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状况: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给直接答案多,分析理解过程少。针对以上不足,本文作如下探讨:一、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忌直贵曲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在现有的逻辑思维水准下,换几个角度,凡问必曲。如:教  相似文献   

2.
齐会芳 《快乐阅读》2011,(1):118-119
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状,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直接给答案多,分析过程少。笔者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提问设计谈几点看法。(一)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忌直贵曲。如果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设计得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容易,学生就可能不假思索地回答,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这只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热闹",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状,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直接给答案多,分析过程少。笔者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提问设计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初中英语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经占主导地位,而关系到阅读教学质量,最为讲究的首推提问设计。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状,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直接给答案多,分析过程少。笔者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提问设计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占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阅读教学中,提问设计又极为关键。教师提问设计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培养他们用英语表达的兴趣和习惯。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状,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直接给答案多,分析过程少。现笔者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提问设计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状况: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给直接答案多,分析理解过程少。针对以上不足,本文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7.
杨李花 《教书育人》2001,(21):16-17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占重要地位,而关系到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最为讲究的当首推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提高分析质疑,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是课堂教学中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提问设计的得体、精巧,能反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英语表达的兴趣和习惯。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像,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给直接答案多,分析理解…  相似文献   

8.
马华峰 《家教世界》2013,(8):189-189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在现下课堂上的提问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追求场面好看,要求齐声回答,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比较空洞;还有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这些类型的提问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问。有效的"提问"是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并通过思考后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积极的思考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一、针对学生的知识程度提问先提问估计回答得不太正确的学生,后提问估计回答得正确的学生;繁难的问题宜化成若干个浅易的小问题或化为几个台阶来提问。高年级、成绩好的班级,远距离提问、学生提问、分组讨论可多一些,教师提问、近距离提问可少一些。低年级、成绩差的班级,教师提问、近距离提问则要多一些,远距离提问、学生互问互答、分组讨论要少一些。二、针对学生思维的敏捷程度提问思维敏捷的学生可以让他打头阵,以便引出争论,但有时不要急于让他发言,以免影响其他学生思考问题。思维迟纯的学生可以让他考虑问题成熟后再提问,但有时为了…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提问,总是不可少的.对提问进行深入研究,有益于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提问,常见有如下几类: 一、“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类的提问.这类提问,从老师提问这类问题的意图看,有时是为了承上,有时是为了接下,也有时是为了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总之,多是为了老师自己的“教”. 二、“是什么”类的提问.这类提问,老师一般只需要学生靠背涌、记忆来回答,一般也不能激励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三、提出一典型问题,提问学生:“你想到了哪些可能性?”当学生回答出他想到的一或两种可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农村初中学校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学生英语水平差别较悬殊,加大了教师在课堂中对提问把握的难度。有些教师担心提问多了,课堂纪律往往难于驾驭;提问少了,师生之间很难沟通,教师也难以了解学生对教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问过难,程度较差的学生会感到不适应也容易造成学生中的两极分化;提问过于简单,则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也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兴趣。  相似文献   

12.
基于录像分析背景下的初中统计课堂教学提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最重要的活动.对两节初中统计课的课堂录像进行实录和量化分析,结合教师课堂提问的类型与学生回答之间的联系,得出:在统计课堂教学中(1)教师提问的数量相对比较少,提示类和理解类的提问类型所占比例较高;(2)学生无答的情况较少,但在问题回答中,学生机械性回答占了较大的比例,教师创新性问题较少;(3)教师提问难度与学生回答水平有直接的关系;(4)教师应围绕统计的特点进行提问,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给高中政治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围绕"三维目标",开展"三种学习",实现"三个转变".但教师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缺憾:"平铺直叙多,创设情境少;随意提问多,启发思维少;重视形式多,实质落实少".其解决对策是开展"三项研讨":主题研讨,转变观念,提升理念;课前研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案例研讨,改革课堂,改进课堂.  相似文献   

14.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面对预设性提问回答出现问题时,或完成了预设性提问后,教师为揭示数学本质而进行的进一步提问称之为"生成性追问".生成性追问通常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当学生回答预设性提问出现问题时,教师应该转换角度或铺设台阶再次提问,使学生能够顺利解决预设性问题;二是当预设性提问得到解决后,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问题的本质而进行的"追根究底"的发问.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的许多课堂教学过程中,仍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提问误区:一是提问问题难度过小或过大;二是问题较为直白,缺乏启发性;三是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面向少数优等生;四是提问时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把回答问题当成负担;五是提问教师对于不能回答或答错的学生缺乏耐心和引导。因此,我们应注意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掌握提问的设计要求与提问的策略技巧,把握住提问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追求热闹,提问过多,走向"满堂灌"的另一个极端"满堂问";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教师好教,不是为教学服务;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不会有效倾听;把"提问"当作惩罚的手段;忽视学生的提问;总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给予消极的反馈等.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为了表面上的热闹而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课堂上,很多教师都习惯这样提问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在不久前的一节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却这样提问学生:"谁想回答这个问题?"而且笔者发现,大部分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机会."‘能'与‘想'有什么区别?""这样提问有什么好处?"看似简单的一个字的变化,引发了笔者对课堂提问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一、提问要注意目的明确。提问应体现4个方面 :检查、巩固已学的知识 ;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 ,调动学生思维 ;要集中学生智慧 ;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二、问题要提得确切 ,不能信口提问。提问含糊 ,学生摸不清意图 ,不便于思考和回答。三、提问对象要注意普遍性。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设计不同的问题 ,使每个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 ,使每个学生都有复习、预习、动脑、发言的积极性数学课堂提问三注意$庆安县第四中学@李永芳  相似文献   

19.
教师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应该在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上多下功夫;应该在如何回答学生提问,才能促进学生思维方面多下功夫.只有学生问的多了,学生提问的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相似文献   

20.
<正>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它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对课文的解读更加深刻,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但是,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提问中,由于教师对于课堂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提问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把握得还不是很全面,致使课堂提问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提问过于简单;二是提问次数太多;三是提问过于笼统,涉及面广,学生无从回答;四是提问难度大,严重挫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