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期格言     
有人说:有多大的能耐,能做多大的事;有人说:有多大的胆子,能干多大的事;有人说:有多少钱,能办多大的事。这些话都有道理,但我还是更相信:有多大的胸怀,能做多大的事。据说清朝有一位大学士,在京城听说家人同邻居为争一墙之地闹得不亦乐乎,便写信劝告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这一让便让出了一条宽敞的大道,也让出了宰相的度量。在这里,胸怀是容忍。有人问三个正在干活的泥瓦匠在做什么,第一个回答在砌砖,第二个回答在盖楼,第三个回答说在干一件事业。后来,第三个人成了建筑公司的老板,第二个人成了一名建筑工程师,而第一个人却仍然在砌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科学探究”在课堂上得到了空前的诠释和体现。但是,静心细察课改的繁荣局面,我们也会发现一些课改误区。而剖析这些体现着“新理念”的教学过程,更能让我们时刻觉醒。  相似文献   

3.
<正>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说:“儿童的所有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所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所做的事。”他告诉我们,儿童所有的行为都不是单独发生的、毫无意义的,这些行为体现了儿童内心的诉求,哪怕这些心里的诉求儿童自己根本不清楚。教学的最终目的应指向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儿童的教育教学,我们应站在儿童的视角,发现儿童,理解儿童,顺应儿童的天性,让儿童站在课堂中央,让儿童学习走向“自适区”,促使儿童健康、自由、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4.
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真正“动”起来。  相似文献   

5.
<正>隋抱朴是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中所着重塑造的一个主人公形象。对于这一形象,评论界论者纷纭,有人说:“他是一个博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企图普渡众生的苦行僧”;有人说:“他是我们中华民族孕育出的一个博大而痛苦的巨人”……这些评论道出了隋抱朴形象的一些真实性因素,但他们都没能概括出隋抱朴的真正的性格内核。我们认为,隋抱朴真正性格内核是对于“原罪的忏悔”,这种忏悔并且已深入其潜意识领域,构成了他的“情  相似文献   

6.
读着蒲松龄的《狼》,你是不是只觉得屠夫机智勇敢?其实换个角度来读,你会发现狼是很聪明的。毫无疑问,狼是本文的主人公,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写狼,将狼的智慧描写得淋漓尽致,不少读者却被作者文末的议论迷惑住了,狼成了被谴责的对象。其实教材中的《狼》是节选,文末的议论也只是就这一件事的议论。文中三则故事,都是狼和屠夫斗争的故事,故事的结局都是以屠夫的胜利而告终。但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不能因为三个故事都是屠夫胜利,就归纳出:“人是一定能战胜狼的,因为人有狼不具备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倍速学习法·七年级语文下册》),细读全文,这个结论是值得怀疑的。如果单看节选文段末的议论:“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似乎蒲松龄先生也是这个意思。其实狼(三则)文末,作者还有一段议论:“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也可用也。”意思是说,若不是屠夫,谁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呢?这三件事情都发生在屠夫身上;那么屠夫的残忍,用到杀狼上也是可以的。作者蒲松龄想表达的真实意思,能战胜狼的,也只能是这些残忍的屠夫,其他人未必能战胜。大千世界的人并不都是屠夫,残忍的屠夫也不能作为人的代表。所以说人是一定能战胜狼的,未免有点儿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中,写狼的文章有三篇。三篇狼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阴险狡诈的狼最终被机智勇敢的屠夫战胜!狼代表邪恶势力,屠夫象征正义力量。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三篇文章中屠夫的形象都写得十分生动、丰满、感人。三篇狼故事中的角色都很简单:屠夫和狼。可它们所代表的正邪两种势力的斗争却是惊心动魄的,屠夫在杀狼的过程中处处显示出他的睿智和勇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初中《语文》第一册选入的《狼》这篇文章中屠夫的形象。首先,屠夫充满了智慧。在杀狼的斗争中,他懂得运用兵法,在身处险境的情况下,扭转局面,反败为胜。他一是使用了缓兵之计。屠夫晚归途中,被两只凶残的恶狼紧紧跟着。“晚归”、“途中”可见情况的危急;“一屠”、“两狼”可见敌我力量的悬殊。在这种情形下,屠夫处于被动局面。但他使用缓兵计———一是“投以骨”,延缓了狼赶上来的时间,紧急寻找克敌方法。二是抢占有利地形。屠夫四处观察,当他看到麦场堆着像小山一样的柴草垛时,就迅速奔跑过去,背靠草垛。麦场和柴草垛都是御狼的有利地形。三是攻其不备。狡猾的狼,一只绕到屠夫背后,打洞偷袭;另一只蹲在屠夫面前,闭着眼睛,假装睡觉,麻痹对方。在这样的情况下,屠夫将计就计,把握良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动...  相似文献   

8.
一年前,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抵达大陆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祭拜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用他的话说,那是“慎终追远,不忘根本”。而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对于这个中国人的“根本”,是否在隔开了历史的久远之后,渐渐地对这个原本厚重的词语变得有些淡漠?也许。让我们回溯到四千年前,在神话传说中体味一下史诗般不可言喻的恢宏与沉重,回过头来再看“炎黄子孙”四个字,感觉就全然不同了。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给课文加上……”公开课上,老师们挖空心思地进行课文拓展,努力让课文“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让卖火柴的小女孩飞上天堂享受温暖,为千古趣谈龟兔赛跑补上第二场赛事等,这些补充,确实体现了老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创新思维。但我们每每又想:这些拓展是学生的主动需要吗?会不会是我们老师的“一厢情愿”?有的孩子对课文才刚刚理解,他们的思维能达到这个境界吗?是不是有“揠苗助长”之赚?  相似文献   

10.
宗阳 《教学月刊》2008,(3):27-28
历史反映的是由远而近、循序发展的客观事实,所以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无法通过实验等手段复制或重演,这样的特点恰好与由近及远的认知程序相反,不利于学生感知和认识。因此有学生说:“学习历史有什么用,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太枯燥了,不好玩。”这些看法虽说有些偏激,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学生与历史的心理距离,很有代表性。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个人体验结合起来,让历史走进生活,让学生走进历史,与历史进行对话,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无处不在;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它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同样有用。  相似文献   

11.
记叙作文     
《小学青年教师》2011,(2):40-41
1.在现实生活中,“让”随处可见。在家庭中,让出浓浓的亲情;在校园里,让出深深的友谊;在社会中.让出和谐的天地……请以“让”为题写一件你亲身经历或看到的、听到的事。要求:题目自拟,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不少于400字。  相似文献   

12.
人名与习语     
习语是在语言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固定的短语或短句 ,是语言中的精华。而习语的构成也是千姿百态 ,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等方面。其中 ,一些由人名构成的习语更是妙趣横生 ,让人回味无穷。在汉语中 ,我们也有很多这样的习语。例如 :“说曹操 ,曹操到”、“三个臭皮匠 ,赛个诸葛亮”、“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等。对于这些习语 ,我们比较容易理解 ,因为这些习语都源于我国历史上的人或事。在英语中 ,同样也有很多由人名构成的习语 ,对于绝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来说 ,因语言环境的限…  相似文献   

13.
小威是个聪明伶俐又淘气的男孩,平时做事总是没有坚持性。然而今天却变了样儿,张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画未来世界,小威在画他最喜欢的恐龙,并津津有味地讲:“未来世界的恐龙是善良的……” 户外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迅速收拾好纸笔,小威却仍然坐在位子上,小手和半个身子都压在纸笔上,渴求地望着老师:“我想把画画完……” 为了鼓励小威的进步应该让他留下来,可这个“小淘气”离开老师的视线能行吗?若您是张老师,将怎样处理这件事?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2005,(1):14-19
怎样帮助孩子正确对待“不公平” 山西运城市家长:我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比较调皮,常常因纪律问题或同学问一些淘气的事,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我们很感谢老师为孩子付出的辛苦。最近儿子说,老师对他的批评“不公平”,而且非常生气,多次提到这件事。我们想,可能是老师因为忙,没有做详细的调查所致。但儿子的情绪也让我们想到,是否平时在教育孩子时,太强调公平原则,以致让儿子产生这样强烈的反应。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孩子面对一些不太公平的事情呢?  相似文献   

15.
我们班有一位这样的男生。无论干什么事,他总是觉得自己正确,女生都不如他。“你不行!”“就你那样还……”“你算得了什么呀……”这些话全是从他口中说出的。 一天,第一节上数学课,老师让我们做考  相似文献   

16.
周永梅 《课外阅读》2011,(12):289-289
“弘扬民族艺术,培养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凝聚着民族音乐艺术的精华,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有着数千年的积累,可谓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也应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更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新课标提出了“弘扬民族音乐,尊重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可在实际教学中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我们好多学生不喜欢我们祖国的民族音乐,排斥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认为这些作品过时了,不好听。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学生冷漠,教师无奈,让民族民间音乐陷入困境,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似乎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相似文献   

17.
笔者认为太史公在体例、本纪、世家、列传的首篇中强调“让”的思想,但他所赞美的是“让”的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德,对于具体的“让”的行为,他是一分为二地看地。同时太史公推崇、提倡“让”的美德是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的,其深意在于强调“礼”的重要性和规范作用,在于加强人们对于“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孩子是镜子     
读小学二年级的小儿吃饭时突然说“:爸爸,我把你的秘密丑事都跟老师说了。”有啥丑事可以说呢?这小子该不会说了不该说的吧。经了解,原来他将我无意间闲聊的往事全端出来了:喝得烂醉骑车回家;和好友醉后路边啃轮胎;与老婆吵架等等。看他一脸认真的模样,我想起他的老师曾告诉我“:岳岳常说很崇拜爸爸。”说真的我很开心,更在内心严肃的看待自己,我能给孩子什么好的身教?我能让他感到骄傲吗?我能让他从我这里学到什么?我的事是否都能让他骄傲地畅谈?我真得谨小慎微地做爸爸。曾有位朋友很海派,不太存钱,也相信一个“真理”:各安天命!对于悉心照料孩子或为孩子改变一些生活习惯的观念都嗤之以鼻。后来他有了孩子。出入酒家少了,也不再邀兄弟回家畅饮了,打麻将的次数也少了,甚至还戒烟了!会改变的,孩子是老天爷派来让我们反省的小天使,他们会让我们发现自己是不足的、虚伪的、言行不一的、自以为是的,甚至是脆弱的。我那宝贝儿子就是我这几年里最佳的导师。我自省,孩子有没有错误的言行是来自我的劣质身教或言教呢?孩子是镜子,好好做给他看吧。孩子是镜子@野山$江西省吉安市供电局  相似文献   

19.
如果我能让一颗心免于破碎 ,我就没有白活 ;如果我能为一个痛苦的生命去抚慰 ,减轻他的伤痛和烦恼 ,或让一只弱小的知更鸟回到自己的鸟巢 ,我就没有白活。【解读】这是一首充满爱心的诗 ,体现了人类生命的价值。初读此诗 ,我们感觉不到诗的韵味 ,只感觉简单、凝练。当我们细细回味时 ,却发现作者站在一定的高度 ,面对世界上的生老病死 ,面对人类的种种灾难 ,试图为芸芸众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 ,发现他抒发的是自己一生一世的心愿。“如果我能让一颗心免于破碎 ,我就没有白活。”是说 ,我能给几近崩溃的人带去幸福 ,让…  相似文献   

20.
“同学们,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给课文加上……”公开课上,老师们挖空心思地进行课文拓展,努力让课文“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让卖火柴的小女孩飞上天堂享受温暖,为千古趣谈龟兔赛跑补上第二场赛事等,这些补充,确实体现了老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创新思维。但我们每每又想:这些拓展是学生的主动需要吗?会不会是我们老师的“一厢情愿”?有的孩子对课文才刚刚理解,他们的思维能达到这个境界吗?是不是有“揠苗助长”之嫌?况且语文教材内容比较多,普遍存在课时不够的现象,这些课文的拓展会不会影响教学任务的从容完成?会不会加重老师备课的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