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文为词”是“以诗为词”的继续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客观的现实需要,辛弃疾词的艺术创作是其典型代表。它兼融议论与叙述,统摄传统与现代,记录了时代之声和主体之情,具有巨大的悲剧力量,显得动荡开合,气势磅礴。“以文为词”作为表现手法、艺术境界与艺术思维的有机结合,是艺术、志气与生命的结晶  相似文献   

2.
本文指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虽早已被学界所认同,但因对其理解肤浅而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作者认为,辛弃疾“以文为词”除了指通常所谓语言散文化而外,还应包括章法的过变不变,手法的敷陈铺排以及善发议论、熔铸经史、以气入词等等。“以文为词”是辛弃疾对词体的进一步解放,辛词的诸多特点往往是这一革新精神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将其大我的际遇、性情、学识、精神熔铸于词,造就了稼轩词的大我之境,给后人留下了一批难得的艺术精品,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稼轩词大我之境的成因主要是,豪放与婉约交融;以文为词,典入化境;养气与积理.  相似文献   

4.
“以文为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主张诗歌创作中引进或借用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等,其目的是对抗诗歌格律所表现出的程式化而采取的一种诗体革新手段。诗词虽属不同文体,后来之辛弃疾、陈雏崧等人的“以文为词”就是受到了“以文为诗”的启发,将散文之字法、句法、议论、叙事、文气等引入词体创作之中。这样不仅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提高了词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刘克庄评辛弃疾词“大声镗鞑 ,小声铿钅訇 ,横绝六合 ,扫空万古”。他直接继承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派词风。但二者仍有着风格上的细微差别 :苏词雄壮 ,辛词悲壮 ;苏词“横放杰出” ,超旷、飘逸 ,辛词“潜气内转” ,豪放中带有苍凉沉郁的色彩 ;苏轼“以诗为词” ,笔力矫健 ,辛弃疾“以文为词” ,能刚能柔。辛弃疾不仅继承了豪放词风 ,而且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歌、散文、辞赋等文学形式 ,形成独特的风格 ,开创了辛派。传其衣钵者有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 :具有爱国思想 ,以词抒发感慨、发表政见 ,把词推向抚时感时、散…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著名作家吴伟业为了表达明清易代之际的家国兴亡之悲、出仕两朝的身世沉浮之感,其宗法辛弃疾以文为词的手法,善于铺叙、用典,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突破了辛词的局限,注意意境的营造,其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苏轼与辛弃疾二人在促进了词体的变革、推动词史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对当世和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二人在词的创作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中"以文为词"在议论方面的表现,就明显地存在着同中有异.文章主要就苏辛词中议论的不拘一格的表现、引发议论背景、议论内容等方面比较其异同,从一个侧面加深对苏辛"以文为词"特点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韩愈评柳宗元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辛弃疾以文为词,无事不入,亦有"雄深雅健"之风。本文试以《贺新郎》词调为例,分析稼轩词"雄深雅健"之"雅"。稼轩词,气度宽宏,情致高雅,绍《诗》之雅正;承"经""史""子"之古雅。  相似文献   

9.
词在初级阶段和民间阶段 ,题材广泛。晚唐五代的“花间派”,把词带进了“艳科”的窄胡同里。宋人视《花间集》为词的鼻祖 ,作词多以“花间”为宗 ,论词多以“花间”为准。北宋苏轼 ,把诗文革新运动精神带到词里 ,还之以本色。南宋辛弃疾继之把苏轼建立起来的词风推到高峰。明清人受宋词和词论的影响 ,视婉约词为“正宗”,豪放词为“别格”。笔者认为婉约词有许多质量高的佳作 ,豪放词亦不乏思想性、艺术性皆高的优秀篇章 ,婉约和豪放是词的两种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辛稼轩之后的词史中,刘须溪的词作篇目在宋人中仅次于辛稼轩,成为宋末辛派词人的“光辉的殿军”。以须溪“文本”为基点,从须溪词的比兴象征与须溪以文为词的特征两方面对须溪从词体和词体精神两方面接受辛稼轩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