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女记者,“劝降”一个在逃杀人犯,引导并帮助他走向自首之路。这个故事,无疑是具有新闻价值的。这则新闻,经过当事人、女记者程洁和她所服务的杭州《都市快报》的精心策划,在报纸上刊发后已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最近,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等栏目也对程洁进行了专题访谈。尽管程洁“劝降”这则新闻事件不具有普遍意义,完全是一个个案,或者说纯粹是一次碰巧,但是,蕴藏在这则新闻故事里边及其背后的诸多东西,令人思考。  相似文献   

2.
宋夏 《传媒》2016,(9):43-44
《都市快报》于1999年1月1日创刊,系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2005年,《都市快报》推出了“每天最有意思的照片”专版,并明确了“大众参与,不限技术”的定位,推出后便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肯定与喜爱。2009年之前,《都市快报》每周一都会推出专版“视觉新闻”,主要刊载专业性较强的新闻摄影图片。而自2010年开始,《都市快报》将“每天最有意思的照片”和“视觉新闻”合并,并重新命名为“快拍快拍”。经过6年多的探索实践,该摄影专版形成了固定刊载模式,每周3版左右,刊载大众性和专业性摄影作品,为读者创造了一场场纸媒视觉盛宴,形成《都市快报》的一大特色。本文以《都市快报》摄影专版“快拍快拍”为研究对象,探讨全媒体时代传统纸媒摄影专版的转型与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3.
现在一线摄影记者碰到了越来越多的难题:图片做不大、见报难;固定的摄影版面被取消;文字记者配了数码相机,不再"带一个摄影去"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照片来抢版面……其实,这些问题还会越来越普及、越来越严重。早在两年前,《都市快报》的摄影记者几乎是一夜之间尝到了"苦头"。2005年7月,《都市快报》开设一个新栏目"寻  相似文献   

4.
徐斌 《新闻实践》2008,(5):F0003-F0003
4月1日,有同事托我向《都市快报》索要刊登在当天五版的一张照片,是网友拍摄的,标题叫《思念》。他说是好友觉得不错,辗转找人,想作为个人收藏。于是,我便让快报摄影部主任傅拥军在征得作者同意后,把照片传给我。我一收到这张《思念》照片,第一眼就感觉心头猛然一抽,一种感动便在浑身弥漫开来。  相似文献   

5.
一只盛放才气的篮子──读潘真的《岁月·风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真的这本书叫《岁月·风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是她的第二本书。第一本叫《永远的雨季》,我也看过。第一本封底有她的照片,黑白的,不太清晰,却分明是个纯真的少女。第二本封面也有她的照片,彩色的,很清晰,却分明是个少妇了。变的是年岁,不变的是她的才情。看《永远的雨季》,你不知她的忧愁,忧愁也是一种快乐。看《岁月·风景》,你不知她的性别,人世的沧桑,抹去了胸前的凹凸,也抹去了脸上的红颜,剩下了一个苍老的嗓音在叙述过往。只有在或开头或结尾那朗朗的一粲,你会惊异于自己的颟顸,这聪慧的江南女…  相似文献   

6.
媒体管家     
《新闻传播》2012,(1):4-5
《都市快报》iPad版运行一月下载上万受好评2011年11月初,《都市快报》推出以"都市快报HD"命名的苹果iPad应用。作为浙江第二个由媒体推出的单独应用,它运行一个月来获得了上万次下载,其中不少用户来自海外,并在APPSTORE上获得用户好评。  相似文献   

7.
报纸零售在杭城迅速发展,使得报纸发行工作又增加了一个竞争的市场。 在杭城报纸零售市场中,本地报纸主要有《钱江晚报》和《都市快报》,《钱江晚报》是一张市民家喻户晓的老牌报纸,它一直以来都是以征订见长,但自开创零售市场后,每年以成倍的速度增长,到今年9月,其零售已达期发近10万份。 在零售市场上出尽风头的《都市快报》,虽才创  相似文献   

8.
"烤食"文明     
“啊!”——一声尖叫。这是我的一位同事把这幅照片拿给他女儿看时得到的反应。要是把照片也像电影一样分级的话,《非洲某部落猎食野生动物》这幅照片,肯定会被判“少儿不宜”。是啊,这样恐怖、血腥的场面,即使我们成年人看了,也会心里发抖。从事新闻摄影多年,我从没见过这样令人心悸的场景,真的不忍卒读。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在摄影新观念及先进的数码技术的影响下,报纸在全民摄影背景下开辟了读者摄影专版,其目的是将公众拍摄出来的照片刊载在报纸上。例如杭州《都市快报》中就专门开辟了"快拍快拍"这一版块,在全民摄影的大环境下充分利用公众的影响,并极具个性化特点,值得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我是很喜欢看《新闻晨报》记者丁志平的摄影作品的 ,因为“老丁的照片有思想”。可是今天 ,老丁的照片叫我有点犯难了。《新闻晨报》推出陈默的通讯《“课间禁令”催生“铅笔爸爸”》 ,报道上海有几所小学为了防止安全事故 ,向学生发出“课间不准擅自去操场活动”、“教室在三楼以上的学生 ,十分钟小休息不得下楼”的禁令。于是孩子们只能在教室内用铅笔、橡皮之类文具做游戏。报道配发了丁志平两幅“玩文具”的照片 ,一幅正面 ,一幅侧面。奇怪的是 ,男生女生的面庞上竟都洋溢着浅浅的、满足的笑。通讯的作者陈默本意在为孩子诉苦、请命 ,老…  相似文献   

11.
张小燕在中国内地并不知名,但在台湾娱乐圈内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她几十年经久不衰。台湾地区的访谈节目《小燕有约》至今还是同类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甚至有消息这样说,做一次《小燕有约》,可以让一个艺人“咸鱼翻身”,不红变红。且看出自大陆的另一个“大姐大”杨澜对她的访谈。  相似文献   

12.
《军事记者》2013,(4):F0002-F0002,I0001
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评选结果不久前在荷兰揭晓,瑞典摄影师保罗·汉森拍摄的《加沙的葬礼》获得年度照片和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中国摄影师郑晓群(《温州日报》)、储永志(《浙江日报》)分别获得自然类、体育类二等奖,傅拥军(《都市快报》)、  相似文献   

13.
徐斌  袁云 《新闻实践》2005,(12):F0003-F0003
大家可能已注意到,《都市快报》新近在“民间新闻”版上开辟了一个有意思的图片栏目——“本报寻找每天最有意思的照片”。栏目上还挂着这样的附言:“只要照片有意思,取景匆忙没关系,精度不高也无妨”。云云。 这些由读者拍摄的非专业图片,有的“精度”的确不高”,有的“取景”的确匆忙,但许多照片的确“有意思”。如:扫地的环卫工人为防下雨,背上挂把雨伞;一群青蛙聚集在一起,像是在“开会”……说心里话,作为拍惯了、看惯了专业新闻图片的摄影记者,我也的确喜欢这个让人  相似文献   

14.
《浙江青年报》自1999年10月斥千万元巨资改版以来,一扫以前沉闷的感觉,内容变得生动活泼,版面日趋新颖别致,一份对开八版的报纸零售价只需五角。但是,半年多时间过去,销量并不尽如人意,在杭州市区的零售量只有区区八、九千份。而在同一年初创刊的《都市快报》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达到了六、七万份的零售量。 比较两份报纸,可以发现它们在内容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浙江青年报》有“特别关注”,《都市快报》设置了“特别报道”;《浙江青年报》有“天天服务”,《都市快报》则有“市民热线”;  相似文献   

15.
8月28日,《经济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幅大照片:一辆小四轮拖拉机满载粮食、皮箱等货物,已高出车厢许多,货物上竟然还坐了三个人!紧挨着驾驶员的背后也坐了一个人。未看标题和文字说明之前,我还以为是一幅批评照片,让那些忽视安全的人曝光;但看标题是《回家》,是反映在大堤上呆了近一个月的灾民返回家园的情景。看到这幅照片,既为灾民能够重返家园而高兴,也为他们的安全担忧;若再发生交通事故,岂不是雪上加霜?摄影者和编者只考虑了一个问题——灾民回家,但将如此严重违反交通法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1月29日,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主播韩冰载誉归来。凭借一个并不上星的电视新闻栏目,韩冰摘得2006年全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与中央电视台的徐俐、撒贝宁、邢质斌等在同一组别获奖。一路走来,这个美丽大方、活泼亲切的女子,悄悄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在陕西乡党们满  相似文献   

17.
1999年1月1日创刊的《都市快报》由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据最近一期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竞争力排名,《都市快报》居全国第二,浙江第一,日发行量154万份。面对新媒体的冲击,《都市快报》又是如何凝聚读者的呢?通过对最近3个月《都市快报》的阅读,笔者认为这主要体现在版面、内容、文风、互动和采编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在我面前,摊开一张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二日人民日报的《星期面刊》(第四十二期),我深深地被画刊上一幅小小的人物照片吸引住了,遐想随着目光,展翅直飞……这幅照片的标题是:《大学生在工地上》,摄影者是:陈阵、胡悌麟。从它表现的形象、景物看,很简单:一位年轻的女大学生,穿着工作服,手执瓦刀,正在砌墙;她半身已被砌起的墙遮住了;这时,女大学生正侧着身,斜着头,凝视着左前方的什么。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的新闻照片中,有些照片看过以后,印象淡然。而有些照片,你一看画面,就会被它生动的形象所吸引,在脑海里留下难忘的印象。《三门峡新貌》就是属于后一类的一组照片。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新貌,是全国人民关心的报道题材,但是报道得好不好,还要看记者在采访拍摄过程中所下的功夫。这组照片看来记者在形象构思上和拍摄角度的选择上都作出了细致的思考。如《大壩工程全景》这张照片,记者为了反映大  相似文献   

20.
徐斌 《新闻实践》2013,(12):F0003-F0003
青年时报记者王芯克,拍钱江涌潮十八年,定格了许多惊心动魄的精彩瞬间。而在今年某个涌潮来袭的不经意问,都市快报年轻记者陈中秋的一张照片,却轻轻地为千年钱塘潮贴上了一个时代标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