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异化"是哲学王国中的重要一员,从其诞生至今依然引起许多哲学家们的"另眼相待".马克思对"异化"亦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且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创制了异化劳动理论,此理论是<手稿>中的奠基性理论.<手稿>中虽然仍然带有黑格尔、费尔巴哈尤其费尔巴哈的痕迹,但就<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而言,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逻辑思维上都对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等传统异化理论进行了突破.  相似文献   

2.
叛逆与妥协——从女性主义视角解析《简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的女主人公身上,可以看到女性意识的觉醒,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她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完全从男权的藩篱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3.
无疑,<阿Q正传>是一部旷世之作,它是永远说不尽的.苏教版一直慧眼独具,无论是必修还是读本,始终是全文入选.初版选人必修五,与<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一觉醒来成甲虫的格里高尔><高松年与方鸿渐>一起组成"世相百态"专题,而<阿Q正传>尤以"说不尽的阿Q"为名自成板块.虽则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它被挤到了读本中,但还是以"说不尽的阿Q"为名自成专题.  相似文献   

4.
保罗·奥斯特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犹太作家之一,不少研究者把他划分到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的行列之中.从其成名作<纽约三部曲>在叙事结构上对传统侦探小说的戏仿来看,这种划分是合理的.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作品的主题思想的话,就会发现这种划分可能是偏颇的.因为,不论是<玻璃城>中的奎恩、<幽灵>中的布鲁,还是<锁闭的房间>中的"我",这三位主人公虽然表面上都披着侦探的外衣,但实际上探索的却是自我的身份问题.对自我身份的追寻是美国文学、特别是美国犹太文学经常表现的主题.在<纽约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玻璃城>中,小说主人公对语言的自觉、对边缘文化的思考和对自我身份的探寻,都揭示出小说中所隐含的犹太性.  相似文献   

5.
方东树的<汉学商兑>,是以桐城派为中坚的宋学对汉学的系统清算,汉学阵营以戴震为首,那么<汉学商兑>"集矢于戴震"就很自然.中国经学史上对方东树多所贬抑,但梁启超却认为其<汉学商兑>"为清代一极有价值之书".故就<汉学商兑>中"集矢于戴震"处加以申说,以对梁启超的评论作一注释.方东树的<汉学商兑>除了门户之见、私人恩怨外,主要还是经学内部的学术分歧.  相似文献   

6.
2010年4月1日的<南方周末>以<会说谎的作文?>为题,报道"中国人第一次被教会说谎是在作文中".该文的观点并不时新,作家韩寒早就说过"人生的第一次撒谎常常是从作文里开始的"这句话了.但这篇报道还是引起许多人的反思,到底是谁在教会或是逼迫学生在作文中撒谎.  相似文献   

7.
在一次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表示要在2012年达到教育经费占GDP的4%"困难很大".我相信,副部长说的是实情,但还是不胜惊奇.因为<纲要>不只是教育部或教育界的纲要,而是国家的纲要.  相似文献   

8.
论曹禺戏剧中的死亡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死亡一直是千百年来文学家追逐与书写的一个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曹禺的戏剧无论是<雷雨>、<日出>,还是<原野>、<北京人>,都存在着大量诸如自杀押或其他死亡形式的书写,并在其死亡的叙述中,渗透了作者对于死亡的认知与思考,浸润了他独特的死亡意识.  相似文献   

9.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之前一直和<礼记>同治.到了宋代,<大学>才被单列出来独自成书.朱熹为<大学>、<中庸>做了章句,并为<论语>、<孟子>做了集注,编排在一起成书<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从元代到明、清一直被列为科举考试用书.但现在所见的朱熹<大学章句>已改变了原貌,<大学>的面貌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发生了诸多变化,各个时期对<大学>的研究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成就.  相似文献   

10.
写<藤野先生>的文章很多,但我们还是觉得有必要凑个热闹. 某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藤野先生>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是为了衬托藤野先生.可我们细读文本之后,发现鲁迅写前五段是别具匠心.  相似文献   

11.
相传吕不韦集群儒写成<吕氏春秋>后,"暴之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有能增损一字者与千金,时人无能增损者"[1].高诱在<吕氏春秋序>里已指出:时人非不能也,只不过是忌惮相国的权势罢了.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汉语传统中有着精益求精、直至"不增损一字"的态度,以及对已成文作品的敬惜.……  相似文献   

12.
丁曰宏老师在<语文学习>2010年第5期发表文章<"知书达理"还是"知书达礼">,列出三条"理由",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知书达理"条目提出"应改为‘知书达礼"'的观点.笔者认同丁老师的第三条"理由",即"知书达理"条目与释义"自相矛盾";但难以接受其对"知书达理"词形的否定.  相似文献   

13.
在一部学术意义上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面世之前,"现代文学"的载体是什么?研究者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晨报副刊>、<申报·自由谈>、<时事新报·学灯>、<大公报·文艺>以及<小说月报>、<语丝>、<新月>、<文学季刊>等报刊,去探询其中所蕴含的现代文学发展史的一道道矿脉.其中,<语丝>周刊,无论在现代文学史上,还是在鲁迅研究领域,都有着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央视<百家讲坛>推出的诸多节目中,钱文忠先生的节目我看得最多.看他讲<玄奘西游记>是因为自己赶巧读过<大唐西域记>,对玄奘和佛教都还有点兴趣,看他讲<三字经>是因为那阵子正在陪孩子背<三字经>.他本是研究古代文化的,对我辈这些"传统文化盲"来说,看看还是有教益的.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中写了将近二十个笑话,不但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且使小说雅俗共赏.在小说中,穿插诗词歌赋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模式,但是穿插笑话(有时是小故事),并不多见,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小说中,几乎没有,但在<金瓶梅>中却大量出现,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作者自称兰陵笑笑生,他的名字与笑话应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6.
早期的郑诗(1968年以前),其中的情愁就其自身来说多是虚的,有一种少年说愁的滋味,无论是<错误>中的闱怨,<边界酒店>中的乡愁,还是<水手刀>中的离绪,<当西风走过>中的老者"此情可待成追忆",应当说都不可能是当时写这些诗的郑愁予所真实经验过的.也正因如此,他尽可在其敏锐感受的基础上,精心在语言、意象、节奏的效果上经营开凿,写出真实的经历者也难以写出的柔美诗篇来.诗人年青时曾在基隆港任职数年,这期间所写的航海诗亦多以老水手的心曲为主,但<如雾起时>一诗却是例外.该首写于1954年,诗人当时年方21岁,正是情窦已开的情怀,诗中海上少年对心上人的无限思念,不排除是当时诗人真实感受的一个曲折映射.还是让我们先读一读这首诗吧:  相似文献   

17.
研究《纲要》——与幼儿共同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不仅要学习<纲要>,还要研究<纲要>.这个"我们"不仅包含幼儿园教师.而且包含所有在幼教领域中工作的人们!我们研究<纲要>不仪是为了将<纲要>落实在幼儿身上,促进幼儿的整体和谐可持续发展,还是为了将<纲要>落实到自己身上,促进我们自己与幼儿的共同成长!下面,就以十多年来我与许多幼教同行,特别是一线的幼儿园教师的研究经历为实例,来剖析自己对<纲要>第三部分"组织实施"的认识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实施纲要>中提出以学评教,全面评价教师,促进教师发展的新理念,但目前以考试成绩为主.甚至作为唯一指标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无论是绩效评价还是发展性评价,在实施过程中给教师必要的人文关怀,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区分书的好与不好,有我自己的办法.但最好的书,我想是那种不管时间地点,随便翻开书的任何一页,都可以读下去,并且读出味道来.即使你的心绪不好,也可以在阅读中忘却自我,恢复宁静.能禁得住这样读的书,古今中外不是很多.当然一些传世经典,比如<论语>、<老子>、<庄子>、<大学>、<中庸>、<史记>、<文心雕龙>等,是有此奇效的.<孟子>我试过,就不行.小说中,只有<红楼梦>有此效果.<三国>、<水浒>、<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虽是名著,也禁不住这种阅读方法.至于学者们撰写的研究性著作,欲达此阅读效果,就少得接近于无了.  相似文献   

20.
我们桌上放着三篇<林荫路>,不过不是同题作文,而是连环"克隆"的"成果". 事情是这样的:去年年底<浙江日报钱塘周末>阅读版,选载的<浙江少年作家作品选>上,我读到了浦江县一位姓楼的同学写的<林荫路>.我觉得这篇文章很熟悉,就有些怀疑,是一稿二投呢还是"克隆"?但怀疑并不是事实,得有根据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