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师父是鲁迅幼年“记名”寺院时所拜的和尚师父,他离经叛道,勇于反抗,善于战斗,他坚忍不拔,敢作敢为。这一切都对鲁迅性格的确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真正影响了鲁迅性格发展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名字祖父给鲁迅起的名字叫周樟寿,字豫山,因为同学叫他雨伞,改为豫才。祖父还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阿张,因为当时祖父在北京做京官,收到父亲报告生了儿子的家信,刚好一位姓张的官来拜,因此祖父叫鲁迅为阿张。我的小名叫阿嵩,也是因为收到家信时,有一位带有嵩字的旗人来访的缘故。周树人的名字是鲁迅到南京以后,一位在水师学堂当提调(即舍监)的远房叔祖周椒生给他起的,取“百年树人”的意思。给我起的名字叫鉴人,取“以人为鉴”的成语,后来鲁迅觉得鉴字笔划太多,给我改为建人。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鲁迅是笔名.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五岁时,鲁迅开始读书,其启蒙老师是他的一个远房叔祖父.幼年时鲁迅最初读的是<鉴略>,这是一本简要的中国历史读本.  相似文献   

4.
<正>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说到鲁迅先生,大家一定不陌生吧!那么,你知道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吗?那就是珍惜时间。鲁迅12岁在绍兴读私塾的时候,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捕入狱,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还小,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了不影响学业,他必须做好精确的时间安排。可是,有时还是难免耽误时间。有一天,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办事,等他匆匆赶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长期以来总被人们视为“冷峻”型人物,特别强调了他的那种“硬骨头精神”、“韧性的战斗”及“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气势。当然,这是作为一个战士的鲁迅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仅仅看到这一点,又是不全面的,因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鲁迅,他的性格中还有另外的一些侧面,譬如我们从他与母亲、妻儿、兄弟、朋友的关系中,不难看出鲁迅性格中一些更为深沉的内蕴,那便是他对人间真情浓浓的依恋和他那深沉博大的爱。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野史     
野史对鲁迅思想形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研究鲁迅与野史的关系,是从一个新角度来研究鲁迅思想。野史使鲁迅对一切冠冕堂皇的事物持怀疑态度,养成他多疑的性格,坚定了他改革社会的志向。他在追求社会改革的过程中,往往从野史获得启发,使他有许多重要发现,他进而把这些发现升华为具有“野”的特征的思想,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他关注野史,是为了唤醒人们的改革意识,以收取启蒙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今年十月十九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九周年纪念日。鲁迅原名周树人。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光绪七年八月初三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的东昌坊口。当他出生时,他的祖父在北京做翰林学士,替他起个名字叫樟寿,字豫山。后又改号豫才,名树人。他六岁时入私熟读书,十三岁时,祖父因故被捕入杭州的监狱,接着父亲生了重病,拖延了三年多就死掉了。因此鲁迅的家庭在经济上就陷于困顿的状态。十八岁时他离家到南京,考入不要学费的水师学堂。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一九○一年在这个学校毕业,第二年考上官费到日本留学。他到了东京先进了两年预备学校,起初他志愿学医,以为新的医学可以拯救旧的中国。所以毕业后他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自尊心特强,他一生都在全力护卫着这份尊严,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了一生。鲁迅的心灵也格外敏感,种种世态人情,都会波及他的感情,甚至造成伤害。自尊而敏感的性格,使鲁迅成为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也使他的人生总是动荡不安。但鲁迅的自尊,不是出于个人名利得失上的自尊,而是建立在人格的尊严乃至民族的尊严基础上的自尊。他的敏感不是那种自我封闭式的神经过敏,而是一个赤子眼里揉不得沙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中国文学界、思想界是一个伟大而孤独的存在,其思想的复调影响了他进入新文化运动的姿态与心态,也注定了其思想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而这种复调的产生又与他的童年经验、留日经历渊源颇深,成为他思想乃至性格的胎记。文章从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复调切入,回溯鲁迅复调思想产生的脉络和原因。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从性格上,他带有女性的脆弱、柔性、敏感、情绪起伏强、变化快,也因此,他有着超强的艺术感受力与创造力。但在精神意志上,他却有着作为男性百折不挠钢铁般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荣松 《阅读与鉴赏》2006,(12):36-39
乡土是生命的起源,乡情是中国文人独特的情感寄托。早在弘文学院时期,鲁迅的同学对他就有“斯诚越人也”的评语。(沈瓞民《回忆鲁迅早年在弘文学院的片断》)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山水秀美,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鲁迅割舍不断的故乡情结,也塑造了鲁迅忧国忧民的文化性格。从《故乡》与《社戏》看,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爱恨交织难以一言蔽之。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萧军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萧军在为人和为文上是深受鲁迅影响的。他一生追随鲁迅并在鲁迅的提携下成长为杰出的革命文学家;他不仅对鲁迅独立的精神人格深为钦仰,且在人生的一路独行中秉承鲁迅人格之独立精神并将鲁迅的侠义质素发扬光大;同时萧军还在文本实践中与鲁迅精神中的流浪气质遥相呼应,并在杂文创作中继承鲁迅杂文现实主义的文风。  相似文献   

13.
正鲁迅这位世纪文豪格外提携和爱护青年人,其中有一位被称为"翼城才女"的"女子"与鲁迅保持了长达七年的友谊,直到1930年这位"翼城才女"在上海患病,又随夫入川才与鲁迅交往逐渐减少,那么这位翼城才女是谁?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关于这位"翼城才女"只有这么一点资料:吴曙天,原名吴冕藻,1903年出生于山西翼城县,祖父曾任甘肃道尹。有一说是他的祖父随口将她与人婚配,丈夫是在宁波一带非常富有的大户人家的子弟,吴曙天不愿意这门婚事,就逃婚到南京求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阶级观是和现实紧密结合的活的知识,而不是接受书本灌输的简单的概念.他认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是根本对立的,但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性格感情等""都带着"阶级性,但又并非"只有"阶级性.这是鲁迅思想不同于许多人的重要特色.可是由于时代思潮的影响,他的观点有时偏离了这种基本特色而表现出片面性.  相似文献   

15.
乡土是生命的起源,乡情是中国文人独特的情感寄托。早在弘文学院时期,鲁迅的同学对他就有“斯诚越人也”的评语。(沈瓞民《回忆鲁迅早年在弘文学院的片断》)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山水秀美,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鲁迅割舍不断的故乡情结,也塑造了鲁迅忧国忧民的文化性格。从《故乡》与《社戏》看,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爱恨交织难以一言蔽之。一、现实的故乡与理想的故乡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尤以鲁迅的乡土小说创作引人注目。鲁迅对乡村描写的独特性与深刻性,表现在一种“忧疑”的文化态度。他直面乡村的愚昧和病态,也依恋乡村的质…  相似文献   

16.
我看鲁迅     
面对鲁迅,我常常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他那不屈的精神已注进我的心田。鲁迅先生的童年是多变的。他一出生便受尽宠爱,但好景不长,在其祖父因事入狱后,苦难童年的序幕在他面前拉开了。他后来进入南京矿物学堂,再后来至日本仙台留学,最后弃医从文,致力于中国的文  相似文献   

17.
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各国的文化交流以及各民族间的文学影响是必要的工作。上千年前,中国文学早已对越南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越南人在不同的阶段一步一步地接受了中国文学的精华,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当中,鲁迅是被传播到越南的第一位,也是越南普通高校选择作品授课的唯一的一位。鲁迅得到了越南人民的感情与敬仰,其越南读者日益增多,研究鲁迅的著作数不胜数。越南人喜爱鲁迅不仅因为他是越中两国文学交往的主要桥梁,而且还因为他平易近人。鲁迅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极为深刻,他在越南文学事业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图突出越南民族文学的革新化、现代化的基本特点,从此进一步肯定鲁迅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杜甫     
早年熟读杜诗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关心孩子的教育。他不主张孩子过早就学习杜甫的诗篇。在其《示樟寿诸孙》手谕里指出:“如杜之艰深,韩之奇崛,不能学亦不必学也”。但是鲁迅却并没有禀遵祖训,他对杜诗熟读得惊人。凡是跟鲁迅接触过的人们,会对他的娴熟杜诗,留有深刻的记忆。杨莘耜是他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同事。这位高年老人在解放后回忆道:“豫才于学,无所不窥。……对古  相似文献   

19.
母爱是五四时期许多作家喜爱的一个主题,他们以此表达其战胜黑暗的要求和信念。鲁迅笔下也多次出现过对母亲的描写,但他突出的却是母亲的坚强。从艺术的母亲形象出发,本文依次论述了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母亲、母亲与作者的关系,以及她所给予鲁迅最重要的人生启示——坚强,并且证明正是通过母亲坚强性格的塑造,鲁迅为自己确立了一个新的传统,一个帮助他战胜所有困难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20.
鲁迅作为伟大的精神界战士,他挖掘出国民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来实现其"立人"的人学理想。鲁迅在杂文里书写了他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分别期许具有"摩罗"性格的精神界战士,找寻具有"破坏"精神的"生力军"和呼吁"造出"大群新的战士与其共同战斗的生命过程。从他最初的"逃异地"、寻求别样的人们,一直到他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在上海为扩大联合战线所做的种种努力中可以看出,鲁迅倾其一生,都在为寂寞的战士呐喊助威,呼唤志同道合者与其并肩作战。鲁迅执著追求和探索"立人"的人学理想的一生,也即是他期许和寻觅战友的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