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孝公“焚书”: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据《韩非子·和氏》载:“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孝公行之”。由此看来,商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但商鞅的“燔《诗》《书》”主张,在实际上并没有认真执行,因而对古代文化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秦始皇“焚书”: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置酒欢宴朝中臣僚。博士淳于越在宴会上反对实行郡县制,主张恢复古代的分封  相似文献   

2.
课本第23页:“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有同学对我说,他们在一些参考资料上看到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公元前359年,问我哪一年是对的,是课本错,还是参考资料错。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特意查找了有关商鞅变法的史料记载,得出我的看法,我认为用公元前359年作为商鞅变法的开始更恰当。《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59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孝公善之……卒用商鞅法……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为左庶长。”可见,商鞅法已在孝公三年时被用,也就是公元前359年。又据《史记·商君列传》载:“孝公三年,既见卫鞅,卫…  相似文献   

3.
期末评初一历史卷,卷末有两道综合题是这样阐述的: 1.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当时,不同阶层的人对这次变法褒贬不一,后来,《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为什么?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356年,战国七雄之一、地处西陲的秦国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正式变法,六年中大规模地推行了两次变法,商鞅也因为变法有功被封为商君。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车裂商鞅,且以反叛罪名“灭商君之家”。但是商鞅变法的措施并未废除,韩非子说“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那么,秦法为何“未败”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更多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等政策刺激的基…  相似文献   

5.
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而实现的,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治改革,而进行的变法。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却遭到奴隶主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相似文献   

6.
商鞅变法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改革 ,历来都是教学的重点。现行中学课本中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有 :废分封行县制 ;实行什伍连坐法 ;奖励军功 ,实行军功爵制 ;废井田 ,开阡陌 ,用法律的形式肯定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以及“燔诗书明法令”。商鞅变法的重要意义是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特权 ,建立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 ,使秦国强大起来 ,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其实 ,除此而外 ,秦国强大还有另一重要原因———秦国实行客卿制。这也是秦国政治上由弱变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一) 商鞅(约公元前三九○年——前三三八年),原名公孙鞅,战国中期卫国人。他“少好刑名之学”(《史记·商君列传》),年轻的时候,跑到魏国,在崇尚法家的魏国宰相公叔痤那里当一名家臣,研究和总结了早期法家李悝、吴起等的理论和变法经验。公元前三六一年,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到了秦国,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由于变法获得显著成功,当上了秦国的大良造(相当于相国兼将军),并被封为商君。因此,史书上称他为商鞅。法家后学者辑录的《商君书》,记述了他的学说。《更法》是《商君书》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8.
商鞅燔书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早年是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后来入秦。秦孝公在位时,发愤图强,下令求贤。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主张,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秦国任用商鞅先后两次变法,使泰国富强起来,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灭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商鞅又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焚书主张的人。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据《韩非子·和氏》载:“商君孝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孝公行之。”由于在实际行动上没有认真执行商鞅的主张,所以对中国文化典籍没有造成重大破坏。 李斯焚书 据《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曰:‘……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令下30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这就是李斯提出的焚书建议被秦始皇采纳了。结果在全国范围内焚书,使中国古代的无数文化典籍被烧毁,严重地摧残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教学中,要学生记住历史年代往往感到困难。其原因主要是教学单调乏味,学生又不会前后联系或依附所托,常常混淆不清。尤其是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字之差,弄得教师啼笑皆非。近几年,我尝试着一种借助“数轴”记历史年代的方法,效果较好。我把数轴上的原点作为公元前后的分界线,把数轴上的正整数作为公元后的年代数,用正号表示;把数轴上的负整数作为公元前的年代数,用负号表示。如公元前359年商鞅变法在数轴上标-359,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在数轴上标 641年。这样每上完一篇课文,把要求学生背诵的年代逐个标在数轴上,既醒目  相似文献   

10.
周崴 《中学历史教学》2008,(1):69-72,89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商鞅变法等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影响及改革的艰难;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根源,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变法内容,变法失败的原因;“文革”后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改革开放的主要历程。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过程、改革内容及其历史地位。主要考点: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维新变法运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包括这些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成败原因等。  相似文献   

11.
刘兆铭  陈颖 《课外阅读》2010,(10):140-141
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革。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争霸、兼并战争此起彼伏。尤其到了战国时代,为了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各国都进行了以增强国力,强大军力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商鞅变法正是众多改革中措施最全面、效果最明显、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改革。下面是我对本课教学片断的设计,即由变法内容得出客观评价的一个小设计。  相似文献   

12.
商鞅变法是秦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对于秦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为历来史家所重视.然而商鞅变法对秦国礼制发展的影响,史学界一直恪守商鞅变法摒弃秦礼的观点.本文试从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来论证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秦朝礼制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分析 (一)革故鼎新传统思想中的“变革”观念,古代社会的进化史观和变法理论,指导了我国古代众多改革家的实践。他们或要促进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或要消除社会制度中种种弊端。小学五千年文明史中反映我国古代改革的课文有: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两课。 1.商鞅变法商鞅是我国古代最彻底的改革家,他不仅从思想理论上以无可反驳的历史事实压倒了甘龙、杜挚等守旧派鸹噪,而且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以大刀阔斧,又无反顾的气慨在秦国坚持推行一系列改革政策;经济上“开阡陌封疆”,把土地授给农民,每户  相似文献   

14.
<正>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①,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学界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由他主持的变法活动,对商鞅生平特别是他在秦孝公去世之前的一段经历即"孝公欲傳商君"一事则鲜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转变时期。近二百年间,历史的显著特点是:诸侯之间战争频仍,社会生产蓬勃发展,经济生活日趋繁荣,学术思想极为活跃。当时,各国为了富国强兵,雄立于诸侯之林,纷纷广招贤士,锐意变法,政治上、军事上都出现了许多进步的“新政”,涌现了众多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这些先进的历史人物及其变法,对历史进程都不同程度地起了积极作用。在这些变法中,给历史发展以深远影响的,应该首推秦国商鞅变法和赵国武灵王的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如果说前者是政治变法成功的典型,后者则是军事变法成功的典型。  相似文献   

16.
修订后的初级中学《中国历史》第一册(以下简称课本)第三编第一、第二章讲述公元前四七五年到前二○六年共约二百七十年历史。它包括战国、秦二个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开始到确立、巩固发展的初期。这一段的历史概念,课本主要通过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秦始皇统一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末大泽乡起义等重  相似文献   

17.
商鞅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法家。他在和儒家的斗争中,总结了前期法家李悝、吴起的法治思想和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以“法治”和“农战”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路线。商鞅在秦献公夺取政权、初步实行改革的基础上,在秦孝公支持下实行变法。他借助革命暴力,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废井田,开阡陌,进一步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摧毁了秦国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基础,为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树立了一个榜样,为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在社会制度大变革中所起的积极作用,的确是“功如丘山”(《盐铁论·非鞅》)的。但是,两千多年来,孔孟之徒却把他的历史功绩污蔑和颠倒为历史罪过。现在,我们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商鞅给予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变法,根据地上文献和地下考古发掘资料的"二重证据"法研究,商鞅变法创建了一个以高压的社会氛围、鲜明的社会等级和快捷的上升渠道为特征的秦国社会。此次变法对秦国的主要贡献是完善了"军功爵制",提高了秦人的战斗力,但是商鞅并没有刻意打击旧贵族;在经济方面,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大众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9.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推行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改革。商鞅变法既为秦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典型地体现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关于《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这一课题,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据此,本课教学应讲清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人催生了商鞅变法?怎样的措施顺应了怎样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20.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改革,它不但对秦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因而,商鞅变法理所当然地一直受到史学界的重视,被列为研究的重大课题,尤其对于商鞅变法的性质和作用的探讨,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对于商鞅变法所以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史学界研究尚少,发表的专题文章不多。因此,笔者试图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管见,不当之处,务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