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能持久,如果套用传统的讲练英语的教学方式内容易使学生产厌学的情绪,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防止这一些现象产生呢?笔者认为,小学英语教学必须从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灵活地采取多种适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教学形式,如做游戏、唱歌、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学习兴趣的最佳状态和轻松和谐的气氛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对常识教材,尤其是历史教材,难以直接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措施,就会使不少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厌学"的情绪.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以下几点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学周刊C版》2017,(14):51-52
数学教学中,如果仅仅进行机械的知识传授,则容易使小学生产生厌倦和畏惧情绪,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中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4.
“参与教育”是指在一定的育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使学生自觉地参加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主动地接受教育,真正地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参与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师生双向信息交流.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教师的最佳主导作用,又要有目的地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充分体验思考的兴趣、发现的愉快、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目的.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及教材的知识因素,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参与兴趣,以求最佳教学效果.一、融通师生情感,激发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的教学工作使笔者认识到,学生如果对数学发生兴趣,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形成“爱学——会学——学会”这样一个良性循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满怀信心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相似文献   

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注意教法的改革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往往会感到学习数学不仅单调、枯燥,而且抽象、难学.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学就是要点燃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游弋于数学知识的海洋,才能品味学习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数学能力的欲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呢? 一、创设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远比情绪高涨时低很多.没有好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宽松、生动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8.
激趣与小学生数学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率。一堂生动有趣的课,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使学生产生快乐的情趣,克服困难,抑制疲劳,主动地探究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应创新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交为“我要学”的主动状态。  相似文献   

9.
陈桂芝 《教育艺术》2010,(7):31-31,30
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人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这充分说明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作用重大。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实际谈一下我是如何运用“情境”于教学中的。  相似文献   

1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所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也不强。如果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不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就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语文的学习丧失兴趣。只有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才是学习语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姚大鹏 《教育文汇》2003,(12):30-31
教学中学生兴趣如何,直接影响到教与学这一双边活动的成败。大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我们认真观察教学实践,就会注意到,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这种愉悦的情绪状态正是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主动探究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地运用兴趣教学,以拨动学生的情绪之弦。  相似文献   

13.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注意教法的改革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和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使学生学习轻松愉快、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相似文献   

15.
符伟 《海南教育》2008,(6):16-16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和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使学生学习轻松愉快、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课堂里,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单相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因此,无论是在低年级,还是在中高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都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说,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  相似文献   

17.
季淑剑 《教师》2012,(30):57-57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的振奋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要让学生进入情绪高昂的学习状态,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就需要老师的引导。这样的“引导”,  相似文献   

18.
往往我们错误地以为,心理学是中学以后的话题,而心理调适只是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其实不然,小学生也有真实的心理状态,小学语文也是一门渗透感情的学科,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同样需要心理调适.小学生可以在课文的品味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或感动,或兴奋,或感恩,或后悔……情绪犹如温度计,能使人沸腾,也能使人冷却.洞察学生心理,进行科学的心理调适过程,可以对我们的语文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升温”.  相似文献   

19.
对小学生中出现的数学成绩不同程度地分化现象,如果教师不认真研究分化的原因,采取一定的措施,便会使学习较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又往往“吃不消”,影响学习情绪,甚至丧失信心。如何贯彻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呢?我们进行了“数学分组教学”的实验,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理和心理还处在成长的阶段,他们的学习绝大部分还是依靠兴趣进行的。关于兴趣学习,许多中外教育家都有相当精辟的论述。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