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告诉”走向“体验”是平均分概念教学的重大变革.“分桃子”有随意分与平均分,平均分又有分得刚好的与分得不刚好的,还要让学生体验平均分方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约数”时,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昨天,3月23日是小明的生日。小明的妈妈买回了12块小蛋糕。妈妈对小明说:“如果今天有你的朋友来我家做客,你就请大家一起吃这些蛋糕。注意:一定要平均分给大家。”晚上,小明的房间里点上了生日蜡烛,有人在庆祝生日。请大家猜一猜,房间里一共有几个人,刚好能平均分得这12块蛋糕,而且分得的是整数块?平均每人分几块?学生经过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生1:我猜房间里一共有2人,平均每人分得6块,写成算式是12÷2=6。生2:我猜房间里有6人,平均每人分得2块,写成算式是12÷…  相似文献   

3.
顾青山 《江苏教育》2001,(17):44-46
师:老师这儿有4块饼,现在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几块?我们一起用掌声表示分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礼物,你们喜欢吗?只是老师没来得及分好,请你和同桌商量商量怎样分一分好吗?2.学生同桌讨论后动手分。3.汇报交流:你们分得什么?怎么分的?生:把8块糖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了4块;(师板书:4)把6块糖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了3块,(师板书:3)4.提问: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了一半,一半怎么表示呢?还能用你知道的数来表示吗?(生:不能)那你们有没有好办法啊?(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可能有:12、0.5、画图等等)5.小结:小朋友们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了苹果的一半,说明小朋友们都很…  相似文献   

5.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起始课程,是学生学习除法初步认识的基础。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体验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是“平均分”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平均分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教材中的例2是这样编排的:呈现一幅“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的主题图,通过三个小朋友合作研讨、动手实践,提出不同的平均分方法。有的说:“可以一个一个地分。”有的说:“可以每份放2个,这样分得快些。”  相似文献   

6.
“分桃子”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第一课时,教材编写意图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分数目比较小的物品,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联系,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结合实际问题感受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每份数。如何让学生在分物的过程中体会到平均分,为后续的两次分一分及除法的学习奠定基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7.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起始课程,是学生学习除法初步认识的基础。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体验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是“平均分”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平均分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教材中的例2是这样编排的:呈现一幅“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的主题图,通过三个小朋友合作研讨、动手实践,提出不同的平均分方法。有的说:“可以一个一个地分。”有的说:“可以每份放2个,这样分得快些。”  相似文献   

8.
小明与小红分160颗枣,小明比小红多分得24颗,两人各分得几颗枣?[分析与解]解答这道题时,小朋友们可以先思考一下,两个人分东西,怎么分容易解答?平均分对不对?能否把本不是平均分的题目转化成平均分?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十单元第98-100页一、故事引入师:中秋节的晚上,奶奶给两个小孙女分好吃的。奶奶先拿出4个柿子平均分给两个小孙女,每人分得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生:用数字2表示1奶奶又拿出 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孙女,每人分得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2~33页“分桃子”。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并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  相似文献   

11.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例如:把12张画片分给甲乙两个小朋友,如果按1∶1分,习惯上称平均分;如果按2∶1分,就是一般所说的按比例分配了。这类应用题有不同的解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用整、小数解答。二是把比化作分数,用分数来解答。三是用比例知识来解答。(现行的小学教材一般只讲第二种方法)。如:前面提到的把12张画片按2∶1分给甲乙两个小朋友,求每个小朋友分几张?方法一用整、小数解答或方程解12÷(2+1)×2=8(张)12÷(2+1)×1=4(张)答:甲小朋友分得8张,乙分得4张。…  相似文献   

12.
片断一:情境创设,引入分数师:同学们,喜欢野营吗?生:喜欢。师(:投影出示课本上两个小朋友正在进行野营时的情境)现在两个小朋友在野营,他们将要干什么呢?生:有四个苹果,两瓶矿泉水,一个蛋糕,他们两人将要分东西。生:一个小朋友分得两个苹果和一瓶矿泉水。师:他们的分法是我们以前所学的什么呢?生:平均分。师:对,这两个小朋友采用了我们以前所学的平均分。分完了没有?生:没有,还有一个蛋糕,他们两人平均分,每人得半个。师:再请一个同学说一说。生:就是两个小朋友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得一份,也就是每人分得半个蛋糕。师:同学们所说的,…  相似文献   

13.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会分东西吗?老师这里有一些东西请同学们帮着分一分。(教师出示月饼模型。) (1)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 (2)把2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 师: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分的?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3)如果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 生:半个。 师:分得的结果是2和1时,都可以用整数来表示,“半个”还能用整数来表示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采撷实例,在分的过程中,使学生…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 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98-100页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师生谈话:三年级同 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秋游。休息的时 候,小明和小红拿出带来的食品准备 分着吃呢!他们商量着准备平均分食 品,平均分是什么意思?那每人各分得 多少呢?怎样用数来表示呢?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秋游场景中 分吃食品引出数学问题,弄清平均分 的含义,提出如何用数来表示分得的 食品的数量,为下面的分数学习埋下 伏笔。这样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使学生 感受分数来源于生活,经历分数产生 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六册第64-65页。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如果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2~33页"分桃子"。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并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2.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经历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分物情境,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并能表达分的过程和结果。2.经历分一分、圈一圈、记一记等活动,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建立平均分的数学模型,初步体会平均分与减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用好教材片断一师:叮叮和当当在一次郊游中遇到了一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媒体出示课本主题情境图)师:谁能帮他们把东西分一分?4个苹果怎么分?生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他们每人分到2个苹果。(媒体演示分的过程)师:2瓶水呢?(生答略)师:每样东西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生:平均分。师:可是蛋糕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给2个同学吗?(生:能)每人分得多少?生2:每人分得蛋糕的一半。师:是这样分吗?(媒体演示)蛋糕的一半是多少?(生答略)师:把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蛋糕的一半,可是这一半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学生交…  相似文献   

19.
教学片段一:积累"分"的经验,自然生成"平均分"师:淘气和笑笑共进午餐,服务员给他们送上4颗草莓、2杯可乐和1张比萨饼,你能帮他们分一分吗?生:每人可分2颗草莓、1杯可乐和半张比萨饼。师:老师为每位同学都准备了1张"圆圆的比萨饼"(老师把圆片纸举起来),你能用这张"比萨饼"分一分,  相似文献   

20.
<正>除法是四则运算中比较难教学的一种运算,因为学生缺少理解除法含义和形成除法概念的知识基础与经验背景。《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种子课,在本节课教学之前,学生一般都有一些“分东西”的经历,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注意过分东西活动里面的数学内容,更没有认识平均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分、体验平均分,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教学时,笔者做了一些思考与尝试,通过“三改”有效促进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