突对职业倦怠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工作家庭冲突是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职业倦怠是影响教师,尤其是民办高校英语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认识职业倦怠,找到克服职业倦怠的有效对策,有助于帮助教师缓解职业倦怠,重新获取职业自豪感,追求更高层次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采用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整体职业倦怠水平不高。(2)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在性别、婚姻状况以及职称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副教授与讲师倦怠水平相对较高。(3)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若不引起重视,不仅影响到个人发展,还将影响到教育事业以及学校未来。优秀的组织文化将给予青年教师归属感、凝聚感、方向感、协调感和活力感。高校应积极进行组织文化的反思与变革,消除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404名高校教师用MB I进行测试。结果:高校教师在情感衰竭维度上男教师显著高于女教师,在成就感维度上女教师得分显著高于男教师,学历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影响显著,教龄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结果: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并不严重。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福建省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采用《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对349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不太严重,不同类型的教师在缺乏成就感上有显著差异,新手型教师和熟手型教师均显著高于专家型教师,缺乏成就感教师的职称、所教学科、学科类别的主效应均显著,去个性化的所教学科主效应显著,情绪耗竭的性别与教龄、性别与职称的交互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7.
论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及自我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倦怠是一种由于工作导致的职业病。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教育观念冲突、低成就感等负面情绪没有及时化解,逐渐耗损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导致了职业倦怠的产生。职业倦怠危及教师的身心健康,降低教师的工作质量,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危害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更是不可忽视,亟需寻找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Teacher policy is high on national agendas and countries are seeking to improve schools. Demands on schools and teachers are more complex and it is expected that a larger number of teachers will enter the profession.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period when teachers are newly qualified is a peak time for leaving the profess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ork engagement and teacher efficacy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job satisfaction, burnout and the intention to quit among newly qualified teachers. 75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o teachers who had less than six years experience as a teacher after they had completed their teacher education from one university in southern Norway. 192 completed surveys were returned, a response rate of 25.6%. In line with the hypothesis, proposed work engagement and teacher efficacy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job satisfaction but negatively related to job burnout and the intention to quit.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从心理学的角度论普通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倦怠已严重影响了教师、学生以及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自我意识等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普通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广东省5603位高校教师的问卷调查,了解职称及薪酬对高校教师职业枯竭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结果发现:不同职称及薪酬的教师,职业枯竭状况有极其显著的差异;低成就感、认知枯竭两个维度在职称、薪酬上的主效应不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职称、薪酬在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上的交互作用显著,去人性化在职称上主效应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