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改革以来,笔者发现德育工作存在着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的观念和现象,如:德育内容脱离青少年实际,德育过程忽视青少年主体性,德育形式不符合青少年现实等。大多数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只能凭借虚幻的想象,而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进而导致教育目的被高高架起,得不到落实,并最终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面对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学校德育目标一是口号高,二是目标大.德育内容思想政治色彩浓,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新课程德育标准严重脱节.本文所研究的德育生活化,使学校的德育目标基于生活,使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管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连接,并融为一体.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的过程中,感悟生活,领悟德育内涵,激发道德情感,并加以内化和升华,从而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过于理想化虚化的德育目标,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无法感受,无所适从。脱离学生生活,与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相称的教育,使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以分数定优劣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极大地削弱了德育的实效性。对中职德育课程实效性的研究,是当前德育科研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中职德育课程实效性低迷的原因,探索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国外青少年德育课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青少年品德教育已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从德育课程的目标、内容、类型和编排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国外青少年德育课程的现状,并认为国外青少年德育设计的发展趋势表现为:规范性教育与主体性教育、德育课程与学生生活、德育课程的整合和综合三个方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我国德育现状:课本内容陈旧,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德育目标太高;德育内容编排欠灵活:知与行严重脱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德育”两字,但字里行间又处处有德育,时时在强调德育,只不过它将德育的字面表述意义简略而直接渗透和融纳到对具体的目的和要求的阐述中,从而使德育的任务更加明确,使德育的内涵更为具体,德育的实施途径更为实际,德育的操作化要求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6.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任务.学校的德育必须对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德育队伍的管理和提高进行全面的优化.德育目标的优化,要建立层次性的目标体系;德育内容要体现教育目的、德育任务、当前形势和青少年的品德水平,使德育内容现代化;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结合使德育途径多样化;优化德育队伍结构,深化德育研究,加强德育督导,使德育队伍管理科学化.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彰显了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这正是新课程昭示其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德育课程改革呼唤德育理念的更新,对德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转变教育思想,更新德育观念,改进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使之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价值取向和目标要求相一致,这是每个德育教师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德育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品德教育目的观、学习观和教师角色观,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周丹 《天津教育》2006,(1):36-38
德育的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与新课程改革息息相关。从小学新课程体系看,小学德育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得到了显著加强与切实改进,基本体现了当代德育新理念。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必须继续抓住新课程改革创造的有利条件,实现多方面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陈庭  陈再新 《中国德育》2013,(19):56-57
微型德育课程是指选取生活中直观反映具体德育内容为中心而设计的,通过对事件的内涵剖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世界观、人生观等多方位渗透的多功能课型。与传统的德育方式比较,它具有切入点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结合我校德育的困局,我们确定了"做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德育目标,并努力通过微型德育课程予以实现。一、生活化微型德育课程的内容我们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按年段、分层次确定了课程工作的目标和  相似文献   

10.
家庭生活是青少年道德生活的一部分,为学校课程德育提供鲜活的德育资源,家庭德育与课程形式的德育在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关联的。当前,处于社会发展变化中的家庭在结构上发生了变迁,必然带来家庭伦理道德和家庭德育的变化,最终对学校的课程德育产生一定的影响,课程德育的发展要求其自身必须面对现实,在内容、模式、方法等方面采取相应改革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段时间以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存在强调德育的一致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因循灌输式德育方式,轻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德育内容抽象、划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偏重于德育形式,不重视德育整体规划和建设等误区,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21世纪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应该针对误区,大胆改革,力求使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既生动活泼又扎实有效。  相似文献   

12.
小学德育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课程意识、儿童意识。本文结合教研工作实际,从小学德育新课程的内容、资源,确立人的主体地位的基本理念等方面,对教师如何树立课程意识、儿童意识来实施及指导德育新课程教学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以期能为教师在实施德育新课程中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进而切实提高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方法和手段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集中体现在背离了青少年的情感接受规律,表现为:简单的、说教灌输式的德育方法,缺乏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内容空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亲和力差;强调共性,轻视个性,学生被动接受,压抑个性发展;信息渠道孤立、封闭,缺乏与社会的沟通,无法与学生思想发展同步;脱离社会和生活实际,思想品德与实现自身价值的关系无法充分体现,学生体验不到德育进步的快乐等。  相似文献   

14.
国家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但是,将这门课仅仅当作一门课程来对待,会导致这门课在学校宏观德育建设中的缺位,影响其育人效果的取得,并容易造成校本德育课程对国家德育课程的僭越.这同时也不利于这门课程目标的落实,不利于多学科内容的整合,也不利于国家德育课程的实施.为此,需要在观念层面明确国家德育课程的德育地位;在体制上搭建教学部门与德育管理部门的联动机制;在行动层面处理好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一与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2001年开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小学德育课程设立为"品德与生活"(小学1~2年级)及"品德与社会"(小学3~6年级)。小学德育新课程在道德观、课程观、学习观上均发生了重大改变。体现在改变传统的知性德育模式,倡导德育"回归生活";改变课程的唯知识论,主张德育课程经验论;反对学生单向的德育方式,提倡多向的德育方式等方面。历经十余年,我国小学德育取得了不容置疑的进步,其鲜明的特点是小学德育的生活气息越来越浓。但是,德育新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依然是“高耗低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德育内容与形式,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无法真正触及学生心灵。德育工作者应该注意使德育的内容、形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加强自身的榜样作用,努力促使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生轴心。但是由于人们对德育工作的冷淡,德育方式的落后,德育内容的僵化教条,德育工作脱离学生实际以及德育管理的单一等导致了德育工作中产生了缺乏实效的瓶颈。因此探寻解决这一瓶颈的对策就是当前德育工作最大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当前民办高校德育忽视了德育的主体对象,脱离了现实的生活根基,具体表现为德育目标偏离生活、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德育方法远离生活,从而导致了德育实效性低下。要提高民办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特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走德育生活化之路。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的急剧变化造就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观念的不断更新,文化观念的多元化,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化,社会环境的复杂化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化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无不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学校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德育方法太过单调,重灌输,轻实践,德育手段忽视“人性”,重量化,忽视定性分析等等是导致中学德育工作现状的根本原因。为此。德育工作者应该反思德育习惯,改变传统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推进德育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以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为入口和龙头,全面推进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德育内容不断完善,适应学生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使德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促进德育形式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使德育思路得到根本转变,实现了显性与隐性,他育与自育,学校、家庭与社会,知与行的结合;改进德育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和谐健康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