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教学“分数初步认识”时,应充分考虑教学的阶段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具体应从五方面把握:一是注意启蒙教育;二是注意讲清单位“1”所表示的范围;三是注意理解“平均分”;四是注意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分层渗透;五是注意“分数大小比较”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背景】今年8月,新教育实验第三届研讨会邀请我上一节“理想的课堂”示范课。“分数的意义”一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0册,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让学生具体感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初步体会“平均分”、“每一份”和“谁的几分之一”等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并进行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分数加减运算。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仅可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还可以把许多物体所组成的一个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70~72页。【课前思考】《分一分(二)》是“数与运算”中分数初步认识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中,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分数、巩固练习等环节,学生初步理解了以“个体”为单位“1”的简单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掌握分数各部分名称及简单分数的读写,体会分数是“数”概念的拓展与延伸。本节课教学要以第一课时教学为基础,让学生对单位“1”的认知由“个体”拓展到“群体”,理解将群体“平均分”如何用分数表示。为更好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基于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学习考试中的挫折问题最直接的是反映学生心理问题,它所反映的直接后果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的失败,而是学习的自信心丧失,学习热情内驱力的失去,它是“应试教育”的结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分数,不应成为学生的命根考试的成绩,是质的量化,是表示一定内容的形式,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但在“应试教育”模式中,分数由形式变成内容,由手段变成目的。一个事物成了自身的对立物,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异化”。因此,我们说:分数异化了,分数成了束缚学生全面发展的绳索。由于分数的异化,我们经常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变成了“分数就是力量”。也就是在学生中流传的“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据媒体报道,有学生因心理受不了“分数低”的打击,酿成自杀悲剧。这一方面反映了分数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太弱,受不了一点点的“打击”,这就是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应试教育”模式造成的。可见不能靠分数的高低去管理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对分数的弊端认识得十分透彻,他把分数称为人们的一种“崇拜物”。他说:“我总是以十分警惕的心情来思考追逐高分的变态心理,这种变态心理产生于家庭,也控制了教育家,成为压在学生稚...  相似文献   

5.
分数是小学阶段“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而分数“量”含义又是学生学习分数的基础。为促进学生对分数“量”含义的理解,教师可以依次遵循以下两条学习路径开展教学:一是利用“个”情境模型初步认识分数“量”含义,二是利用“米“”时”情境模型夯实巩固分数“量”含义。其中,第一条学习路径为:感受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初步认识单位分数—夯实巩固单位分数—初步认识非单位分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契机,带领学生感受分数的本质是表示量的多与少或数的大与小,渗透“大小比较”,并将“大小比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6.
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就是我们经常所提倡的“温良而知新”,“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进行新知识教学.”对于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数学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进行某一知识教学时,要正确了解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抓住新旧知识本质意义上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对比,准确地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以及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充分运用迁移规律,促进新旧知识的同化,形成一个更为扩展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必须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这是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是否掌握了通分的方法,这是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因此,教学重点就是使学生会用通分方法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其实质是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计算.这样学生利用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等旧知识,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新知识,有利于学生认知的主动构建,扩充了认知.  相似文献   

7.
陈谨 《现代教学》2011,(3):63-63
“几分之一”这节课要求学生认识的是“单个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师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一是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并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二是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借助等分的操作活动,通过观察、辨析、比较与表述,感受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所表示的整体与部分关系,经历从生活中抽象出分数概念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教材设计这个学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本教材从“拿铅笔”的活动入手,体会同样是“12”,铅笔的数量却不同,这是因为原有的总数不同。然后又通过“一本书的13”,“一块蛋糕的14”等活动,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但许多的人并没有看到“分分分也是老师的命根”这一不正常现象。老师为什么这么在乎学生分数呢?那是因为对学校来说,学生分数与老师工资、职称、荣誉,甚至“末位淘汰”直接挂钩,是考核老师的最主要或唯一参数;对老师自身来说,事业上是否有成就主要就体现在所教学科的学生分数的高低上。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内容:等值分数。课前思考:“等值分数”是分数认识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后续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重要知识基础。传统的教材编排体系中,“等值分数”并没有单独予以编排。然而,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时,常常表现出对“等值分数”的初步感悟。为此,本课例尝试以“等值分数”作为教学内容,展现三年级学生究竟是如何感受、认识和理解“等值分数”概念的,  相似文献   

11.
经过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发现“量”“率”本是分数的一体两面,无论从何处入手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都可能丢失“分数”认知的完整性,给学生的后续学习,尤其是分数应用题的解决带来“负迁移”。为解决这个问题,文章以“平均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自然对接“量”与“率”,使学生在认识分数之初便整体感知分数,体悟“量”和“率”的“共通处”与“区分点”,为后续分数学习打下更加全面而稳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主要包括“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三类应用题。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必须重视概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扩展、深化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重视概念教学,打好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初学分数应用题时,所发生的不少错误都出  相似文献   

13.
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老师提问:“你能运用以前学过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来说明今天所学的分数基本性质吗?”老师的话音刚落,就叫一名学生回答。学生面对这样一个新旧知识紧密联系的问题,不知所云,尴尬地站在座位上。老师提示道:“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分母相当于——,商不变的性质是——,也就是分数中的分子、分母——。”在老师的提示下。这位学生填空式地回答完了老师所  相似文献   

14.
提到对学生的评价,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考试与分数,可以说,“分数第一”的思想在学生、家长甚至是部分教师的心中根深蒂固。而这种情况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是相悖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这一理念所追求的评价不是给学生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是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宗旨与方向,也就是说评价应该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更成为一种教育手段,能够充分发挥出其激励性功能与发展性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一个分数的分子缩小几倍等于这个分数的分母()几倍。 [说明] 多次看到四年级在“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之后,把这样的测验题给学生做,并且教师所给的答案是:“分母也同时缩小几倍”。这个答案无疑是错的。错误原因是因为它混淆了“一个式子变形后值不变”与“两式相等”这样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老师提问:“你能运用以前学过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来说明今天所学的分数基本性质吗?”老师的话音刚落,就叫一名学生回答。学生面对这样一个新旧知识紧密联系的问题,不知所云,尴尬地站在座位上。老师提示道:“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分母相当于——,商不变的性质是——,也就是分数中的分子、分母——。”在老师的提示下。这位学生填空式地回答完了老师所  相似文献   

17.
一、精心预设,“活”用生成 由于学生的思维各不相同,无论教师怎样了解学生,他所设计的教案都不可能符合所有学生的实际,学生提出教案以外的问题是情理之中的事。充分利用课堂中的一些动态资源,注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学生认识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及写法后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8.
今年4月初,我有机会在杭州听唐彩斌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一课。这节课的重点是沟通整数和分数的联系,从单个物体的平均分、多个物体的平均分概括出单位“1”,借助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理解分数的意义,感受两种单位“1”的不同。而相同的分数所表示意义的不同,凸显单位“1”在分数中的重要意义。师生之间富有活力的、生动真切的课堂互动,让我感到兴奋,甚至激动,从内心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赞叹:“多好的学生!多好的教师呀!”“多么富有时代气息!”这种教师真切而全身心地投入、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的教学情境,我认为才是教与学的真实的美。  相似文献   

19.
看了贵刊2006年第4期《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支点”》一文,想与彭老师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文中说,通过观察圆形图形中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来引入对假分数的认识时,如右图,学生往往提出质疑“: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最多只有4份,怎么可以用54来表示呢?8来表示。”这是客观存在的,是学生没有弄清图形与分数意义的对应关系使然。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教学前奏曲是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意义的难点是比较抽象的单位“1”。教材通过大量的实例和配图等感性材料,让学生感知单位“1”,理解平均分。可此时的实例和配图都指向真分数,因而教师与学生往往会…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公布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新增“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是针对个别地方和学校单纯搞应试教育而提出的。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受“考试指挥”所左右,当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恶性竞争的状况仍未有根本的转变,“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思想仍根深蒂固,不仅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直接建立于“分数”,而且社会也把产“高分”作为衡量“名校”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