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当代新儒家中,唐君毅提出"性情的形而上学",牟宗三提出"道德的形而上学",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对中国哲学精神传统作一清理。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性情"一词其实和"道德"一词是相对而共生的,反映了早期儒道两家对人性的基本认识。可以说"性情的形而上学"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拟从早期道家的思想来讨论道家是如何体现出"性情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与道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大诗人中一位富有思想深度的作家。就其基本思想而言,传统的观点主要有两种道家说和儒家说。陶渊明出仕、隐居、躬耕、读书、作诗的生活历程、具体诗文作品以及陶渊明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综合分析说明,无论是人生态度、生活方式,还是诗文创作,审美情绪,道家思想对陶渊明更带有根本性的影响,陶渊明的任与隐都不类于儒家而近于道家,老庄哲学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叶维廉解读中国文论的独到之处主要在于他对中国山水诗、画及道家思想的再阐释,然而过度强调此三者的重要性却又导致了他对中国文论的盲视乃至误释。这中间既有社会外因又有心理内因,只有通过转换角度、改变方法、应用否定性原理才能从反面突围,再认识叶维廉的文论思想。  相似文献   

4.
政治大动荡,带来魏晋时期思想的大解放。陶渊明既出生名门,又恰逢魏晋时代,儒家所标榜的“不朽”,是陶渊明一生的追求。而东晋是一个苦闷的时代,渊明的儒家理想注定不能实现,渊明为了找到生命的出口,于是道家文化就构建了渊明笔下田园风光的恬淡。本文结合渊明的身世、时代和其诗文,多个角度分析了陶渊明与儒道文化的内在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敦煌壁画和雕塑出自佛教经典和教义,其兴衰发展变化自然与佛教本身的发展变化相联系,佛教传入中土后得到了很大发展,这是由于它和中国的固有文化相斗争而又逐渐融合。从思想上说,一开始它就不能不和中国的儒道思想打交道,它能在魏晋时代得以大盛,是和当时的苦难社会与道家玄学思想抬头分不开的。所以它先是依附于道家而与儒家争,继而又与儒道争高低,儒佛道三家之争在五代之前是史不绝书的,最后胜利的还是儒家。儒家思想虽然也随时代而变化的,但是始终不脱其入世哲学的性质,并且  相似文献   

6.
<正>唐朝是一个信奉道教的朝代,道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唐代尤其是盛唐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个体来看,诗人置身于这样一个时代氛围中,接受道家思想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李白,因为他的个性气质与道家思想的契合,他的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很明显地打上了道家思想的烙印。现在,把李白放在崇道风气盛行的时代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下,研究李白与道家思想的关系,为我们理解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成就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角度。道家在春秋时期由老子创立,至汉武帝时在政治上一度失势,东汉末与道教结合,自此与儒、释两大思想体系并列为三而得以广泛传播,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及文学艺术的三大精神支柱。唐代,道教最初是作为一种政治工具而得到尊崇的。因为道家创始人老子姓李,李唐皇朝为了提高自己的门阀地位,就攀附老子为同宗,尊他为"圣主",自称是他的"圣裔",虚  相似文献   

7.
儒家和道家的教育价值观,代表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迥然相异的两种价值取向,二者之间既相互抵牾,又相互补充,构成了我国传统教育价值观严整而独特的形态。本文从三个主要侧面,对儒家和道家教育价值观的差异性,做了概要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易传·系辞》是一部具有哲学义理之作,其思想来源历来争论不一,传统观点认定其源于儒家,而本文从自然观角度入手,分析了它在自然观方面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从而进一步证实《易传·系辞》思想主要源于道家思想,并非源于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思想可谓是“阳儒阴道,外儒内道,道中有儒,儒中有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动态体系中,道家始终能够与儒家比肩并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主动脉之一。道家为什么能够在以儒家为正统的数千年中国历史中始终保持活力与生机?正是本文意趣所在,即尝试从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和谐”与“外适应”角度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生命观显示出不同的内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的生命观颇具代表性,儒家主要从生的角度看待生命,是一种入世的生命观;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是自然之道生命观。而西方文化中的生命观主要是从终极(即死亡)的角度看待生命。因此,不同的路向折射出中西方生命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狂士传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观,先秦的儒道思想为这种传统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资源,而后来佛学尤其禅宗思想的传播与商业经济的发展等新因素则不断地丰富了这个传统。杜甫身上兼具儒家型狂士和道家型狂士两种气质。道家式的狂主要表现在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上,而儒家式的狂则主要表现为杜甫不管自身条件如何艰苦地位如何卑微都会积极地公开地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其中儒家式的狂是杜甫作为狂士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曹丕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位以文论家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精神开展文学批评的文论家,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品评才性”上,也就是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文人”论,也就是作家论。曹丕的“文人”论受儒家和道家及汉魏时期“才性”论与人物品鉴的影响,着重对“文人”的“才性”进行品评。其二是“文气”论。曹丕的“文气”论直接受到儒家和道家关于“气”的思想影响,注重探讨作家作品的生命内涵与生命特质,具体而深入地解释了“气”在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马列文论作为具有生命力的开放的学术体系,其最大特色之一即“通过独立的研究必然可以掌握它甚至创造它”。(1)(P5)依据时代和文学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提升与丰富,是马列文论特有的思维品格。创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当代形态是时下理论界广泛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当中,多数研究者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首先涉及到马列文论的哲学基础问题。因为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实践及其理论界说,大都有深厚的哲学背景作为依托。也就是说,特定的哲学基础对于建构特定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各家各派如我国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无论其具体观点如何,他们都是依凭一定的哲学基础和逻辑出发点来支撑整个理论建构的。  相似文献   

14.
先秦道家教学思想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先秦诸子的教学思想,理论界通常比较重视儒家和墨家,甚至有道、法两家没有教学思想的说法,这是个缺乏严格论证的结论。 一 对待历史问题必须重视其客观性,但实际上人们却往往会运用传统的先验意念来约束这种客观性。研究先秦诸子的教学思想,人们往往会下意识地以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教学思想作为准绳去评价墨家、道家和法家。所以,儒家讲究社会人本主义,社会观就被确认为有丰富的教学思想,而道家主张返璞归真,讲究自然人本主义,自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中国传统治国方法中,主要有人治和天治,人治又包括法治和德治等。所谓"以人治国",就是以人为主来治理国家。在中国古代,主张"以人治国"的主要是儒家、法家等,其中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下面就中国传统治国方法作一简单的介绍。1.道家主张"以天治国"中国古代历史上主张"天治"的是道家。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美"与"善",诸子各有分说,由可视可感的具体事物到笼统的人品道德,再到更为广泛的审美判断,这些论争对于后世文论的审美取向和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是儒家主张从实践层面贯彻美善思想,还是道家从更高层面理解美善,他们的相关思考对后世文论都产生深远影响。诸子对于美善的论辩,目的当然并不在于学理层面的抽象思考,而在现实生活层面的运用和实践,施之于中国古代文论,则形成源远流长的美刺传统。就古人的价值取向而言,圣贤们一般认为,美要以善为前提,不能只有外在的言辞之美,还要有思想内容的敦厚良善。用之于中国古代文论,则形成久远的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文学在起源时期有着类似的发展道路。西方文学肇端古希腊,而古希腊拥有两位双峰对峙的理论大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位相得益彰,沾溉后世,其后基督教的传播又给予西方文学深刻影响。在中国则是儒道互补,孔子开创的儒家文论流派和老庄的道家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关于道家和儒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有三种看法,儒家主干说、道家主干说和儒道互补说.论文倾向于刘笑敢先生提出的"儒道相通"的观点,主要从原始道、儒两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孔子思想的相通性来论证"儒道相通"的观点.老子和孔子的交往是儒道相通的现实基础,而<易>则是儒道相通的文本基础.  相似文献   

19.
道,是中国先秦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思想,并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逻辑起点。道的原始意义是“道路”,在老子、孔子的时代被引申、转型为“道理”之类的意义。但老子道家之“道”和孔子儒家之“道”有着明显的差别,相对而言,前者更侧重于“自然”之道;后者更侧重于“人伦”之道。两种不同内涵的“道”,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梁简文帝萧纲在《诫当阳公大心书》一文中提出“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这一文论思想,其中有部分植根于儒家的传统文论思想,而更多的则是对儒家文学与道德合一的否定,以及儒家中和的美学思想的悖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