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的家长认为让孩子从小接触钱、了解钱并学会合理使用钱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和理财能力,以适应未来经济生活的需要。我们家的主要作法是: 一、教孩子认识钱的用途和来源孩子两三岁时就给他硬币作玩具,让他认识1美分、10美分、50美分和1美元等不同面值的硬币,并告诉他:5美分可以买一个苹果,2美分买一块巧克力,39美分买一盒鸡蛋,很多很多钱就可以买汽车、买房子——让他们知道钱是很有用的东西。大人临上班时对孩子说:“爸爸妈妈去上班,去挣钱,不上班不劳动就没有钱。”公司举办“家庭同乐日”,我们把孩子带去,向他们介绍父母的工作、收入等情况——让她们懂得劳动与金钱的关系,懂得“君子爱财,取之  相似文献   

2.
孩子的零花钱应该怎样给呢?我要是给了零花钱他就会乱买东西,不给就偷着拿,怎么办?已经教育过多次了,不好控制。孩子小的时候拿家长的钱,大了会不会偷钱呢?蔡建新: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父母会给孩子一些零花钱,甚至把春节的压岁钱、让孩子买东西剩下的零钱、公交卡充值的费用、餐费等等都交给孩子自己支配。有的家长认为  相似文献   

3.
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普遍重视子女的发展与教育 ,在开展游戏方面有以下利弊 :首先 ,父母愿意抽时间陪子女玩 ,但不会玩。面对自己年幼的孩子 ,当今的父母大都不吝于抽出一定的时间陪他玩 ,但由于对孩子的心理需要了解不多 ,不知道孩子在玩耍时的某些特殊的要求 ,不懂得孩子游戏的特点 ,只好凭自己的意愿来教或引导孩子游戏。刚开始孩子也许还喜欢 ,时间一长就不愿意跟父母玩了 ,令不少父母有“费力不讨好”的感觉。其次 ,父母愿意投资给子女买玩具 ,但不会买。据调查表明 ,家长在子女身上的投资主要在上兴趣班、买图书和玩具上。在商店的玩具…  相似文献   

4.
许多孩子常常央求父母:“给我买台电脑吧!”电脑买回家不是做摆设用的,买不买电脑的前提条件是家庭成员能否正确使用电脑,因此买电脑的家长有必要对家庭成员做一次能力评估:1郾对孩子的自控能力进行评估。看看孩子是否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是否能分清主次轻重。2郾对家长的控制能力进行评估。比如,家长中是否有一方的休息时间与孩子同步;家长中是否有一方懂得一些电脑和网络知识,等等。如果评估情况良好,那么就可以考虑买台电脑。买电脑的同时应制定好使用规则。具体内容至少应包含以下几点:1郾使用电脑应以学习为主,娱乐为辅。2郾电脑放在客厅…  相似文献   

5.
一位浙江绍兴读者的烦恼:带5岁的儿子去商店,他非要买价值不菲的轨道火车,无论我怎样劝阻都没用,只管自己哭闹。我实在有些无奈,在儿子眼里,我就是一个造钱的机器,他要买什么,我就得掏钱。该怎样教育这样的孩子?主持:家里有个小“挥霍者”,是因为他还不懂得父母的钱是有限的,甚  相似文献   

6.
《少年儿童研究》2010,(11):61-61
初级阶段——掌钱能力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乱花钱,因此“剥夺”孩子们掌控钱的机会。比如要买什么东西,统统向父母伸手要,孩子们得到的压岁钱,家长们也会说:“压岁钱由父母来帮你保管”,全数地将压岁钱收回去。这样做的弊端是,孩子们会因此养成要花钱就伸手,一有钱就赶快花光的习惯,而缺乏对消费的规划意识。  相似文献   

7.
现在不少家长太好说话了: 孩子说:“我要吃蛋糕。”父母说: “就买,就买。”孩子说:“我要那个会摇尾巴的小狗玩具.”父母说:“好的, 好的.”孩子说:“我要到游乐场玩。”父母说:“马上去,马上去。”要问这些家长为什么对孩子百依百顺,他们大都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说:“不顺着不行啊,否则非闹得天翻地覆不可.”他们不知道正是家长这样一味迁就, 过度地满足,养成了孩子专横跋  相似文献   

8.
有问有答     
《少年儿童研究》2013,(3):56-58
孩子没经允许就拿家里的钱怎么办? 孩子的零花钱应该怎样给呢?我要是给了零花钱他就会乱买东西,不给就偷着拿,怎么办?已经教育过多次了,不好控制。孩子小的时候拿家长的钱,大了会不会偷钱呢?  相似文献   

9.
“孩子越大越难管”,这是不少家长的一句口头禅。的确,现在的不少孩子群体情感匮乏、亲情淡化、不懂得感恩、不懂得体恤父母、不懂得家长的辛苦甘甜,更不懂得“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道理。有的孩子任性好强,做事随心所欲;还有不少孩子把顶撞家长当做家常便饭,甚至赌气出走的也不足为奇,出现“我的爱你永远不懂”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富裕国家比利时的孩子们,却从八九岁起就懂得了如何“精打细算”地支配自己有限的零花钱。在比利时,记者常听到孩子们说“我还没有攒够钱,不能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的钱要等到商品降价时才能用”之类的话,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在给零花钱方面是绝不会迁就他们的。在比利时家长[中,零花钱是孩子们初学理财的工具,而不是提供单纯的物质享受条件。零花钱要算计着用在比利时,通常从8岁开始,孩子们每周就能从家长那里得到零花钱了,但金额不多,多是几枚硬币。孩子们要想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一点一滴地慢慢积攒。虽然每个家庭给孩子零花…  相似文献   

11.
这几年,我们不时发现不少幼儿带钱上幼儿园。与家长交换意见时了解到,幼儿带钱的原因有:一是家长认为幼儿要有零用钱,钱是家长主动塞给孩子的。二是有的幼儿上幼儿园时讲条件,要求买这买那,家长为了赶着去上班,就用钱来打发孩子。三是少数幼儿趁家长不注意,悄悄地从家里拿了钱。通过观察,我们认为这样做的后果很不好:一是幼儿年龄小,控制能力差,教师组织教育活动时,他常常拿出钱来玩,影响活动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宠爱,我们发现幼儿因孩子手中,经常有钱去买零食吃。为了从小培养孩子节俭的习惯,我们在幼儿园中开展“小银行”活动,要求孩子把家长给的买零食的钱积存起来,到学期结束时,与家长商量,给孩子买一件玩具。这一活动受到家长和幼儿的欢迎,已成了我园长期进行的一项活动。上学期开学不久,“小银行”盒子里的八元多钱失窃了,调查结果是一对孪生兄弟拿的,已花得分文不剩。隔天,其阿姨家玻璃板下压着的二元多钱也到了这对孪生兄弟的口袋中。当老师把情况告知孩子的父母时,他们先是不信,最后在事实面前才如梦初醒。老师诚恳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他们痛心地谈了孩子在家的用钱情况,后悔平时在用钱方  相似文献   

13.
记得小时候,妈妈会把写有“盐半斤,味精一包”之类的小纸条放进竹篮里,再给我一些钱,打发我到小店去买,并允许我买一颗水果糖,我想这就是所拥有的零花钱了。但现在的孩子不稀罕一颗水果糖,他们向父母要的零花钱年年升级,有的家长为孩子有经济意识而开心,也有的家长为孩子乱花钱带来的种种后果而担忧。于是,便有了本期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是每位做父母的天性使然。父母的这种爱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感情基础,没有这种爱,就谈不上家庭教育,更别说要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如果父母只懂得爱,却不懂得用爱来教育孩子,管理孩子,自然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爱而不溺,严而不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幼儿期:犹太人从3岁教花钱 小孩儿3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孩子辨认硬币和纸币。5岁时父母让他们知道。钱可以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并告诉他们钱是怎么赚来的。7岁时他们得看懂商品价格.8岁时父母教他们可以通过打工来赚钱、用劳力换取报酬,并教孩子把钱存在银行里,让他们从小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  相似文献   

16.
家长信箱     
孩子偷拿家长的钱怎么办Q编辑老师:您好!我的孩子12岁了,最近经常拿家长的钱。我有时从外面买东西回来,就会把零钱放在书桌上,后来发现钱总是少,开始的时候是五元,后来是十元二十元。无意中我发现原来是孩子拿钱买零食或自己喜欢的图书了。我真怕他以后在外会养成小偷小摸的习惯,从现在起,我该怎么教育他呢?A家长:您好!从心理学角度讲,一个孩子能否比别的孩子成长得更好,  相似文献   

17.
别小看两三岁的幼儿,他们知道“哭一下”就等于“可以买东西”,而孩子从小观察父母的消费行为,便会知道父母爱不爱花钱、花钱有没有计划。家庭生活中,父母让孩子衣食无忧,却容易忽略教育他对钱的态度。那么,孩子怎知钱为何物?怎知钱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幼儿在“感恩”情感方面的情况,笔者曾对自己所教的大、中、小三个年龄班的家长做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现在的孩子普遍不懂得体谅父母辛苦的占76%;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事,比如说,爷爷、奶奶或父母生病了,不懂得要主动去表示关心的占68%;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关心,却不懂得要主动地向别人表示感激或感谢的占58%。这一结果说明现在的幼儿只懂得受恩而不懂得施恩。究其原因,就家长而言,在对孩子的培养上,不少家长只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现在的小孩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全家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想得到孩子的回报,久而久之,很多孩子认为从家长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当然的,自然不会想着去关心别人、感激他人;就幼儿教师来说,在幼儿园课程里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内容很少,再加上幼儿教师本身也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意识,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较少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经常听家长这样议论,他们的孩子不懂得尊重父母,不体谅家长;也有很多教师感慨现在的孩子难管、难教。事实上,能否取得学生认同,取决于家长、教师的才学、品德和性格等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20.
经常听家长这样议论,他们的孩子不懂得尊重父母,不体谅家长;也有很多教师感慨现在的孩子难管、难教。事实上,能否取得学生认同,取决于家长、教师的才学、品德和性格等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