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5 毫秒
1.
《中学教育》2007,(3):54-55
作为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学语任重道远。去年年底,教育部高教司在湖南召开会议,建议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课。今年以来,不少高校将大学语列为必修课。“语”两个字,又以矫健之姿,重新回到了高校的课堂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北京师范大学学院博士生导师、语教育学专家刘淼教授所的《当代语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是一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书放眼于世界教育学术前沿、立足于当代中国语教育实际,旨在提高中国语教育质量和语教师素质。[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的实践性、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并明确指出“语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是综合性学习的主要体现之一”,进而大张旗鼓地号召“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因此,在语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将其它课程的相关知识、基本原理、学科精神巧妙引入,“嫁接”到语课程上来,使之成为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育出语课程的综合性大树,绽放语教学的五彩奇葩,实现教学创新,课程创新。  相似文献   

4.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始终牢记一点:我们编的是母语教材。是供中国的小学生学习的,那么,它就应该符合语尤其是中国语自身的特点。应该符合中国儿童学习语、发展语言的心理规律。(语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教材是母语教育的重要凭借,其体系的构建自应以遵循语及语教育规律为取向。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语教育史看语课程形态,“写”和“读”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众所周知的;而“写”和“说”的关系,虽然不像“写”和“读”的关系那么“亲密无间”,却也合而复分,分而复合,若即若离而又难解难分,其中奥妙,引人沉思。  相似文献   

6.
《班主任之友》2006,(11):63-63
在中学语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课。  相似文献   

7.
语文的声音     
语惹谁了?从1992年报刊上诅咒“误尽天下苍生是语”,到今天《福州日报》介绍“金山宣言”的指责“中国语教育有问题”,整整13年过去了,人们对语的怨气竟然还没有撒完……  相似文献   

8.
2006年11月15日下午,教育部语言字信息管理司与暨南大学合作共建的海外华语研究中心首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暨南大学华学院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语信司王铁琨副司长主持。出席会议的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化中心周清海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范德博教授,厦门大学李如龙教授,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邹嘉彦教授,香港中国语学会会长姚德怀教授,新加坡联合早报语顾问汪惠迪先生,南京大学社会语言学实验室主任徐大明教授、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郭熙教授等共10位学术委员。台湾省世界华语教育学会董鹏程秘书长作为中心的咨询专家代表列席了会议。会议的议题是:听取中心工作汇报,讨论中心研究方向和科研规划。  相似文献   

9.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渗透到语课程的方方面面,而体现得最为充分的就是综合性学习了,在《语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共同构成了语课程目标的五方面内容,且已纳入语教材体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钱威 《教学月刊》2000,(12):6-9
1997年11月《北京学》在“忧思中国语教育”专栏中发了三篇章,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王丽的《中学语教育手记》、薛毅的《学教育的悲哀》,从此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关于语教育改革的大讨论,在许多报刊发表了不少论争的章,成为教育改革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后来集中反映语教育研究论争的有两本书,一本是王丽主编的《中国语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一本是孔庆东等主编的《审视中学语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审视》)。  相似文献   

11.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而言,树立一个大的课程观尤为重要。本文从对比分析我区高校汉语专业教学领域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等为视点.论述了汉语教学的课程观。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纲要》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因此,我们农村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弥补农村初中教学资源的不足,缩小城乡课程资源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育必须贯彻"新课程标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教学中,以"创新"为灵魂,实施语文创新教育.语文创新教育不仅要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中,还要落实在听、说、读、写的教学实践中,融会于自主、合作、探究与综合性的学习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感情,提升创新品格,使之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成为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十对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亟须关注"语文课程目标坚守和修正""语文和人文""语言与文学""文言与白话""话语内容与话语形式""引导与对话""语感与语识""课内与课外""课标与考纲""教师教学生与教自己"这十对关系。期待出现多元观点的争鸣与碰撞,以推进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中的发展性学生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理念。我们应明确语文课程的评价内容,在实施中坚持发展性、全面性和合作性的评价原则。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方法要灵活多样,采取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等不同方式。发展性评价对当前语文考试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携带着一些新课程理念,它所设计的四个部分也有着比较清晰的逻辑结构,但由于缺乏对语文本质属性的准确把握,随之展开的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内在逻辑联系均欠清晰,不利于语文教师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标准》里的一些阶段目标忽视了新时期某些必需的个体语文素养的培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要让语文课真正成为语文课,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是关键。在新课程理念下,在课堂上要通过创设情境、抓住言隙及追问敲打等策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使学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电脑应用的广泛发展,在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新课标提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应该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多媒体的作用不可或缺。下面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缺点及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创新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也是个人素质的体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应着力担负起这一重任。结合语文课程特点,从课前储存、课中激发、课后拓展三个方面来阐述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明确语文的内涵,重视文学鉴赏。在文学鉴赏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重视张扬鉴赏个性;又要重视情感体验,以达到情感教育功能;同时也要重视对语言的品味,因为语言是作家和读者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