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步人大众化教育的改革大潮中应运而生的独立学院,有幸在陶行知当年办育才学校故地——合川草街镇办学.实现了陶行知创办“育才大学”的遗愿,在九年的办学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陶行知教育思想引领学院又好又快地跨越式发展,步人了全国318所独立学院的前列.创造了“有教无类”的“新平民教育”的办学奇迹。  相似文献   

3.
4.
5.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伟大的爱国者。他一身致力于教育事业,为追求光明的新中国,为发展进步的教育事业,百折不挠,鞠躬尽瘁,贡献了自己的一切。“他追求进步的一生光照后人。他的教育思想是一份珍贵的遗产。”(中陶会副会长杨应彬)1939年7月,他来到正处于抗日烽火中的重庆,创办了后来为世人所瞩目的学校——重庆育才学校,继续他“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为中国教育探获生路”(陶行知《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致王琳》教育科学出版社方明主编《陶行知教育名篇》P105)的道路。在这里,陶先生不仅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还丰富和发展了自己创立的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为育才学校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精神基础,这些都成为育才史上最宝贵的财富。今年,是我校的创始人陶行知先生诞辰115周年暨逝世60周年,在此之际,我们全体育才人无比深情地缅怀为教育的繁荣、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一生的老校长。值得幸运的是,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还在,他的高尚风骨还在,他的办学精神还在。  相似文献   

6.
赵鑫   《重庆陶研文史》2006,(2):14-17
陶行知在重庆的教育活动始于1939年3月,他到重庆北碚筹组晓庄研究院并着手筹办育才学校,至1946年4月,陶行知离开重庆育才学校去上海。在育才学校期间,是陶行知教育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一定程度上,陶行知在育才学校的教育活动可以代表他在重庆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7.
8.
9.
19世纪20年代中期,陶行知先生就开始了为中国教育找出路的实践活动,在艰苦的岁月中,开展了富有创造精神的教育实践,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的教育思想也影响着身后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11.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剖析陶行知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特别是“社会大学”的理论和实践、学理和学制等方面的思想,对当前高校如何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以及对我们今天大众化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和师德建设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立足中国国情,承衍传统美德,深入探索德育规律,提出的生活德育理论有着明确的政治方向、强烈的民族精神、浓郁的人文精神,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光辉,具有道德实践意义、思想理论意义和借鉴创新意义.陶行知理论是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文艺的源泉和文艺为谁服务两个方面探讨了陶行知对生活与文艺关系的认识,认为陶行知充分肯定了劳苦大众的生活需要是文艺唯一来源;在文艺为劳苦大众服务方面,他的认识也是正确的,尽管这一认识还有待深化。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的语言文字思想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 ,普及教育就得先普及语言文字 ,陶行知先生对这一点有深刻的认识 ,也正是在普及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形成了陶先生的语言文字思想 ,在语言实践当中 ,他也积极采用大众能懂的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的“现代性”是在其即行即知、即知即传、即传即联、即联即前的全人生旅途中屡败屡战、屡遭厄运,而又屡屡创造以促进现代文明。陶行知在生活教育运动中确定了现代化为运动的目标,他在现代化中寻求确定性。他提出了两个新命题:一是与时俱进,“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二是持续发展,“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性”。这正是当今后现代性社会所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从而也使我们有了借以理解后现代性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在陶行知丰富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有大量关于教材的精辟论述,如教材是满足一定目的、能够使用的、生活的工具;各级教育部门要有教材建设规划;教材编写者必须了解儿童生活,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材编写的程序和体例要灵活,要具有特色;学校有对教材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教材评价重在教材的精神价值;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赋予教师一定的教材选用权,倡导教师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应在生活和社会的广阔空间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等。这些思想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教材建设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作为一个有改造中国远大抱负的教育家,他对近代中国社会改造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思考。他提出改造中国社会的主张是建立在他对中西文化观念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他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取舍及改造,并在创新的基础上与西方文化相融合。这种中西文化观念奠定了陶行知社会改造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金林祥 《教育学报》2007,3(3):86-90
从1922年起,陶行知一贯推崇武训,主张学习武训精神。在1940年至1945年间,他以重庆育才学校为阵地,几乎每年都举行各种形式的武训纪念、宣传活动,成为当时我国主张学习武训,光大武训精神的代表性人物。他曾建议政府根据武训诞辰设立兴学节、兴学周、兴学月,以推动全国普及教育发展。他反对把武训当作异人、苦行者、圣人和“陶派的人”,也反对复活历史上的武训,而主张要学习“三无四有”的“武训的真精神”。陶行知对武训及武训精神的倡扬,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而且对于今天正确评价武训,推进教育普及,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