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元培"美育代宗教"命题存在学理误区,潘知常代之美学神性维度是以海德格尔式现代审美救世主义颠覆其古典席勒式的美学救世主义。不同于宗教,美学的信仰维度应该是真与善,"真"既是科学的真理,也包括从现实日常生活中提炼的真情,甚至包括各种不同宗教教派中某些教义经过改造可纳入(适应)世俗的某些真缔。宇宙之真性系着于无限之神性,而善作为人类社会有限价值消解于无限之中,美则在"无名""无言"中被无限赋予"天地大美"非造神主义之客体神性。  相似文献   

2.
宗炳是开山水画之先河的画家、画论家,他在佛学"神不灭"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情本感应之说的形神理论。他认为感应是"神"产生的基础,也是人们认识"神"的媒介,这一点使艺术作品的内在神韵实现了独立;同时,这些形神美学思想在他的山水画理论中呈现为"澄怀味象"和"神超理得"两个核心范畴。"澄怀味象"的认识方式,区别了表象与艺术形象,讨论的是如何认识"形"的问题;"神超理得"指明了"神"的意义,真正实现了人的精神解放。只有明晰佛教"形神"思想与宗炳形神美学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山水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蒙敏 《广西教育》2014,(11):117-118
从超验主义解读,《觉醒》中的女主人公埃德娜·庞德里埃可以被看做一位超验主义的朝圣者。她热爱自然,理解自然,响应自然,不断地从大自然的"神启"中获得启发和力量,渐渐觉醒,发现真实的自我,实现自我,从而完成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的历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达到"人神合一"的精神完美境界,得到永远的重生。  相似文献   

4.
作为20世纪中国的唯美主义诗人,邵洵美为中国新诗所引入的美的观念,意义不凡。他力图通过译介西方唯美-颓废主义诗人诗论诗作,为唯美-颓废艺术思想作为一种美学原则而融入中国艺术精神,拨去理论与情感上的迷雾。他对诗的品性的定位,把诗融入了哲学、宗教、历史、思维、心理等人类文化的总体构成里。他所强调的诗的形式要与诗的品性相和谐,把新诗引入了对美的姿态、颜色、形状以及灵魂的凝视。然而,邵洵美对官能享受的率真颂赞,不仅没有为他赢得新诗美学现代性追求的桂冠,反而使他被钉在"颓加荡"的十字架上。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美学以艺术理想为最高追求,而这种艺术理想只是"绝对理念"的初级内容,也是通向宗教理念的过渡环节。在黑格尔美学体系中,艺术理想的历史发展本身就包含了神学内涵,并在象征艺术、古典艺术、浪漫艺术中有着不同的体现,而具有人神合一品质的希腊古典艺术则被其当作最高的艺术理想来看待。  相似文献   

6.
《江格尔》以生命美学观点的艺术内容和生活内容传承了蒙古族对人类生存的讴歌,艺术地再现了人类生命存在才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源。对人类全部生命———三重生命———肉体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礼赞构成了《江格尔》的美学基本思想;歌颂英雄,宣扬英雄主义,构成了《江格尔》的美学追求;创造北宝木巴地方,构建了满足人的生命与自然"合一"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7.
生态主义视整个世界为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和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美国诗人威廉·斯塔福德是美国诗坛的的重要代表之一。本文从生态主义视角分析他的生活背景和作品《穿过黑暗旅行》,指出他的诗歌关注资本主义文明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他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传递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融为一体才是"生存的好方式"。  相似文献   

8.
中西文化心理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常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天人合一的二元结构,也有天人相分,但最终归于天人合一,乃至天人未分的混沌;而西方文化是神、人、自然的三维结构,三者从未分到分化,最终目标也是重新合为一体,但三者必须经历对立过程,不能退回到未分状态.原始时代,世界各民族都是"天人合一"的,而"天"在此时既是自然,也是神,所以是"自然宗教",因而自然、神、人是浑然一体的.在中国,远古"天人合一"或混沌未分的状态并未被改变,而是沿袭下来.神和自然合称为"天道",其中,神方面和人合为一体则成为"圣人",自然方面和人合一则叫做"真人".儒家主张做"圣人",道家主张做"真人",这是两种不同意义的天人合一.西方从希腊神话起,代表自然的旧神和代表精神生活的新神开始有了分化,有了"神-人-自然"三维结构的雏形.但这种分化在中世纪基督教和近现代也体现为各种不同方式,从而表现出与中国文化模式不尽相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通常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天人合一的二元结构,也有天人相分,但最终归于天人合一,乃至天人未分的混沌;而西方文化是神、人、自然的三维结构,三者从未分到分化,最终目标也是重新合为一体,但三者必须经历对立过程,不能退回到未分状态.原始时代,世界各民族都是"天人合一"的,而"天"在此时既是自然,也是神,所以是"自然宗教",因而自然、神、人是浑然一体的.在中国,远古"天人合一"或混沌未分的状态并未被改变,而是沿袭下来.神和自然合称为"天道",其中,神方面和人合为一体则成为"圣人",自然方面和人合一则叫做"真人".儒家主张做"圣人",道家主张做"真人",这是两种不同意义的天人合一.西方从希腊神话起,代表自然的旧神和代表精神生活的新神开始有了分化,有了"神-人-自然"三维结构的雏形.但这种分化在中世纪基督教和近现代也体现为各种不同方式,从而表现出与中国文化模式不尽相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肖飞 《培训与研究》2007,24(12):74-76
和谐美是美的最高境界,既然自然界在本质层次上是美的,那么,揭示与描述自然之奥秘的科学理论也就应具有相应的美学特征。崇尚自然之理性、宇宙之和谐的思想,是科学家探索自然的力量源泉。杨振宁教授的科学美思想集中了东西方和谐美思想之精髓,是人类追寻神秘的宇宙秩序之"大美"的最高境界。东方的美学原则有益于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西方的美学原则有益于指导人们的科学实践,这正是杨振宁教授和谐美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作为"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他在桐城派文化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刘大櫆虽然没有像方苞、姚鼐那样提出个性鲜明、影响广泛的理论学说,但其以丰富的文学实践和鲜明的学术个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其代表作《论文偶记》以"神气"为主题,深入探析了"神气"的审美内涵及践行途径。刘大櫆以诗论文,重视散文的艺术表现,深入剖析了"神"这一美学范畴,并结合散文理论和绘画理论,从"神"与"法""气""势""十二贵"等方面的关系,探寻了"神"的本质、践行路径及表现形式等,从而实现了"文以载道"到"神"之美学旨趣追求的转变,从审美创造、审美传达和审美感悟三个维度将"神"推向了纯粹美学趣味,奠定了"神"的美学地位。  相似文献   

12.
追求美是人类的共性,创造美是人类的心愿。艺术是美,文学是美,科学也是美。那么,我们纵览物理学理论,处处都体现出和谐、简洁、对称、统一的美学原则。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世界不再那样神秘莫测,他的质能方程E=mc~2把质量与能量的关系揭示得淋漓尽致,使人们能够从中认识其内在的科学与美的价值,给人一种美的享受。马克思认为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世界的。美的规律就是人类在进行自由的、有意识的、合乎目的的创造性实践中,符合客观物质运动的各种规律。在物理学理论中,物理学家必须考虑到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对称、协调、和谐、自然的完美性等美学属性。 1 美学原则体现在物理学理论中 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起因于其美学素质,他对规律的一种天才猜测,或是从理论的  相似文献   

13.
科林伍德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在他的理论创作生涯中,《艺术哲学新论》和《艺术原理》集中反映了他的美学思想。《艺术哲学新论》所代表的是他前期的美学思想,在这部美学理论著作中,科林伍德详细阐述了艺术哲学的基本原理,同时强调了艺术与科学、宗教、历史、哲学间的关系,从情感、实践、理论等层面向我们论述关于艺术概念的观点,并且提出研究艺术的基本思维方式——想象,这为西方艺术哲学的研究打开了新局面,科林伍德在西方被认为是克罗齐美学思想的继承者,并且许多人把克罗齐与科林伍德的理论联系在一起,称其为"克罗齐—科林伍德表现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有关后人类的言说已经变得蔚为大观。在这个过程中,新物质主义的兴起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引导学者由迷恋语言转向重视物质,继而回归身体与生活世界。虽然生态理论大家海瑟曾于2008年宣告“后身体”时代已经来临,但这个回归的过程非但没有终止,而且形成了延续至今的精神轨迹。从某种意义上说,后人类美学必然落实到身体的维度。恰如哈拉维在《赛博格宣言》中指出的那样,有机体与机器将结合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后人类,而这意味着承认人是一种身体性存在。正是由于意识到了这个事实,物质生态女性主义者阿莱默将赛博格视为人类、机器、自然(尤其是动物)的混合体。随着生命-机器和人类-动物的界限被跨越,一种加强版的身体美学和生态美学已经出现,支撑着正在生成中的后人类美学。在由此形成的视域中,生态学和身体学形成了相互通达的关系。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审视后人类美学,我们会重新发现身体的意义。可以说,从身体出发的理论建构具有双重的作用:既证明了生态文化的合法性,又解构了曾经流行的超人主义。无论人获得怎样的强化,她/他都是身体性存在,都依赖生态环境和技术体系。从这个角度看,真正后人类的后人类美学必然呈现人类-自然-机器的交互主体...  相似文献   

15.
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及其实现机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一、引言从人类开始有教育以来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作为教育的两极就一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体现出一体化、分化、矛盾冲突与互动发展的特征。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发展史看 ,大致经历了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近代、现代五个典型阶段。直到 1 9世纪末 ,人文教育始终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和绝对优势 ,这既与人类知识体系的发展有关 ,也与教育的发展有关。文艺复兴的结果是产生了新的文学、哲学和科学 ,缔造了科学与人文的联手 ,并最终由科学与人文战胜了神本主义 ,人文为科学的发展打碎了宗教的枷锁 ,科学为人文的复兴扫荡了神本的阴影…  相似文献   

16.
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批判”.正是在文化批判理论的总体框架内,马尔库塞试图把美学建设成为一门具有现代色彩的感性科学.他在审美理想与文化选择之间、审美活动与人的解放之间、审美形式与艺术的社会政治潜能之间建立起了新的联系,拓展了现代美学的思维空间和研究视野.然而,马尔库塞的理论学说只是一种具有浪漫色彩的“美学乌托帮”,不能成为一门有助于人类解放的“审美人类学”,非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观点使他陷入反科学的泥潭而难以自拨.  相似文献   

17.
生态美学以审美的方式确立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种审美方式中,审美关系中的主体与客体不是对象化的关系,而是主客合一的和谐境界。道家美学否定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地位和征服欲望,而将自然视为与人类平等的主体,揭示了人与自然主客合一的审美关系,体现了生态美学的审美意蕴;道家美学否定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方式,强调人与世界的同一,彰显了主体间性美学的审美特质,从而为中西方美学的沟通提供了哲学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月神是古代两河流域自然神灵中的重要成员,月神崇拜是古代两河流域宗教历史中持久显著的文化现象;月神的神性、家谱、神庙、节日、祭礼、象征、神话和赞美诗等构成月神崇拜的完整系统,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古代自然崇拜发展充分和成熟的文化特征。古代两河流域月神崇拜的历史考察对揭示人类早期宗教自然崇拜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柯勒律治的有机主义美学,不仅是对之前文艺理论的批判和继承,还深受当时的自然科学影响,主要表现在生物学对物理力学的反动,也就是说,以生物有机整体学说来抵抗之前基于物理力学的机械主义。同时由于受到当时科学水平的制约,柯氏的有机主义美学也存在着诸多弊端,诸如过分强调整体,而忽视部分;过分强调文学创作的自发性,而忽视人的自由意志;以及神即自然的泛神论思想等。  相似文献   

20.
美与美感孰先孰后的问题,是美学理论中争议极大而又未能很好解决的重大的基本的美学理论问题。当代中国美学界基本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美先美感后说;美与美感同时生发说;美感在先美在后说。"主客体实践美学"认为自然美和生态美是宇宙自然本质力量非自觉自由创化的结果,先于"人化的自然"和社会化的人类即人化美和拥有审美能力的人类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