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是人类扬弃资本主义的历史事业,而资本主义最重大的历史成就之一正在于实现了社会内在结构的历史性转型、把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今日中国必须通过社会转型,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变,才能获得建设社会主义所必不可少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2.
卢雨 《华章》2010,(30)
2009年底,学术界展开了一场关涉国学的"论战".这场争论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准确、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或日"国学")的问题,在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本身在现代社会有无价值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历史观、文化观的问题.本文就从国学概念的界定入手,探讨一下现今讨论国学的语境,并对国学现今的发展进行价值评估,预测国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及地位分析 在初三思想政治课中,第二单元"资本主义社会是最后一个阶级社会"在全书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它立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从各方面尤其是经济、政治等领域系统精炼地进行了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量到质的介绍和分析,既承接了第一单元的内容,又铺垫了第三单元的理论,是不可或缺的中介和桥梁.而第四课"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作为第二单元的首课内容,则完整地介绍了有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过程、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过程及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是学习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坚实基础和立足点,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自由"、"平等"、"民主"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奉行的基本价值理念,所谓"自由民主制度"便是由这些理念所规范的制度体系和组织机构.由于自由民主对资本逻辑的深层依附关系,自由民主制度在当代世界陷入了普遍的困境.自由民主悖论的实质在于:资本逻辑催生出形式意义上的自由、平等和民主,但同时又促使它们不断地走向自身的反面,走向实质意义上的不自由、不平等和不民主.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看,自由民主的理念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实现自由、平等和民主,正是因为它本身就扎根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从而无法超越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和限制."自由民主"本身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资本逻辑催生出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基本理念与制度体系,同时又将它们推入深刻悖论之中.  相似文献   

5.
福山的《大分裂》着重从犯罪、家庭和信任等入手,展开了信息时代美国资本主义不和谐的各个方面.福山分析了左翼和右翼对大分裂原因的解释,认为大分裂根本上是技术进步造成的,个人主义思潮尤其是传统家庭的衰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福山认为大分裂是社会资本的流失,医治大分裂的良方在于增加社会资本.美国资本主义也能够增加社会资本.作为"历史的终结"的代言人,福山的基本立场是试图维护和修复资本主义.然而,当代资本主义潜伏和正在显露着巨大的危机.福山对信息时代大分裂的关注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家与社会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下呈现的不同关系状况塑造了中西方历史上不同的制度模式.中国传统宗法制度的社会结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儒家伦理思想最终造就了社会控制的德治模式.中国古代传统德治的问题,不在于有德治,而在于德治遮蔽了法治.法治社会的真正形成,还须以社会结构的充分分化、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互动为条件.  相似文献   

7.
曹雪芹笔下的王熙风和米切尔笔下的郝思嘉均为世界文学画廊靓丽女性。她们的共同之处有三:精明能干;争强好胜;大胆泼辣。不同之处在于:王熙凤脆弱、消极;郝思嘉执着、坚强。她们的性格和家庭背景相似,但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导致了不同的命运;王熙风的“悲剧命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郝思嘉的“正剧”命运(新生力量)是美国资本主义的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从中国不能搞资本主义和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两个层面对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必要性作了深刻的论证,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途径,阐明了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条件特别是生产力条件,并领导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的成功跨越.邓小平和江泽民的历史使命是巩固和发展制度跨越的成果,对已进入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正确定位,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自由,是一个现代的价值理念,在发生学的意义上,这个理念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客观条件特征和要求,又通过其思想传统被理解为人的本质乃至人的价值理想,但是却展开为自由权利和自由意志这两种不同的理论品格和价值诉求.中国近代的历史变革开启出自由的新论域,即在由民族主权国家组成的无政府的世界资本主义历史环境中,对于落后民族来说,自由的基本前提是建立一个民族主权国家.由此,就有了"国家自由"和个人自由的复杂纠葛,就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言,需要在个人自由和国家权力之间保持有张力的平衡,以保证历史的发展指向这一目标:充分实现了的个人自由实现着国家的强盛.在理论上,是以自由权利为本还是以自由意志为本,意味着不同的思想道路,并且呈现出自由的价值困境,这一价值困境在根本上表达的是自由和平等的困境.在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自由这一形式性的平等要求着、产生着、保障着实质性的不平等,即实现了的平等一方面具有占有物的权利,另一方面却因此而必然产生对物的占有的不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开辟着通往"自由"的新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世界历史"和"国际化"的理论从当时的社会条件出发,对全球化、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作出了科学的预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垄断资本超越国家界限、摆脱国家管制,在全球范围内榨取超额垄断利润的倾向明显增强,垄断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剥削和统治形式更加完备.从当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最新发展来看,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新社会之间,出现了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对这种垄断资本主义新形态及时进行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探索当代社会主义新的实现形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一直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以为制度优越的民主政治屡屡陷入"失灵"的状况,这促使我们有必要重新考察并认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功能及局限.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固然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但是从根本上,它却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最佳政治外壳,而从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来看,民主政治不过是服务于资本积累的特定社会结构当中的一种制度.自新自由主义积累模式实施以来,资本为了恢复其利润,借助民主政治的形式绑架了国家的政策,使得民主政治的功能不断被削弱,因此才出现了西方国家近些年来政治领域的种种乱局,而这些乱局不过是新自由主义积累模式在经济领域宣告失败之后又进一步在政治领域陷入困境的表现,其未来的演化方向则取决于新的积累的社会结构的具体形态.  相似文献   

12.
消费社会的审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社会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思想家对"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称谓,它的要义就是从消费的角度来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认为这一历史阶段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发展阶段.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就在于:社会的高度商品化,社会生活的高度娱乐化,社会思想的高度平面化.消费社会必然引起人们审美观的根本性变化,消费社会的审美观的特征主要在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审美的感性快感化,审美的大众时尚化.消费社会的审美观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具有发展的局限性.在中国当代的社会之中,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已经由于全球化的趋势而日益凸显出来,不过,中国当下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与发达资本主义的"消费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之中,我们应该对于"消费社会的审美观"采取扬长避短、积极引导的态度,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过程之中,以真正的美和审美净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升华人们的感性快感,陶冶大众的审美时尚,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全面自由发展每一个人,从而使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兰洋 《教学与研究》2021,(10):47-55
马克思与斯密的关系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钥匙.在一定意义上,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资本论》的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打破"近斯密性",进而透视古典经济学之内在矛盾的过程.在《形态》中,马克思以一种接近斯密的方式明确论述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进程,形成了他思考资本主义起源和本质的第一个理论范式.而在《哲学的贫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逐步揭示了资本的形式结构化特征,最终摆脱了斯密的"商业化"理论的窠臼.必须看到,这一过程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从一般意义上的分工逻辑向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拓展,而是在马克思理解了资本主义的特殊性质之后所生成的真实的历史视域.只有在完成这一转换后,马克思才真正洞察到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假象化"本质和古典经济学的目的 论特征.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过渡有"半途夭折"和"寿终正寝"两种形式,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通过资本主义的"半途夭折"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生产力的起点和饱和点形成了生产关系的区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区间是前后交错在一起的.在这个交错区内社会现象极其复杂,只有站在历史发展的制高点,用联系的观点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方面的发展事实进行理性思考,才能科学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15.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质的规定性在于以生产社会化达到相当高度为历史起点、以创造剩余价值为生存形式,以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为"基因"、内含着竞争性,在生产的技术条件方面以机器或自动化生产为标志,在生产的社会关系方面异质于封建生产方式或小生产。从社会横向发展层面看,需要厘清这个生产方式所涉及的两个界限,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形形色色现象或其他生产方式,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等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各地的具体运行模式,历史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欧美模式"曾经造成诸多负效应;从社会纵向发展层面看,就要认识到这个生产方式作为"现代生产方式"仍有其历史的生命力,我国应通过倡导新发展理念主动驾驭其积极成果与风险性,使之为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16.
"民心"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本土性的政治合法性资源.它是社会民众的一种政治心理现象,反映出人们对政治统治的认同,在概念表达上体现出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得民心者,得天下"最能体现出民心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以"民心"获取"天下"是传统中国政治合法性论证的基本进路.民心的基本功能就在于"得天下",论证政权统治的有效性和正当性.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1月9日-11日,由常熟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和"南京大学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常熟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的40多位专家参加了研讨会.专家们围绕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理论形态史、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效应、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新发展等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历史分析和事实分析,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批判理论形态史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相似文献   

18.
齐泽克的"批判教育学"从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教育市场化的批判展开,认为资本主义金钱逻辑向教育领域的渗透造成了教育产品、主体、观念、介质的市场化,其根本目的在于"再生产"出符合资本主义劳动技能需求与意识形态规范的"虚假主体".齐泽克提出了自身的"教育游移化"见解,主张通过知识模式的创新化、教学形式的灵活化、教育角色的多元化等手段实现对资本主义市场化教育积弊的攘除,营造出潜移默化、主体互构、体验至上、抗拒市场逻辑"捕获"的批判性教育体系.齐泽克的"批判教育学"既有创新性、批判性,又有抽象性、思辨性,必须在认清其理论得失的基础上感知其理论意旨,以此为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新民主主义的"新"的基本内涵表现在新的革命时代、新的革命领导和新的革命前途,其历史意义在于它形成了解决中国革命发展的新方略和指导中国革命的新体系,其现实意义在于它体现了以唯物辩证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待历史的新态度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新精神.  相似文献   

20.
全景式地正确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形成及其思想史的重现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形成的前提.吉登斯也试图从历史唯物主义中找到资本主义形成史的理论源泉,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拂去了很多遮蔽历史问题的尘埃,把历史问题重置于栩栩如生的历史场景中,在历史的深处激活了唯物史观背后丰富的社会内涵;但是他拒斥历史普遍性规律,用实证性的要素推演历史,这种解读深层次的原因是与吉登斯对马克思"生产方式"的理论定位有误以及对现代性困境下突围路径多元化的盲目崇拜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