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相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形态,从其相理观念和实践方式等方面进行考察,它体现了一种先天命定观念,蕴藏着天人合一思想,又包含着丰富的阴阳正行学说,而且与中国传统医学有内在的文化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
相术浅论     
相术,或曰相命、命相学,包括星相术、手相术、面相术、颅相术、骨相术、形体相术,以及算八字、血型相命等,统归是传统方术的一类,属于一种测命文化。相术作为一种几乎是全人类所共有的社会现象,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的。初看相术,似乎它离科学尚有一段距离,而更贴近宗教和迷信.使得人们对之往往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但是相术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与广泛的生存土壤。在今天,相术的手法五花八门,真假相术遍及城乡僻野,它从来不因人们的鄙视而消亡,即使在科学发达的地方,它仍对人有相当大的诱惑力,发挥它的影响力.因此,在重视检讨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相术进行一番审视与评判。  相似文献   

3.
褒姒的神话传说及其文化思想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褒姒的神话传说是在天命观念支配下,通过想像而演义成的一则神话传说故事,反映命运的必然性就是沿着天命所决定的方向发展,直至达到既定结局,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和它相抗衡。命运不但受着天命的制约,与天命相一致,而且符合惩恶扬善的正义原则,具有伦理化的特征,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它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权威性,削弱甚至扼杀了人们对于命运的反抗精神。这则神话传说不是在一般的意义上暴露天命、命运观念所宣扬的消极无为思想,而是从人的价值和人格尊严的层面上开掘,揭示天命、命运观念扼杀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残酷本质。  相似文献   

4.
举出并分析了《红楼梦》中相术的例子,阐述了中国古代的相术发展,从《红楼梦》中对相术运用的角度对《红楼梦》的文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相术是占卜的派生物。尽管它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但了解它的具体内涵和来龙去脉,便能从另一角度体悟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的独特面貌与内在特征。文章从相面术的角度对传统的人物画进行了相关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相术学与明清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相、算命的习俗,是中国古代最为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往往总是简单地斥之为封建迷信,而置之不问,这势必影响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度。本文就谈谈相术学对明清小说的影响,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如何对待命运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人生智慧问题,命运观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大约从孔子开始,命或天命问题就与人生哲学结合在一起了。在先秦哲学中,形成了以儒家的知命观、道家的安命观、墨家的非命观为代表的三种典型的命运观。先秦哲人对待命运态度基本上是理性的,强调人应在命运面前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一个国家的贫穷救助观念与该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安排直接相关。从救助观念上看,当下中国人更倾向于将贫穷归因于不可抗拒的个人命运和努力不够,而较少抱怨社会制度不公平;他们更倾向于依靠自己的勤劳努力和增长才干来摆脱贫穷,而较少仰仗国家救助。然而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中国城乡居民对公平制度和国家责任的期望有所提高。文章认为,贫穷救助观念既受传统天命思想和救助实践的影响,更是国家教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意识和人本思想,但也有另一种与之不相契合的观念,即用佛道思想否定世俗社会,用命运观念解释人生,整部作品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意识和宿命思想。这种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天命意识是不应该被忽略的。高鹗续写部分涉及较多算命术等中国命理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动体现,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此研究从儒家传统出发,在以往他人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和确定了儒家式应对问卷,并使用抑郁、焦虑、心理韧性和中国人思维方式作为外部效标工具,确定了儒家式应对心理结构的有效性。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了儒家应对思维可以分为天命思想、亲挫折思想和责任思想3个维度。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天命思想会增加焦虑,责任思想会降低焦虑;亲挫折思想和责任思想均会降低抑郁和增加心理韧性个人力。研究还发现亲挫折思想与中国人的联系性和变化性思维存在显著正相关;责任思想与变化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天命思想与变化性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对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对中国人应对方式的影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孔子恪守天命论,断言人的生死寿夭、贫富贵贱和德才贤良等都是上天的安排,皆属命中注定;上天对人命运的安排不言而生物、随机而莫测,天的这种存在状态和命定方式使人对天难知难言,只能通过祭、祷来待命,这使畏天成为天人关系的主基调。孔子强调随机的天命论,突显了命运的一次成型、不可更改,否定了人的后天作为,但有一定的心理平衡和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12.
更正     
“天人合一”是易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要弄清这个概念的含义,不能根据当代学者对它望文生义的理解,而应该求助于古人自己的言论。从《四库全书》中,至少可以找到二百多条明确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其中的“天”有如下几方面的含义:(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根据这些材料,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是张载的《正蒙》。张的“合一”,是说天人同此一气,或同此一理,人的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分赋予。  相似文献   

13.
偏激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川 《中小学管理》2001,(11):27-27
人们常把一些与“正统”观念存有较大差异的思想斥之为“偏激”。偏激是否就无可取之处而需要大加打压呢?非也!综观人类思想发展史,人们不难发现,正是由于偏激的思想将某一绝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的问题提到十分突出的地位,才引起人们对它的重视和研究;一种极端偏激的思想往往能导致比较正确的结论,真理就存在于由两个极端所构成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偏激的思想每每孕育着新的观念,并以其特有的犀利冲破旧的观念藩篱,推动着思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中国相术在其形成发展中,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了在汉代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天人感应思想.在相术中,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将人与天地宇宙万物对应上,如以身体器官与日月星辰、自然天地对应,以动物形象及特征来比附人体等.敦煌藏经洞出土的12个卷号的相书,主要都是唐五代时期的抄本,其纂集年代,更是早于这一时期.它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相术,尤其是相书的早期发展,提供了十分可贵的资料.本文从星辰感应,日月星辰和四时比附,自然山川比附,动物比附等方面,探讨了天人感应内容影响敦煌相书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5.
<正>《论语·述而》篇中载"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很多人就据此说孔子是没有宗教思想或者是反宗教的,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孔子究竟对鬼神天命是一种什么样的看法以及这种观点对中国宗教的发展历程有什么影响,这首先要从孔子的"天命"观谈起。孔子对天显然是很重视的,只不过他把对天的重视和崇拜与人的现实生活和命运结合在了一起。也就是说孔子看重的不是"天道"这种纯粹的哲学命题,而是"天命"  相似文献   

16.
上古三代时期,人类文化经历了由巫觋文化向祭祀文化、再向礼乐文化的转型和过渡.由原始的巫觋文化到文明社会初期(夏殷)的祭祀文化的过渡,对历史观念的重要影响在于开启了"上古神话历史化"之端倪.殷周之际,祭祀文化向礼乐文化转型,与原始氏族阶段的神灵史观和夏殷时期纯粹的神意史观截然不同的以"敬德"、"保民"为基本内涵的天命史观逐渐形成.这种具有忧患意识特征的历史观,是人类历史意识增强和历史理性觉醒的表现;而在这种背景下更加深入的神话历史化,也促使人们从现世的"人"自身的角度总结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史学思想的发展来看,它促进了"殷鉴"思想--中国史鉴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作为类象思维的产物,相术对较近时间的前景可以部分测知,而对几百年远的情景则难以预见。但这种技术进入《左传》、《国语》等典籍之后,作者必然进行改造,以服务于他的写作目的,于是就与本来意义的神秘技术有了差异。  相似文献   

18.
唐代民间信仰中,命运观念较为普遍。受佛教影响,因果定命论在民众中迅速发展,逐渐取代天意定命论的主流地位,并使道德定命论走向衰落,对唐以后中国民众的命运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付永 《文教资料》2007,(35):89-90
殷商时的至上神称为"帝",西周及以后称之为"天",在至上神"天"的形成过程中,"帝"的出现是人们上帝观念由氏族神到"天"的神性观念转变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质的神性观念。在"天"的至上神观念形成过程中,神灵观念先由氏族神到"帝",然后扬弃了帝的神性观念,至此神性观念的确立也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信仰对象的基础不是由氏族神,而是由自然神信仰而来的"天"的至上神观念。这种转向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有着和西方哲学本体论思想不同的特点,这种区别从各自神神性观念的基础来理解,我们才能得出更令人满意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清代开国之初,努尔哈赤在与明朝进行军事较量的主战场之外,在思想舆论上也公开质疑明朝统治中国的合法性。努尔哈赤宣扬天命正统观,以证明其反明行动合乎天意,所建政权具有合法性。这一观念对统一女真各部和与明争夺辽东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期由于其思想观念的僵化也对后金政治产生了消极影响。继努尔哈赤而登基的皇太极,继承发展了这一思想,在宣传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皆受天命保佑观念的同时,更加重视得道者天命佑之、失德者天命弃之的正统观,积极奉行德政。皇太极最终完成了后金政权意识形态与儒家思想文化的链接,为其最终获得以"道统"为标志的文化象征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