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师:本课为长篇节选,所以应该首先注意前后情节上的勾连。《红楼梦》的前五回是序幕,通过这部分我们可以了解相关情节及人物关系。Ck:屏幕出示人物关系表)  相似文献   

2.
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鲜明真实的人物形象,是读者对小说爱不释手的主要原因。作为《红楼梦》“楔子”(前五回)中的第三回,主人公“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将引出这部宏篇巨著中的许多人物,尤其是举足轻重的王熙凤和主人公贾宝玉。该以怎样的情节让这部戏中的人物在林黛玉的眼中依次登场,又以怎样的方式设置宝黛初次相见,是曹雪芹精心构思的主要环节。在《林黛玉进贾府》中,这位文学大师以其精湛绝伦的艺术笔墨为我们创置了独具特色的人物出场。  相似文献   

3.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第三回中的一段。其人物描写外貌不落俗套 ,语言生动传神 ,性格复杂多面 ;环境描写典型中体现了生活的真实  相似文献   

4.
试图用外国小说理论分析曾经教过的两篇有争议的文章,对小说的情节发表一些看法。《林黛玉进贾府》侧重分析除了情节和主要人物该如何讲解,而《项链》着重分析文章的生发部分以及情节基本模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5.
张博 《学语文》2008,(3):15-15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选文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具有独到之处。本文拟就其刻画主要人物时对比手法的运用问题谈谈自己阅读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人物,堪称范例的,当数在该书第3回<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对本书的主要人物之一王熙凤的形象的刘画,作者从人物出场、服饰容貌、语言神态、他人反应等几个方面对王熙凤进行了精雕细刻,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相似文献   

7.
陈帆 《学语文》2009,(6):16-16
历来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文章,将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赛府的典型环境,包括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如荣国府的大门,荣禧堂的布置等;二是人物形象分析,如王熙凤出场的“辣”,贾宝玉见黛玉的“痴”等。  相似文献   

8.
尹惠芬 《现代语文》2007,(12):49-50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环境描写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文章描写了贾府的建筑、内部陈设和众多的奴仆,其作用在于体现出贾家的社会地位,暗示贾府必将走向衰亡的命运,也揭示了黛玉自卑性格形成的根源,文章新颖独特的叙述角度和错落有致的叙述方式体现出了作者超凡入圣的写作功底和语言叙述能力,让我们从中感受到《红楼梦》永恒不变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酣畅淋漓地展现了林黛玉初到贾府的见闻、表现和感受,我们可以从中探知作者笔下的林黛玉美丽文弱、礼数周全、内敛得体、懂事明理的人物本色。  相似文献   

10.
《林黛玉进贾府》为《红楼梦》的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介绍小说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在这一回,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的性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期的贪污贿赂频频发生是我国屡禁不止的问题。受贿犯罪因涉及面广、顽固性强,严重损害了我国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影响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健康发展。刑事立法的缺漏是导致受贿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我国受贿罪立法进行理性分析、补缺堵漏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积累就业指导工作经验,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推荐工作,学院(校)对2005届毕业生进行“造成就业困难的社会原因”、“造成就业困难的自身原因”、“自身就业的思想观念”、“毕业后你最希望从事的工作”等项目的调查,着重分析学生相应的思想来源和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在就业激烈的形势下,如何学习社会,正视困难,完善自我,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3.
要改变中华民族繁荣与衰弱循环的历史,铸造永久的昌盛,就必须实现“理性完美”的新理念,其前提是忧患意识的真正确立,其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与西方理性思维方式的积极融合,其主要途径是理性教育的最终实施。  相似文献   

14.
《泣红传》是重庆作家吴传之的长篇小说。作品虽然只是对知青一代平凡琐事的罗列,但通过设置隐含情节等结构安排,在平凡之中仍能看到一幅真实生动的芸芸众生相,体现了特定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5.
《英国病人》是迈克尔·翁达杰迄今为止所创作的五部小说中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有关这部作品的主题众说纷纭。以沙漠和别墅为圆心,围绕两则爱情故事,作者展开了对英国病人身份的追寻。在这篇小说中,翁达杰设置了很多二元对立的因素,将人物置于不同的场景结构中,通过角色间的对立与冲突来彰显不同群体在多元文化中和谐共处的艰难,同时倡导少数族裔应珍视本族裔传统文化、维护和发展本族裔的特性,以期在当今的加拿大社会达到多元文化共生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人物的名号和《红楼梦》前八十回文字,以及脂砚斋批语等材料进行考索推测,指出高鹗续书中黛玉的结局明显不合作者原意。黛玉应是相思成病,因婚姻无人作主,前途无望,投水殉情,自我解脱;时间在"二宝"结婚之前。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基础有两个:其一,家族的兴衰;其二,时代环境。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女性的叛逆是表现其高出一般封建文人的进步民主主义思想,即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追求政治清明等。其中林黛玉、妙玉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两个重要叛逆女性形象。曹雪芹的民主主义思想正寄托在这两个形象中,其在林黛玉身上寄托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民主主义思想,而在妙玉身上则寄托了作者渴望社会和政治清明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作人物设计时,对比映衬是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法。作者运用他变换的逻辑视角,搜寻可资比较的对象。其中,贾府中处于相同地位的三妯娌王熙凤、李纨和尤氏正有着全面的可比较层面,从而塑造出既具有逻辑联系而又有鲜明个性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林黛玉的个性化语言主要表现在她经常使用含讥带讽的语言,而这种讥讽语言又具有空灵巧妙、委婉婉曲的特点。她的个性化语言还具有风趣幽默、典雅雅致、率真率性等的特点。在她诗意的生存空间里,她喜欢写诗,并且语言也具有诗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进行文本解读后可以发现:小说在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节结构两方面都存在着“大型对话”。这种艺术手法使多个人物置于同一时空,既各抒己见,又沟通互动,更好地表达了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