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大规模的火花放电现象。天空中高速运动的气流带动水汽翻腾、摩擦,使水汽带上电荷,带电的水汽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带电云。当两块带有异种电荷的带电云互相靠近,或带电云与地面接近时就会发生强烈的放电现象。放电中发出的强光就是闪电。放电中产生大量热量。使附近空气、水汽急剧膨胀。产生爆炸效应。发出巨响就是雷声。  相似文献   

2.
百叶龙     
一、材料和工具铁丝、报纸、纸板、泡沫板、竹圈、玻璃珠、白布、纽扣、雌雄扣、子母带、旧丝袜、丝带、金色贴纸、双面胶、水粉颜料、水粉笔、剪刀、针、线。二、制作方法(一)龙头1.用铁丝编成龙头形状(图1),沿轮廓贴上纸板,里面填满报纸(图2),再用金色贴纸包住整个龙头。2.取一小块圆形泡沫塑料板,用金色贴纸包裹,中间嵌入一颗红色玻璃珠,做龙的眼睛。3.用金色贴纸包裹铁丝弯成龙须,用报纸捏成树枝状外包金色贴纸做成龙角,将龙须和龙角分别固定在龙头上。4.用红色卡纸做成龙舌并用双面胶固定,用红色贴纸包裹小泡沫板做成龙的牙齿并固定(图…  相似文献   

3.
NO2是环境污染气体之一。它能像SO2一样与雨水作用形成酸雨,在高中化学第一册讲授氮族元素时,指出空气中的N2在雷电作用下可以生成NO气体,NO与空气中的O2进一步反应形成NO2。为此,我们在课堂上用简单实验方法模拟了这一过程,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图1。在密闭集气瓶中,插入两根尖端磨尖的铁丝作电极,电极之间距离约为1cm左右,其间悬挂一条润湿的蓝色石蕊试纸。将电极连接在高压线圈的两极上,通电约为1min,可以看到蓝色石蕊试纸逐渐变成红色,这是因为集气瓶里空气中的氮气在放电作用下生成NO,NO与集气…  相似文献   

4.
雷电是夏季经常出现的强对流天气现象之一,是大气云层的自然放电现象。强烈的雷电,即雷击,常常击毁地物,伤害人畜,雷击同冰雹、洪水、龙卷风一样也是一种自然灾害。1雷电的产生夏季,空气对流运动旺盛。湿热的空气被强大的上升气流推到空中遇冷形成浓积云。由于冷暖气流的上下交换,对流加强,云滴发生强烈碰撞摩擦产生了电。一般正电荷往云的高处集中,负电荷却相反往下聚集。当天空中带电的浓云靠近地面时,地面突出物体的顶部就会感应出大量的异性电荷。由于云体内部之间、云体与地面之间带的电荷性质不同,这就形成了很强的电场。平均而言,云…  相似文献   

5.
许多职业学校开设了电工专业,但又比较缺乏教学所需的高压发生器。这给模拟雷电的空气放电现象及负离子产生等实验带来了困难,为此提供一种简单、实用、易装的高压发生器。 图为高压发生器电路。电路中绕组L_2为BG提供正反馈,电阻R和  相似文献   

6.
闪电和打雷是大气中的一种放电现象.在不知道雷电发生的原因之前,人们还以为天上有"雷公"、"电母"之类的天神,有人还杜撰了"雷劈孽子"的故事,想借此来警告那些忤逆不孝的人.1752年7月的一天,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在雷雨中将一只带有铁丝尖端  相似文献   

7.
1“积雨云”和“对流雨” 雷电实际上就是云层之间云层与地面之间发生的放电现象。一般出现在积雨云里。积雨云是由于上下层空气发生强烈的对流运动而产生的。夏天,地面附近的空气被太阳烤的很热,体积膨胀,密度减小,受浮力作用上升,或者高空的空气遇冷急剧降温,都能导致空气发生强烈对流。夏天地面附近的高温,使江河海洋以及泥土中的水分大量蒸发,空气中往往含有大量水蒸气,高空气温又非常低,上升的空气遇冷,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凝华形成积雨云,  相似文献   

8.
一说起雷电,小朋友们没有不害怕的。它除了声音吓人外,还经常伤害人畜,破坏各种设施,可以说,人人“谈雷色变”!然而,如果地球上没有雷电,又会怎么样呢?如果没有雷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雷电交作时,大气中部分氧气被激变成臭氧。臭氧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雷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以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而清新宜人。如果没有雷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据估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0多亿次雷电,平均每秒钟100次.每次放电,电能高…  相似文献   

9.
1 变“演示实验”的表演式为探究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传统的“演示实验”是以教师演示和讲解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即表演式。它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开拓向上的创新精神。因此,笔者抓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点,将表演式实验变为探究式实验。根据实验内容提出能激发创新兴趣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分组进行探究性实验,再把各组不同实验归类比较,筛选出科学结论,让学生在探究中激发创新兴趣。   在做铁丝燃烧的演示实验时,把全班分成8个实验组,并提出两个问题:“①纸在空气、氧气中均能燃烧,铁丝能吗?②燃烧一定能产生火焰吗?”这一问,如同“一石激起千重浪”,各组纷纷探究:有的实验前在集气瓶中铺了砂和水,有的始终没有放砂和水;有的把铁丝绕成螺旋状,有的把铁丝弄成直线;有的在空气中加热铁丝,(只见铁丝发红,不见铁丝燃烧)有的在氧气中用火柴引燃铁丝……。场面十分火爆,操作不尽相同,答案也多种多样:有的认为铁丝在空气、氧气中不能燃烧;有的认为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能燃烧;有的认为铁丝燃烧能产生红色的火焰;有的认为铁丝燃烧不能产生火焰。然后,笔者把各组的实验情况与答案分类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分析各组实验操作方法的优劣,答案的正误,终于得出最佳操作过程和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10.
盛夏的午后常有雷阵雨。雷雨过后,我们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闪电时,发生了一场化学变化,空气中的部分氧气变成了臭氧。臭氧也是氧,l个氧气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而1个臭氧分子中却含有3个氧原子。臭氧是怎么来的呢?雷电是云中正电荷区与负电荷区之间,或云中电荷与云外物体的电荷之间发生放电现象所产生,放电时的电位差,往往达到每米几千到上万伏特,因而产生巨大的电火花,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变成臭氧。臭氧是淡蓝色的有臭味的气体,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能漂白与杀菌。它还能吸收太阳幅射出的高能紫外线,使地球…  相似文献   

11.
夏天经常会出现雷电交加的现象,雷电是云层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电荷在放电时产生的电火花,既有光也有声。只不过雷电中的光和声比我们生活中见到的电火花更强大。同学们通常在闪电过后几秒至十几秒才听到  相似文献   

12.
王亚利 《物理教师》2004,25(8):42-42
闪电是下层大气的放电.闪电的本质是由富兰克林、罗蒙诺索夫和黎赫曼(后者为雷电实验而丧生)用实验揭示.罗蒙诺索夫用验电器发现,大气中永远存在电场,而在雷电到来之前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13.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有时会给我们带来灾难,但它对人类的贡献也很大。地球上电闪雷鸣的天气,每小时约有1800~2000次。在雷电发生的瞬间,可以产生强达几万安培的电流和上万摄氏度的高温,这有助于空气中臭氧的形成。而由臭氧形成的臭氧层,能吸收掉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上的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雷电的发生,还有助于空气中的氮和氧化合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雨水作用,最终变成很稀的硝酸和硝酸盐。这些化合物降到地面,被土壤吸收后,会转化为氮肥。据估算,每年因雷电生成的氮肥约有4亿吨之多。雷电产生的巨大声波,还能杀死空气中的有…  相似文献   

14.
风雨、雷电、日食、月食、雾、露、霜、虹等自然现象,千奇百怪,无奇不有。把这些自然现象用人工的办法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道风景。a.风。空气的流动形成风。扇扇子能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空气的振动也可得到阵风。用一个一次性塑料口杯,用透明薄膜把杯口封起来,在杯底打一小孔,然后,让小孔对准点燃的蜡烛,用指头弹动薄膜,薄膜振动带动空气振动,形成气流,产生风,可“吹”熄燃着的蜡烛。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风的形成,同时还让学生掌握了空气这种介质可传声。b.雷电。当带正负电荷…  相似文献   

15.
龙祠游     
5月2日,天气格外晴朗,温暖宜人,诱发了我的游兴。于是,我和同学相约去龙祠游玩。从临汾市到龙祠镇坐车大约20分钟,车上人特别多,十分拥挤。我们站了一路来到龙祠。刚下车,一股清新的空气便扑面而来,空气夹带着淡淡的芳草气息。放眼望去,是一块块绿色的田地,田地间流淌着一道道清澈的小溪。龙祠的水是从地下一股一股冒出来的,人们称它"蜂窝泉"。  相似文献   

16.
郭玥 《辅导员》2013,(8):44
从前,人们对雷电的认知很少,由于无法解释雷电现象,只能想出一些神话故事来自圆其说。后来,人们发现在实验中的放电现象与雷电很相似,便猜想天上的雷电也可能是一种放电现象,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证实了这一说法是正确的。1952年7月的一天,天上乌云密布,狂风阵阵,雷电交加,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把一个用绸子做的装有一根尖细铁丝的大风筝放人云中,用来捕捉天空中的雷电。当天  相似文献   

17.
一、雷电的产生 雷电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放电现象。关于雷电的产生有多种解释理论,通常我们认为由于大气中热空气上升,与高空冷空气产生摩擦,从而形成了带有正负电荷的小水滴。当正负电荷累积达到一定的电荷值时,会在带有不同极性的云团之间以及云团对地之间形成强大的电场,从而产生云团对云团和云团对地的放电过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闪电和响雷。具体来说,冰晶的摩擦、雨滴的破碎、水滴的冻结、云体的碰撞等均可使云粒子起电。  相似文献   

18.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3版)第33页,最后二行写道:"我国古代建筑上的龙角形铁制装饰物据说也有预防雷击的作用。"这里运用了"据说"一词,词语运用不合适,缺乏实际性和科学性。"龙角形铁制装饰物"能否预防雷击?看它有没有避雷针的功能,具备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针状的金属物能够放电,二是当发生雷电时能  相似文献   

19.
一、雷电是我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但它的成因却至今还是一个谜。自从富兰克林证实了闪电就是一种电火花后,关于闪电形成的机制就一直困扰着人们。科学家们发现,一般情况下,雷电云层要超过3公里厚度才可能产生雷电。这时,云层上部温度很低,带正电荷,云层底部则带负电荷。当正负电荷之间的电场足够强大时,就会击穿空气绝缘层,产生闪电。云层越厚,顶部温度越低,雷电越激烈。  相似文献   

20.
“龙舌兰”的故事龙古兰是一种植物。美国一位科学家偶尔对这种植物进行了一次实验。他将传感器装在龙舌兰上,同时在龙古兰旁放两棵蔬菜,这位科学家让他的5位学生中的一位“杀死”蔬菜,然后再与其他4名学生一起列队从龙舌兰跟前走过。科学家发现,当那位杀死蔬菜的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