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人者,耕地为业。朝则踏露而往,暮则披月而归,邻人皆谓其勤。其妻善织,家虽不富,却无饥忧;男耕女织,熙熙而乐。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诗歌史上,唐代无疑是一极盛时期,并得到学界一致肯定,而对于宋诗总体的认识,分歧却很大。褒之者认为宋诗深曲瘦劲,别闢新境;而贬之者则认为宋诗枯淡生涩,不及前人。但如果以宏观的高度鸟瞰中国诗史,宋诗虽有别于唐诗,而最善于学习唐人的实为宋人。唐人因种种缘由,在中国诗坛上刻下了辉煌的一章,宋人如要有所建树,不得不自辟天地。  相似文献   

3.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里有一段文字,各家标点多有错置,试一正之。 [误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安徽大学等十三所高校合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 [误二]《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62年):“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  相似文献   

4.
浅论人口     
夫天下万物,莫有超然于环境之外而独生自长者。人虽贵为灵长,犹且从之。不然,则天地必加罪于苍生,而祸及后世也。今人之多,已迫天地;今人增长之速,更汗颜乾坤。但悲不枯油竭、粮稀米尽,茫茫原上,饿孵遍野;居室狭陋、人丁拥塞,熙熙城中,接踵摩肩;厂房星罗、烟管棋布,污水卷地,臭气冲天!呜呼,哀吾  相似文献   

5.
踏月归     
一熙元五十二年,燕帝勤政爱民,洮安国物阜民丰,一举成为四国之首。北朝、南夕与川岚三国为保安定,遣送皇子入洮安京都为质。艳阳高照,一人骑马穿行于闹市街头,两侧的路人纷织垂首避让,未见一丝不满。于是,一人一马优哉而过。近至眼前,纪修才发现马上着轻薄甲胄的将士,原是一位飒爽的女将,英姿不凡。而他身侧引路的内侍也一改先前的倨傲之态,恭敬地行礼:"奴才见过酆将军。"  相似文献   

6.
自然与人为     
姜红 《现代语文》2004,(12):13-13
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咸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功食禄于宋邦、列子闻之日:“使天地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不乘天地之资,而栽一人之身;不随道理之数而学一人之智;此皆一叶之行也  相似文献   

7.
杜甫的诗歌创作因其对现实的关怀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则被誉为“诗史”。对此,清人仇兆鳘《杜诗详注·序》有一总结:“宋人之论诗者,称杜为诗史,谓得其诗可以论世知人也。明人之论诗者,推杜为诗圣,谓其立言忠厚,可以垂教万世也。”仇氏之论指出,宋人以“诗史”誉杜甫,是“知人论世”之文学接受方法;而明人之以“诗圣”誉杜甫,则是“以意逆志”的结果。然无论何种方法,对杜甫的赞誉则一:他们都是心折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平民情与入世心,即对现实社会之强烈关怀。  相似文献   

8.
True Story李信熙(朴善英饰)是国会议员的女儿,而李慈英(崔智友饰)则是议员司机的女儿,在一次错误的决定下,慈英帮信熙作弊,而同时也开始了她一连串的不幸……两人终于因为事过境迁而冰释前嫌,信熙和慈英以及她的男友郑贤宇(柳时元饰)三人醉态了然,但信熙不听劝告坚持由自己开车,不料撞到了人,自己也撞了车。身受轻伤的信熙看见身边的慈英一动不动,惊恐万分的信熙以为慈英已经死了,就赶紧把紫英放到驾驶座,自己坐到旁边。急救室里苏醒过来的信熙震惊地发现慈英已经成为植物人……  相似文献   

9.
宋人好语前世,唐人喜言来生.佛教因果观在唐宋间的这种变化形成的原因及其进步意义何在?宋人之语前世,常常安排一个得道高僧.以苏轼为例,重点分析从唐到宋文人士大夫这种心态的变化.认为唐代的来生说是对现实生活的丧失信心,而宋代前世说则较前代更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0.
寓兵于农工解决国家最困难问题之唯一方法十年六月三十日。因事至苏州。晤第二师师长朱君琛甫。(熙)约往宝带桥观第二师第六团兵士作工。先是朱君偕地方人士创一女子职业中学校。分美术、商业诸科。兼办工厂。设织氈、织席、织簾等科。招军人妻女习工艺。又设一军子弟学校。更于军队中提倡农工。是日所见。为一团三营。共一千五百余人。营房前为大片操场。东西北三方皆菜圃。其西远山如几。平畦一绿。所种皆菜蔬、豆芋、  相似文献   

11.
《太原大学学报》2016,(5):41-44
南宋严羽标举宗唐抑宋的诗学理论,近人陈衍则在唐宋兼美的前提下强调宋诗的创新意义,二者观点相对立,但都未揭示出唐宋诗嬗变的原因。影响唐诗向宋诗转变的因素很多,唐宋人性情的差异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唐人的情感自然而浪漫,未经雕琢;宋人的情感冷静而深刻,经过理性的澄汰。唐人把自身作为情感的主体,喜怒都是为我;宋人于自我的关怀之外,更有对国家与民族的忠爱。唐人多无法排遣悲哀与绝望的情愫;宋人因情感中融合着理性,更容易发现超脱之径。唐宋诗风之转移与此不无关系。钱锺书更为强调诗人的性情气质,指出此乃诗歌风格的决定性因素,朝代之别的影响尚在其次。  相似文献   

12.
宋人对李白及其诗歌的接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宋代笔记为依据,研究宋人对李白及其诗歌的接受。首先,探讨笔记的内涵;其次,对宋代笔记概况作一概括。在此基础上,对宋人对李白及其诗歌的接受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宋代笔记中对李白的肯定集中在其主体的才气方面,而对他的否定则主要集中在其诗之思想内容方面。此外还对宋代的李杜优劣论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3.
曹商使秦     
《现代语文》2004,(10):4-4
锦囊小语: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於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guó)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庙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先秦《庄子》庄周译文:宋人曹商出使秦国,出使的时候,只有宋国配给的几辆马车,由于奉承秦王得宜,返回时,他已拥有秦王赠送的一百辆车子。曹商满脸得意地去见庄子,并且说:“能说服大国君王,不辱本国君王的使命,跟随的马车有百辆之…  相似文献   

14.
刘禹锡作为中唐独具特色的诗坛大家,其诗能于韩孟、元白诗派之外独辟蹊径,影响了晚唐乃至整个宋代诗歌。而刘诗传播的高潮时期正是在宋代,因而宋人在刘禹锡诗歌的解读过程中所透露出来的诗学观值得关注与探讨。宋人刘诗观可概论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政治讽刺诗:欲拒还纳之“怨刺”;其二,咏史怀古诗:精警深微之绝唱;其三,民歌体乐府诗:“奔轶绝尘”之天籁。可见宋人经过初期长达百年的仰视与模仿以后,已能冷静地阅读和分析唐人诗歌,从而拓展出了一套宋人自身的有关唐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从维熙与索尔仁尼琴分别是中苏"大墙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以上个世纪的劳改营为背景,描写了一批因政治运动而被劳改之人的命运。两位作家特别关注了劳改犯们在环境极其恶劣的劳改营里人性的善良之处,中国作家从维熙笔下的人物都有着"圣人"式的善良——似真金般,不论身处何境都能以中国传统道德意义上的"善"去帮助他人;而索尔仁尼琴笔下的人物则心怀基督式的怜悯之善,充满着生命的情怀,活出自己的原则与立场。  相似文献   

16.
杨欣华 《文教资料》2012,(26):78-80
《文苑英华》成书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选录了箫良纥唐五代作品共一千卷。其中赋一共有一千五百多首,而唐赋就占了百分之八十。可见,《文苑英华》将唐赋的基本面面貌保存下来了,而且《文苑英华》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唐代文学作品的态度,本文立足于讨论宋人对于唐赋的态度及隐藏于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桂林山水之描写及诗中流露情感之分析,可发现自唐至宋,旅桂诗人心态实有极大之变化,唐人多有流离失意之感,而宋人则多具从容达观之襟怀.而其变化之原因,与桂林当时经济、政治、文化地位之变化,政治生活环境之区别,诗人自身修养与时代思想风尚之不同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邓书欣 《作文》2023,(12):43-44
<正>一、《五石之瓠》的比较分析内容(一)宋人对“不龟手之药”的用法与客对“不龟手之药”的用法在《五石之瓠》中,庄子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宋人善于制作使手不皲裂的药,世代进行漂洗衣物的工作。这是“不龟手之药”的一个用途。客在听说宋人拥有使手不会因受冻而皲裂的药,就将药方购买献给吴王。在吴国与越国的战争中,吴国的战士因为使用了“不龟手之药”,士兵的手不会因为受冻皲裂,所以拥有了打胜仗的重要条件。这是“不龟手之药”的另外用途。  相似文献   

19.
夫茧缲以为丝,织为缣纨,缋以黼黻.则王侯服之;人学为礼仪,雕以文藻,而世人荣之。茧之不缲,则素丝蠹于筐笼;人之下学,则才智腐于心胸。海蚌未剖,则明珠不显;昆竹未断,则凤音不彰;性情未炼,则神明不发。譬诸金木,金性苞水,木性藏火,故炼金则水出,钻木则火生。人能务学,钻炼其性,则才慧发矣。  相似文献   

20.
星期二放晚学的路上,忽然有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连自己也莫名。细思量,发觉是因为自己完成了本周“抓人”的任务,拥有了《捕蛇者说》中捕蛇者的优越感:可“弛然而卧”,可“其余则熙熙而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