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一个地方关于新闻管理工作的文件在讲到"严格实行刊发新闻稿件和节目的‘三审’制度"时,提出"新闻稿件的署名原则上不超过三人"。这样的问题类似规定般地在新闻管理部门的文件里加以强调,虽然是针对一个地方的实际情况而言的,或者说还有讨论或者商榷的空间,但这也足见稿件的署名问题在新闻界已经很有治理的必要。而在一家报社公布的一次评报意见也印证了这件事情。评报意见是这样说的,"一则百余字的消息.署名竟是3个人。这样一条简讯,用得着3个人去写吗?类似一稿多人署名现象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2.
7月25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竖列两则文化消息。分别署名为本报通讯员某某、本报记者某某。我忽然眼前一亮。为该报这种对通讯员的尊重感动。作者署名的排序,按采写工作的主次,本为常理。但好多媒体的惯例是,凡通讯员与记者共同发稿,多是通讯员在后。甚至有的媒体署名不拿通讯员当回事。前不久,一县级电视台记者发牢骚:他写了一稿,寄到某  相似文献   

3.
署名与友谊     
署名听便,这没有错。听便是有原则的,不能乱来;乱来就把本来严肃的署名当成了儿戏。稿件的署名只有一个意思:表示作者对精神劳动成果的负责。其它“意思”都是和署名的本意相违背的。A和B过从甚密,交往颇深。A辛劳采访,写得一稿,为了对未参加采访撰稿的B表示“友谊”,署名时,在A后挂了B的名字。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的B,在见报稿件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后,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种不高兴是许多不良后果的预兆。稿件万一出了纰漏,A作检查,B有一份;若  相似文献   

4.
一张报纸、一个版面乃至一个栏目,要想具有“可读性”,除了文章必须具备思想性,针对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外,恐怕还少不了“群众性”。通观今年以来《扬子晚报》刊登的一百余篇"扬子快语",仅从文章的署名上则可断言:这些稿件来自  相似文献   

5.
来函照登     
主编同志:您好!看贵刊刊登要为作者寄稿费的有关报道,非常感动。我在贵刊去年第12期发有一稿《一份彩报一片心》,暑名只署了我的单位,姓名漏排了。我曾去信要求补正和寄稿费,均未见回音。今又特为此事麻烦主编,一是请按稿付酬;二是教请补正:“1997年第12期《一份彩报一片心》作者系:“安庆逸”。祝编安!安庆选  相似文献   

6.
近来常见报纸上出现一稿两投的现象。有人就提出:这是否意味着现在可以一稿两投呢!我以为不能这样看。文章作者一稿两投,向来是报刊编辑部所不同意的。道理很简单,一家报纸或刊物,不必要的重登别的报刊登过的文章,这样做不利于提高报刊的质量。对广大读者来说,也不会感到满意。一稿两投两登,无疑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所以,各报刊编辑部一般都反对作者一稿两投。目前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一稿两投甚至多投的现象越来越多。不少稿件是复写的或油印的,作者也不在稿件上注明是否已两投或多投,以致给报刊编辑部工作带来一些困难甚至  相似文献   

7.
1999年12月26日的《工人日报》三版《在动物园看人》一稿中:“被关押或被圈定的那些无精打彩的动物”中“彩”应为“采”字。“彩”主要是指颜色、花样;“采”则是精神、神色的意思,“无精打采”是句成语,形容不高兴、不振作。同期报纸《自己的音乐》一稿中:“一种发自我们内心深处的自我渲泄……”中“渲”应为“宣”字。“渲”就是渲染,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也用来比喻夸大的形容,“渲”字与句中的意思不吻合。“宣”则是传播、散布、疏导的意思。“宣泄”就是排除积水、舒散和吐露心中  相似文献   

8.
笔者作为老通讯员在二重集团公司新闻写作培训班上讲课时 ,不少年轻的通讯员反映 ,所投稿件如石沉大海 ,以后的稿件应向何处投?我毫不犹豫地回答 :“稿件应向能做到“三必”的报刊社投送。一是“必寄刊用通知”。本来寄“刊用通知”是一种惯例 ,然而今天却很难见其尊容了。其原因是发刊用通知 ,新闻单位必增加人手、增加开支、增加邮寄费。其实发刊用通知虽给报刊增添了麻烦和负担 ,但却密切了同作者的关系 ,双方沟通了感情 ,且做到了信息的交流 ,这岂不是于人于己都有利?再则发刊用通知 ,也有助于防止和克服“一稿多投”、“一稿多登”之…  相似文献   

9.
拙作《何以“一稿三用”?》在《新闻战线》今年第1期刊出后,想不到这样一小块豆腐干的文章,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会引起如此热烈反响。“一稿多投”和“一稿多用”,历来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或者“公婆都有理”,各执一端,莫衷一是。之所  相似文献   

10.
拙作《何以“一稿三用”?》在《新闻战线》今年第1期刊出后,想不到这样一小块豆腐干的文章,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会引起如此热烈反响。“一稿多投”和“一稿多用”,历来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或者“公婆都有理”,各执一端,莫衷一是。之所  相似文献   

11.
“陪风”不知是什么时候钻到我们新闻工作里来的。某报社记者,或某上级单位的新闻干事到基层采访,下面的新闻单位、宣传部门都要层层派人陪着采访。于是报纸上就出现这样的现象:一篇不长的报道,署名的作者却是一大串,少则两名,多则三、四、五名。解放军报多次强调,一篇文章署名不要太多,但报纸上始终根绝不了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许多动人的好新闻中,常常有新鲜的主题,生动的事实,令人们读了久久不能忘怀。“梁山伯结婚了”一稿,应该说是属于这样一类的一条好新闻。上海分社同志报道“梁山伯”结婚一稿为扩大新闻报道面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这类新闻过去叫做“社会新闻”。为  相似文献   

13.
3月4日天津日报有一则不起眼的“更正”引起我的感叹。这则“更正”云: 三月一日本报一版所载《市委负责同志在京参观塘沽版画展览》一稿中,将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白桦同志错为“副市长”,系记者温超藩工作疏忽  相似文献   

14.
现在报上有不少新闻,署名作者有两三个人。合作采写新闻,有时候是必要的,但“合作”的办法流行起来,未必很好。合作采写新闻有几种情况,都有某些弊端。一种是本单位的两三名记者合作,并不是报社派出的记者组,就有“窝工”。两三名记者顶一人用,是人力浪费,不利于广开稿源。一种是领导带上一两名助手,由助手起草,其中有的领导还确是出了思想和重要点子,有的却只是修修改改,而大名却挂在前面,其实只是起了个编辑的作用。一种是不同单位的记者合写一稿,倘非联合派出的记者组,就意味着记者有“扎堆”现象,采访“撞车”了。合作固然可以解决“撞车”的矛盾,但兴师动众、“三堂会审”式的采访,被采访者未必乐意和适应,介绍情况也易粗不易细;  相似文献   

15.
不久以前,本刊活叶版上曾对新华社在8月20日发的“美国青年体质日益虚弱”一稿(见8月21日新华社新闻稿)引起一些争论,这一次争论对我们到底该怎样识别资产阶级新闻是有益处的。这里,把这一篇引起争论的稿件和争论的过程与内容,向读者简单地介绍一下: 新闻的内容“美国青年体质日益虚弱”一稿是新华社的编辑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的一些材料摘编成的一篇消息。这条消息的全文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6.
或许是受了网上新闻的影响,时下一些报刊在新闻稿的署名上也不严肃起来,频频出现诸如“妞妞”、“汉子”、“新新人”、“菲菲”、“大雪”、“清晨”这样的让人莫名其妙的署名。有读者问:这些作者是记者吗?如果是,怎么都想成为“帅哥”、“靓妹”啊! 新闻稿的署名是一件很严肃的事,绝不能随意乱来。新闻的一大原则是真实、客观、公正,记者、通讯员采写一条新闻稿,就意味着必须对其负责,就必须署上自己的真实姓名,前面还必须加上“本报记者”、“本报通讯员” 这个“街头”。如一味胡乱署名,读者就会对你发的新闻稿的来源和真实性产生怀疑,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报纸的声誉。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业余作者,近年来经常向各级报刊电台投稿,迄今为止已左国内近八十家报刊电台上发表稿件三百七十余篇。通过投稿,我发现绝大多数报刊对作者都是很尊重的,但也确有部分报刊从不同程度上“冷落“了作者。据我归纳,目前报刊对作者投稿作出的反应大体上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日“特别积极型”。报刊收到作者的来稿后,及时向作者发出“收稿通知单”或“用稿通知单”抑或退稿信。稿件一经采用即寄报(刊)样和稿酬。《法律与生活》、《秘书之友》、《人才开发》等报刊就属于此种类型。二曰“积极型”。报刊收稿时不向作者发出任何“信号”,若刊用就寄报(刊)样和稿酬,不采用则  相似文献   

18.
列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退一步,进两步。” 我以为,这其中所涵的辩证法,可以用来指导采访实践。我采写的《他对家乡一往情深》一稿,便是一例。 3月21日,无锡县召开县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事先我得悉有一位“港商”要在会上捐款100万元。  相似文献   

19.
糊塗     
读了上期《新闻知识》关于《英廉洁,你在哪里?》一稿感到困惑的来信,我也同意,《英廉洁,你在哪里?》确是一则糊涂加糊涂的报道,奇怪的是它竟被推荐为全国晚报头条新闻大赛作品,居然还得了奖,就更加令人糊涂! 先看看“英廉洁”是何等的糊涂。据报道说,青年党员干部“英廉洁”是西安市粮食局党委收到的1400元汇款单和一封信的署名者。汇款单上写道:“这是别人给我的‘好处’费,请作为党费收下。”  相似文献   

20.
《战国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一部史书,因为它写人论事,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文学史上,又被视为优秀的散文总集。《唐睢为安陵君劫秦王》是《战国策·魏策》中的一个片段,原文是这样的: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於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睢使於秦。秦王谓唐睢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