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世纪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开设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目前,其课程实施在开课、教师、教研、师资培训、课堂教学等方面都不客乐观.其原因在于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任课教师、家长等诸多方面.反思"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本身,其综合的教学内容、多元教育功能、活动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心灵实际的课程特点,对任课教师和课堂教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亟待社会各界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有待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对其课程实施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刘莉 《辽宁教育》2009,(1):76-77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怎样评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综合课程。主要以活动为内容载体。并无固定的教学模式.很难确定固定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是无论何种形式的活动课都存在教师、学生、活动三个核心要素。这也是评价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3.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十多年来,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以全新的理念和教材,催生了崭新的品德教学课堂。然而,由于教师观念更新较慢,且兼任品德教学的现象严重,以至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目标难以落到实处,课堂教学质量不容乐观。鉴于此,学校提出并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以“促进品德教师专业发展”为基本取向的校本教研...  相似文献   

4.
聂培英 《文教资料》2010,(22):162-163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两门全新的德育综合课程。通过八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无论是在教研部门,还是学校、教师在实验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品德课程教学在学校仍然不受重视,所以遇到很多困难,希望引起各方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增设的一门新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转换了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主要角色,所以,在组织和实施教育教学方面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一些困惑;教师在教育活动设计方面,要运用教育新理念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6.
颜莹 《教育学报》2003,(12):24-27
《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设置的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 ,与过去的相关课程相比 ,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和改变 ,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这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必须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 ,突破原有的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使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 ;学会利用课程、开发课程、建设课程 ;使课堂教学立足课堂、开放课堂、延伸课堂 ;使这门课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生命力量  相似文献   

7.
颜莹 《学科教育》2003,(12):24-27
《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设置的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与过去的相关课程相比,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和改变,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这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突破原有的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使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学会利用课程、开发课程、建设课程;使课堂教学立足课堂、开放课堂、延伸课堂;使这门课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生命力量。  相似文献   

8.
钟亚 《考试周刊》2012,(48):128-12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的特点,提倡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帮助学生理解从生活中产生的道德观念,实践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行为。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特别是没有很好地把握和体现"生活性"的特点,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本文利用几个教学案例分析了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如何突出课程"生活性"特点,提高农村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9.
对于《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目前的教育现状是,绝大多数的兼任教师决定了品德教师对课程领域知识和教学内容的知识严重缺乏,使得《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置的全新的学科德育课程。它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转换课程理念、拓展和更新知识、提升课程实施能力的要求。然而由于该课程教师多为兼任,导致任课教师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课程实效性的实现。为改变这种状况,本文以职前教育为视角,提出以德育课程理念的更新为先导、以知识结构的拓展为前提、以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为关键等策略,为德育课程储备合格师资,从而改善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状况,提升其质量,为学生品德的良好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评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我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构建起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即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活动的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随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实施,对小学思想品德和社会学科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笔者在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转化教学理念,引领教师以课堂为基地实施开放的课堂教学,切实转变教学方式,进一步发挥创新精神和探究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评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我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构建起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即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活动的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诸庆  钱燕萍 《文教资料》2011,(24):176-177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品德课程具有"从生活出发还必须回到生活中去"的特性,品德教育应该立足课堂引领,延伸课外践行,将课堂内外的生活沟通起来,实现小学品德教育教学真正意义上回归生活实践。品德课程作业的设计与践行是"引领学生回归生活,过有道德的生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标准在其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这一点充分阐明了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活动化取向。在实践中,从《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的编写体例、教学方案的编制到课堂教学的实施,也都充分重视了“品德课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但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有效的品德课活动,品德课活动到底以什么样的限度为最佳效果,大家在实际教学中给予的关注似乎并不多。这就导致了一方面许多教师大谈特谈“在活动中引导和教育儿童”的优点;另一方面,一些教师提出“品德课是否都要用活动来支撑”的质疑。本文正是由此出发,就我们在实践中看到的关于品德课活动的种种误区,加以归类和剖析。  相似文献   

16.
教师课程是指任课教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内容加以理解、设计后在课堂教学中实际实施的课程。教师课程因为具有预设性和生成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情境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在密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提高课程实施的成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完善课程实施理论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重要意义。教师是执行课程计划的主体和关键所在,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形态,教师课程的基础理论目前还鲜见专门研究。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建构的几个核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基于儿童的社会生活认识,旨在加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是一门中国特色的社会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中特别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重构,包括课堂教学生活的重建、教学范式的自主、道德教育的主体建构、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和课程资源的创生等。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就是让教育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使教育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努力践行“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一、课程资源生活性,使课堂教学目标朴素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更应关注学生品德的形成、品行的规范和人格的培养.实施教学目标朴素化的策略,使教师从道德规范的浅层面跳出来,进而关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一些待人做事的基本观念,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对话观——对话、沟通、理解、认同;多元观——尊重不同的选择与判断等.  相似文献   

19.
当课程改革进入学校实施时,作为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的黑龙江省宁安市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具体到每一学科的课堂教学急需切实的引领与指导;二是课程改革需要系统管理与决策,而且课程本身也有诸多难点及新的内容,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评价体系如何建立等。面对难题下的种种"乱"象,宁安市教育研究者和决策者的阵脚没有乱,他们决定依靠和建设教研队伍,从课程实施、课程建设、评价体系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初高中课程衔接等八大专题人手,整合各方面力量,把专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结合起来,使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变成教研队伍能力提升,教研工作重心和内涵发生改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种新型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依托于学生鲜活的生活体验,需要有足够的活动场域。因此,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有机地融入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从有限走向无限、从无形走向有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