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按语:清代官方档案文献中,称台湾原住民为"番民"。"番民"有"熟番"、"生番"之分,其在平原地带居住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的,称"熟番";分散居住在高山的,称"生番"。番民的生活区域称为"番地"。康熙朝收复台湾后,如何对待和管理原住民问题,成为清政府治台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劝垦番地到移民入台,从开山抚番到开禁招垦,清政府对台湾进行了一系列有效治理,逐步开发"番地",客观上推动了台湾原住民生产和生  相似文献   

2.
台湾"生番"朝觐是清廷与台湾原住民在王朝仪轨层面上互动的突出例证。乾隆五十三年(1788)清军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事,在随后的筹办善后事宜中,陕甘总督福康安上奏朝廷,提议在平定事件中出力可嘉的台湾"生番""照四川屯练土司之例",进京朝觐。于是,在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和乾隆五十五年八月,台湾"生番"先后两次赴北京和避暑山庄朝觐,并为乾隆皇帝贺八旬万寿。这两次朝觐是清朝皇帝与台湾原住民的直面接触,是清廷理番事务的特殊体现,具有巩固海疆一统的政治涵义。现从馆藏军机处上谕档、军机处录副奏折、宫中朱批奏折等档案中,编选有关乾隆朝台湾"生番"朝觐档案,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3.
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月,日本以琉球遭风船民被台湾"生番"所杀为借口,悍然出兵台南的琅峤。日兵侵台事件的发生,让清廷对台湾的海防地位有了全新的认识,开始了台湾开发与建设的新部署。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沈葆桢首倡设立台湾电报。其后,福建巡抚丁日昌移福建陆路未成之电报线至台湾,于光绪三年(1877年)建成自台湾府城至安平及自府城至旗后长达95里的电报线路,并在府城、安平、旗后三处设立报房。这是中国人自己修建并由中国人掌管的第一条电报线,在中国邮电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光绪十一年台湾建省之后,首任巡抚刘铭传在台湾进行一系列近代化建设,最终完成了台湾电报的铺设,并敷设了闽台海底电报线。由此,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军情政令瞬息可达,在加强近代中国海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从馆藏军机处上谕档、军机处录副奏折、军机处电报档、朱批奏折等档案中,编选有关创办台湾电报史料,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4.
清代努尔哈赤的父亲、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称宗室,清初多"从龙入关",驻守于京城内外。到嘉庆朝,随北京城的宗室人口繁衍,越来越多的宗室无官可做,清政府也无力供养,以致其生活窘迫。宗室犯法的案件越来越多。嘉庆十七年(1812),嘉庆帝命盛京将军择地建盖住房,并由宗人府挑选京城无业的闲散宗室移住盛京。从嘉庆十八年秋天开始,70户闲散宗室分三批移住盛京。现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上谕档和录副奏折、内务府档案中编选相关档案,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清代努尔哈赤的父亲、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称宗室,清初多"从龙入关",驻守于京城内外。到嘉庆朝,随着北京城的宗室人口繁衍,越来越多的宗室无官可做,清政府也无力供养,以致其生活窘迫。宗室犯法的案件越来越多。嘉庆十七年(1812),嘉庆帝命盛京将军择地建盖住房,并由宗人府挑选京城无业的闲散宗室移住盛京。从嘉庆十八年秋天开始,70户闲散宗室分三批移住盛京。现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上谕档和录副奏折、内务府档案中编选相关档案,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6.
台湾地区储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清朝中后期,清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台湾地理位置的重要,提出"以防夷而治台"的政策。同治十三年(1874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间,沈葆桢两次作为钦差大臣赴台,提出一系列开发台湾的措施。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沈葆桢积极引进外国机器,聘请外国技师,开办基隆八斗子煤矿,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近代机器采矿业。沈葆祯调任之后,继任者丁日昌也主张发展台湾经济,开发台湾的矿业。中法战争后,台湾巡抚刘铭传重兴深受战争破坏的基隆煤矿。光绪十二年在沪尾设立官办樟脑、硫磺厂。光绪十四年又设立官办机器锯木厂。这一系列举措,开启了台湾经济近代化的先河。现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上谕档、录副奏折、电报档等档案中,编选清末台湾兴办矿务有关史料,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7.
台湾地区储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清朝中后期,清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台湾地理位置的重要,提出"以防夷而治台"的政策。同治十三年(1874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间,沈葆桢两次作为钦差大臣赴台,提出一系列开发台湾的措施。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沈葆桢积极引进外国机器,聘请外国技师,开办基隆八斗子煤矿,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近代机器采矿业。沈葆祯调任之后,继任者丁日昌也主张发展台湾经济,开发台湾的矿业。中法战争后,台湾巡抚刘铭传重兴深受战争破坏的基隆煤矿。光绪十二年在沪尾设立官办樟脑、硫磺厂。光绪十四年又设立官办机器锯木厂。这一系列举措,开启了台湾经济近代化的先河。现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上谕档、录副奏折、电报档等档案中,编选清末台湾兴办矿务史料,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奏折是清代大臣呈给皇帝的上行文书,数量众多,价值巨大。一般认为奏折要么保存在宫中,要么存于军机处,前者称"朱批奏折",是奏折原件,后者为"录副奏折",是抄录的奏折副本。前者的形成是根源于朱批缴回制度,后者则是由于军机处的奏折录副存案制度。除了宫中和军机处以外,其他机构档案中是否还有奏折(本文特指呈给皇帝的"原折",也称"正折")呢?如果有,反映了怎样的公文处理程序?这些问题,笔者尚未见有专文讨论a,因此根据所见的中国第一历史  相似文献   

9.
清自康熙统一台湾后,为加强对台地的有效管理和开发,陆续推出一系列治台举措。在文教政策上,一方面在台湾推广儒学,增设书院,鼓励台湾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另一方面,在原住民地区设立土番社学,教之以儒家文化,番童习学汉字,讲官话,易风俗,不少番童还参加科考,取为秀才。这些教化政策,对提高台湾民众的人文素养,促进原住民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番汉融合,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现辑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上谕档及宫中朱批奏折中相关史料,供研究参考。——编选者伍媛媛  相似文献   

10.
《历史档案》2011,(3):14-19
黄兴等人发起的广州起义,是辛亥革命前夕同盟会组织的针对清政府的重要暴动之一。因布置联络不灵,事机坐误,这次起义被清政府剿杀,但为数月之后武昌起义的胜利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教训。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军机处上谕档、录副奏折、电报档,兵部一陆军部档案和刑法部档案。这些清朝官方的文报,反映了当时起义的详情内幕和清政府的对策,系属首次整...  相似文献   

11.
嘉庆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乾隆朝后期及嘉庆朝,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浙江开垦荒山谋生,由于他们大都在山上搭棚居住,故被称为棚民。本专题史料选自馆藏嘉庆朝军机处录副奏折法律类及内政类,主要是有关安徽休宁县浯田岭等七村程姓族长程元通遣人赴京控告当地棚民占山扰害一案的有关文件,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农民从流徙到定居的过程、棚民与土著居民的关系、与族产共业有关的一些纠纷的处理情况、山区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清政府对棚民政策的前后变化等等。  相似文献   

12.
《历史档案》2011,(3):28-41
1911年10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武昌起义,成立中华民国。清政府的统治濒于崩溃,清皇室被迫宣布退位。现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上谕档、电报档等档案中,选辑部分宣统三年有关清皇室退位的史料,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3.
清同治元年以后,因时局变化和对太平军作战形势所迫,清王朝中央政府决心采用“借师助剿”的手段,公开联合外国侵略者镇压太平军。当时列强之一的沙俄不仅向清军输送武器、禁止俄商船只接济太平军,还直接派军舰到上海参与镇压行动。本组史料反映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政策的变化以及沙俄等西方列强以“助剿”为名,行侵华之实的罪恶行径。现刊布的此组史料选自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及筹办夷务始末清本等全宗档案,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一书所未载。  相似文献   

14.
清政府禁止民众聚赌,但民间赌博依然盛行。嘉庆十六年,御史韩鼎晋奏请严饬各地禁止赌博,并提及京城内轿子房赌博,旗人多受其累。嘉庆帝谕令严查。后查明,大学士明亮、禄康等官员的轿夫都涉嫌开设赌局,召集旗民人等聚赌,而步军统领衙门相关街道官弁则收受贿赂,加以包庇。嘉庆帝因此震怒,下旨穷究,一大批官员人等都遭到严惩。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嘉庆年间京城的社会风气与吏治情形。现从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军机处上谕档中编选相关档案,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5.
《历史档案》2011,(3):3-13,19
有关孙中山革命活动档案史料,本刊1985年第1期、1986年第2期、1996年第4期曾相继刊发。现续从馆藏军机处电报档、上谕档、录副奏折和端方档中,遴选未曾刊出过的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查禁孙中山革命活动部分档案,反映了孙中山在国内外的革命活动情况,包括领导革命团体、演讲宣传、武装起义、筹集活动经费、购置武器弹药等内容,可...  相似文献   

16.
现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上谕档中选辑的这组史料,反映了乾隆年间清政府在加强地方驿递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可供研究邮驿史参考,现予刊布。  相似文献   

17.
《历史档案》2006,(2):80-80
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一书,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40册,收录本馆所藏晚清军机处电报档约万件,时间起自光绪十年(1884年),迄于宣统三年(1911年),翔实地反映了晚清政府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的重大决策内幕。这些档案绝大部分为首次对外刊布,它不但可与同时期的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廷寄互为补充,而且其许多内容为奏折与廷寄等文件所不栽,具有填补资料空白的重要作用,对研究晚清史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现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上谕档中选辑的这组史料,反映了乾隆年间清政府在加强地方驿递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可供研究邮驿史参考,现予刊布。 ——编选者哈恩忠  相似文献   

19.
乾隆五十七年河东盐务实行盐课摊归地丁之制,虽使这里的盐业恢复了生机,但民间力田之人纳无盐之课加重了负担,豪富卖无课之盐获得巨利,且使清政府盐税收入大大减少,到了嘉庆十一年,不得不宣布于次年复改商运。这里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及军机处录副奏折中,选出有关这次变革后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如何解决的档案史料,予以公布,供研究清代经济史、盐业史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谭嗣同等"六君子",并对张荫桓、陈宝箴等举荐维新派、支持变法的官员进行惩处。康有为、梁启超等借助英、日等国的庇护,逃往海外,曾流亡到日本、香港、新加坡、意大利、美国等地。清政府一面通缉康梁等人,一面与列强交涉,企图引渡康梁等,但均未成功。此次比日本明治维新晚了30年的变法,不仅未能使晚清的政治走向进步,反而随变法失败后,清政府对维新人士的惩处和通缉,走向更加保守和封闭,也加剧了清与列强之间紧张的关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曾经整理出版过有关戊戌变法的档案史料,例如1958年出版过《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全1册,43万字,收录档案302件,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但因选材范围较小,遗漏文件颇多,尚不足以反映戊戌变法全貌。兹值戊戌变法120周年之际,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上谕档、电报档和外务部档案中,辑录有关戊戌政变后清政府惩处和通缉康梁党人等的档案,希望对于戊戌变法及晚清政治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