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杰 《成才之路》2013,(17):I0005-I0005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群体中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群体动力场。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活动方式及其对社会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群体的影响,各种社会力都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行为表现出来的。在社会中,人一旦组成群体,就会在社会互动、社会交往基础上形成一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群体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必然影响个体行为并最终影响群体行为。卢因认为,这种类似于“力场”的现象是群体行为的动力,他把这种理论称之为“群体动力场论”,也有人把它称为“场”理论或“场学习论”。按照卢因的看法,人的行为反应不仅为单独某一刺激所引起的,也由当时整个环境即“场”所决定,  相似文献   

2.
第20讲:社会思维的规律(上)"思维过程本身是在一定条件中生长起来的,它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人的思维运动作为社会运动的一部分,也必然是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社会思维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研究人作为集体来思维的规律,即社会思维的规律。一、社会思维交流互补规律人的群体生活的需要,决定了人们之间,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必然要进行思维交流,相互沟通情感  相似文献   

3.
曾杰 《成才之路》2013,(27):98-F0002
第27讲社会控制与思维制导(下) 二、社会思维制导的内容1.社会思维制导的重要性社会思维制导是对于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的控制和引导。它作为社会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受一定思想、目的和利益追求支配的。思维制导能为人们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充分发挥思维创造力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有力的保证。人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但需要有社会组织的思维制导来进行协调和指导,而且还需要有人际间的思想沟通。因此,学术交流、心理诊治和思想工作就成为社会思维制导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曾杰 《成才之路》2013,(15):I0005-I0005
第十五讲研究社会思维类型的意义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的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社会、思维这三个基本要素,也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这三种基本关系。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的物质化,而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则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精神化。由于人的实践是社会实践,因此人的思维归根到底是社会思维,"它仅仅作  相似文献   

5.
曾杰 《成才之路》2013,(10):I0005-I0005
第10讲 社会思维的基本类型(中) 二、社会情意思维社会思维是知、情、意的统一。情意思维是社会思维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会情意思维又称社会情志思维,它以人们的社会动机为基础,主要表现为情感、情绪、兴趣、意愿、意志、信念等形式:它是人们社会思维的基础和动力。从宏观上看,社会情意思维还应包括社会习俗、社会传统、社会风尚等“历世相沿,群居相染”而形成的社会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6.
3.社会思维感应认同规律社会思维的互补、互促,总是在人们思维交流、相互感应的过程中实现的。感应是人们心灵的沟通、情志的理解和理智的互动。人们在思维交流中通过相互感应,趋向理念和观点上的  相似文献   

7.
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其一切活动都属于社会范畴。社会将人们的共同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扬弃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的任何活动都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自觉服从于社会客观发展的规律,维护社会群体的共  相似文献   

8.
曾杰 《成才之路》2013,(7):I0005-I0005
第7讲社会思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思维结构是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基本认识内容在人脑中内化而成的思维框架系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认识主体的思维框架即"图式",是通过主体的活动构建起来的,其机制是主体自身活动的内化(概念化)。但是,皮亚杰由于不了解社会实践和主  相似文献   

9.
二、社会情意思维社会思维是知、情、意的统一。情意思维是社会思维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会情意思维又称社会情志思维,它以人们的社会动机为基础,主要表现为情感、情绪、兴趣、意愿、意志、信念等形式。它是人们社会思维的基础和动力。从宏观上看,社会情意思维还应包括社会习俗、社会传统、社会风尚等"历世相沿,群居相染"而形成的社会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10.
群体实体性(entitativity)是指一群人被知觉为结合在某个一致单位中的程度。它主要受群体内相似性与同质性等因素的影响,并对个体社会认知能够产生重要作用。它不仅会影响人们对社会群体的认识归类、印象形成、社会推理以及群体认同,而且是造成刻板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曾杰 《成才之路》2013,(13):I0005-I0005
第十三讲 社会思维的具体类型(中) 三、道德思维 道德思维也称伦理思维。它主要反映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善与恶、公正与偏私、正义与非正义、诚实与虚伪等关系,但也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国哲学家施韦兹认为,对生命要给予极大的尊重,应该将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之间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道德思维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以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2.
2.社会思维争鸣互促规律人们在思维交流中不仅要遵循交流互补、合作增强的规律,而且要遵循争鸣互促的思维规律。首先,从人体科学的角度讲,人在集体讨论中,大脑处于激化状态。不同的思维信息,在相互碰撞、摩擦中,很容易诱发灵感,产生创造性的新思维火花。其次,社会思维是一个动态系统。思维主体之间的互相争鸣、互相促进,是推  相似文献   

13.
曾杰 《成才之路》2013,(22):F0002-F0002
第二十二讲社会思维的基本规律(下)(一) 3社会思维感应认同规律社会思维的互补、互促,总是在人们思维交流、相互感应的过程中实现的。感应是人们心灵的沟通、情志的理解和理智的互动。人们在思维交流中通过相互感应,趋向理念和观点上的认同。思维的相互感应必然导致思维的相互认同。感应是认同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4.
曾杰 《成才之路》2013,(32):F0002-F0002
第32讲领导思维的基本内容 领导思维是领导者的思维活动与思维方式,它既包括领导者的个体思维,也包括领导者的集体思维。自从产生了人类社会,也就有了领导活动和领导关系。这种领导活动和领导关系“经过干百万次的重复”,在人们意识中内化为领导思维。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中,人总是作为群体形式而存在的。人的思维表面上是在个人头脑中进行的,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它并不是个人的,它仅仅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个人思维而存在。人的思维是社会思维。所谓社会思维,是指人作为集体主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个体思维之间、个体思维与群体思维之间以及群体思维之间交互作用,多元复合的观念运动体系。 民主集中规律是社会群体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民主——集中——民主的规律是关于个体思维和群体思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规律。任何社会组织、群体或学术研究群体…  相似文献   

16.
曾杰 《成才之路》2013,(11):I0005-I0005
二、社会情意思维1.意志思维意志思维是情意思维的核心。意志思维是指人们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为实现预定目的而进行活动的心理过程。它使人自觉地同困难做斗争并节制自己的行为。意志也离不开认识,没有认识活动,就不会有意志行为,认识过程中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构成意志的理智部分。意志也同情感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总是意志在同一心理活动和思维  相似文献   

17.
曾杰 《成才之路》2013,(4):I0005-I0005
第4讲社会思维的含义与本质从人类思维系统的层次结构上来看,思维可以分为个人思维和社会思维两个层次。所谓个人思维,是指人作为个体主体在个人特殊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与个人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和智力素质有着密切联系。如同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在任何社会中,人们的思维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总会在形式和内容上带有  相似文献   

18.
曾杰 《成才之路》2013,(21):F0002-F0002
第21讲 社会思维的基本规律(中) 2社会思维争鸣互促规律 人们在思维交流中不仅要遵循交流互补、合作增强的规律,而且要遵循争鸣互促的思维规律。  相似文献   

19.
第五讲社会思维的基本特征社会思维的实质和表现,说明社会思维具有真价二重性、时代性、全面性、开放性、民族性和可控性等几个基本特征。一、社会思维的真价二重性人类一切有目的、有意识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要坚持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这两条基本原则。人只有同时坚持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满足自身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的思维活动作为认识活动,其任务就在于客观地把握客  相似文献   

20.
曾杰 《成才之路》2013,(19):F0002-F0002
第十九讲社会思维场的作用社会思维场作为社会各层次主体的思维相对相关、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总体功能系统,以一种总“合力”、总惯力、统摄力对个体思维和个别群体思维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这是一种普照的光,一切其他色彩都隐没在其中,它使它们的特点变了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